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赐爵制度源自秦国商鞅变法时期。爵指的是一种形似雀、用于盛酒的礼器,同时又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战国时期,为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将爵称与军职相联,赐爵的同时标志着军职的提升,此后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爵位与军职逐渐脱钩,至秦汉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爵制体系,即通常所称的二十等爵制。在汉代,二十等爵制连带着丰厚的权益,它与官制一道,共同维持着统治阶层的基本秩序,成为历代君主治国的利器。  相似文献   

2.
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史书都说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制是商鞅变法时所建立的,其实商鞅所建立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和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制至少有以下五点不同:一、一级以下还有三级;二、二级以上至大良造只有十六级;三、有爵者有乞庶子的权利;四、不受限制的逐级晋升爵位和受赐田宅;五、低级爵位有树墓权。以上五点显示商鞅所建立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比较重视低级爵位的利益,高爵与低爵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低爵也享有很多权利,而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制,高爵与低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低爵仅成为荣誉头衔,权利大大缩小。  相似文献   

3.
一般史书都说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制是商鞅变法时所建立的,其实商鞅所建立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和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制至少有以下五点不同一、一级以下还有三级;二、二级以上至大良造只有十六级;三、有爵者有乞庶子的权利;四、不受限制的逐级晋升爵位和受赐田宅;五、低级爵位有树墓权.以上五点显示商鞅所建立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比较重视低级爵位的利益,高爵与低爵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低爵也享有很多权利,而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制,高爵与低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低爵仅成为荣誉头衔,权利大大缩小.  相似文献   

4.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继承秦朝二十等爵制,对创立西汉政权的军吏卒普遍赐爵,给予各种优待。而随着战争的减少,爵位逐渐失去了奖励军功的作用,但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西汉初年,爵位作为一种政治资源时常被转让和买卖。一方面,统治者允许民间买卖爵位以暂时解决灾荒之年百姓的困难;另一方面,朝廷通过卖爵来解决政府面临的一些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爵位买卖政策对汉初经济社会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将《二年律令》中出现的“卿”或“卿侯”理解为秦赐爵制中遗留的爵名,似嫌含糊;而将其定格为二十等爵制中的爵档,既缺乏必要的史实根据,又与原始简文存在矛盾。通过史料分析,“卿”或“卿侯”应该属于楚国旧爵制系统,高祖五年推行爵制改革,将楚爵改为以秦二十等爵为蓝本的汉爵,完成“汉承秦制”的历史性转化,“卿”爵的经济权益被保留下来,但因其不在二十等爵系统之内而政治功能趋于淡化。  相似文献   

6.
军功爵制在秦商鞅变法以后,已经形成一种非常完备的制度。在秦代,人们的政治地位,生活待遇,几乎决定于有爵无爵和爵位的高低。通过对汉简的研究,我们知道,在汉代的户籍制度中,人们有无爵位及爵位的级别,是户口登记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秦的户籍简文,对于秦代户籍中是否登记爵位,尚无实物证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秦人对军功爵制的重视,超过汉人;秦代军功爵制的实际价值和作用,也超过汉代,而汉代的户籍制度也是承袭秦代的。由此,我们有理由断定,在秦代的户籍制度中,必也载明有爵无爵与爵位  相似文献   

7.
一、2015-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第45题信息综合二、真题再现及试题分析(一)真题再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相似文献   

8.
将《二年律令》中出现的“卿”或“卿侯”理解为秦赐爵制中遗留的爵名,似嫌含糊;而将其定格为二十等爵制中的爵档,既缺乏必要的史实根据,又与原始简文存在矛盾。通过史料分析,“卿”或“卿侯”应该属于楚国旧爵制系统,高祖五年推行爵制改革,将楚爵改为以秦二十等爵为蓝本的汉爵,完成“汉承秦制”的历史性转化,“卿”爵的经济权益被保留下来,但因其不在二十等爵系统之内而政治功能趋于淡化。  相似文献   

