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尽管借鉴了诸多西方理念,但由于它的文化传统在场和对教育传统的继承,决定了其实质上与我国文化传统的适切。在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当下,我们不能着眼于回归传统,也不能局限于继承传统,而应当通过引介新理念来冲破旧传统的惯习,在中西文化的互动融合中创生出一种新的民主型课程文化,从而推动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尴尬与反思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全面展开,这场改革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课改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性。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重建国家基础教育的主体文化,使基础教育在吸收借鉴多元教育文化的基础上更具时代性和生命力。因此,这场改革不能丧失我们的教育传统,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同时我们必须更多地关注现实的课程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重建基础教育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无时无刻不以各种方式“遭遇”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成为了课程改革无法逃脱的知识基础。然而,课程改革却在课程目标、课程理论资源等方面对文化传统进行着刻意的忽视或无视。基于文化传统的立场,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实际,改善文化传统的不足和薄弱理应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向维度。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无时无刻不以各种方式“遭遇”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成为了课程改革无法逃脱的知识基础。然而,课程改革却在课程目标、课程理论资源等方面对文化传统进行着刻意的忽视或无视。基于文化传统的立场,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实际,改善文化传统的不足和薄弱理应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向维度。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遭遇文化传统是必然现象,本文在厘清文化传统的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剖析课程改革中文化传统的迷失与症结,认为课程改革在借鉴西方教育理论的同时,无视或忽视了文化传统的在场,为此,笔者指出课程改革应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实际,把改善文化传统的不足和薄弱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6.
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要真正走向课程文化自觉,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批判的关系,走基于本土化的自主创新之路。课程文化自觉有三条基本途径:传统课程文化寻根,国际课程文化理解,本土课程文化生成。  相似文献   

7.
关怀文化传统:课程改革的又一使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课程改革无时无刻不以各种方式“遭遇”着文化传统,同时课程改革也以各种形式被传统所“文化”。然而熟知并非真知,课程改革却在课程目标、理论资源和改革阻力等方面刻意地回避和忽视文化传统,基于关怀文化传统的视角,笔者认为关怀文化传统即弥补文化传统的薄弱和消解文化传统在课程改革中的抗拒应作为课程改革路径追索的着眼点和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8.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始终是改革的核心问题.但是,课程编制还没能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事实上,它关乎着课程各个领域的健康与发展.传统的课程编制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因其往往没有考虑文化性.为此,我们需要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课