9.
河南师大学报编辑部转来杨际平同志的大作《西汉“民爵吏爵界限森严不可逾越”说质疑》,对拙文《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中所谈“民爵”、“吏爵”问题,提出异议和批评,拜读之后,很受启发。首先我应该承认,在拙文中并没有把“民爵”和“吏爵”的问题讲得很清楚。所以如此,第一是史书关于汉代赐爵制的资料不多,根据现有资料搞清汉代赐爵制的全部问题,那是不可能的;第二是由于《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是拙著《军功爵制试探》的补篇,所以在《试探》中谈过的问题,在《变  相似文献   

10.
朱绍侯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在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军功爵制度放在一宽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把军功爵制的演变与社会、阶级的变化和变动联系起来,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军功爵制变化的原因,而且有力地解说了其发展的规律。在研究方法上,先生把归纳法与二重证据法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全面、无遗漏地收集有关文献材料,并特别重视秦汉简牍材料,使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成果,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官制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变动演进之中的。秦朝以后两千多年中央官制的演变,从一开始就以侵夺相权、强化皇权为其基本历史线索和主要内容,它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方向和性质是封建政治和中央官制的日益专制化。汉初官制多沿用秦朝制度,到汉武帝时期开始演变,内朝的创置过程,伴随着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从而使汉代的国家权力机构明确分为两大系统,并构成了汉代封建专制主义的基本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2.
“逆取顺守”之假说,是在汉朝建立后,为避免重蹈秦朝覆辙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打天下与守天下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逆取顺守”的关键是统治要有以民为本的思想,“逆取顺守”是必须遵循的历史规律。在秦朝,曾经具备过转变统治政策的可能性,但由于秦朝的历史化传统和秦始皇、秦二世个人性格等因素,使这种可能性化为了泡影。“逆取顺守”之假说的提出,对于后来统治抛弃法家学说中赤裸裸的暴力统治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专业发展依赖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能力,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学习来完成。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须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可以在就职以前的专业学习中逐步培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引导学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发展其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努力提高其反思性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汉朝时期,由于先秦遗风及汉初开放风气的影响,汉代女性有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可以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从而为汉帝国的兴盛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砖)为研究汉代女性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具体、生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秦汉以来更以统一多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中学历史教学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应注意几个重大问题,即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充分肯定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正确评判古代民族战争的是非。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福建的民族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秦汉时期福建地区的民族融合情况 ,认为在秦朝和西汉前期 ,福建地区的主要民族是闽越人 ,其主要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经济 ,而偏远山区则仍为部落经济。经过汉王朝的多年努力 ,至东汉时期 ,闽越王国的大部分越人已经融入汉族。福建地区普遍建立了县级行政机构 ,经济、文化逐步走上了与中原开放交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方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同时政治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孔子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再到以商鞅和韩非主张的法治思想,再后来演变为汉武帝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同时并重的思想。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施"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策略就是在古代治国思想基础上加以借鉴和提炼而成的。  相似文献   

18.
法律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秦汉法律也不例外,作为调整和规范婚姻、户籍与土地、债与买卖契约等秦汉民事诉讼制度,从出土的简牍可看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足证"汉承秦制"说法之不诬。以时效、等级、"亲亲相隐"、"引经决狱"等诉讼原则为视角,探讨秦汉民事诉讼的共性和差异,可以深化秦汉的民法研究。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旅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旅游观念的更新、旅游队伍的扩大、旅游设施的发展和旅游文化内涵的丰富。反映了秦汉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进步,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秦汉社会的发展繁荣。但同时又体现了秦汉人对宇宙天道、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感受、思考和认识,从而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应运而生,对魏晋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20.
西周世卿世禄制度在春秋战国之世逐渐被诸侯国实施的功勋授爵制度所取代,"封侯"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愿望。秦国商鞅变法,所颁二十等爵制中多有以功勋授爵之爵级。反秦战争爆发后,陈胜以"黔首"自立为王,激起了社会各阶层对"封王"的渴望。随后项羽分封,不论出身,只论军功,自"西楚霸王"而下所封王、侯中多有平民,此即所谓"布衣王侯之局"。刘邦在与项羽的对抗过程中,因以弱敌强之形势所迫,不得不继续分封王、侯以争揽人才,韩信、彭越等遂以布衣封王。楚汉战争结束时,刘邦一方"布衣王侯之局"已成,受封王侯者治国理政,终开赵翼所谓"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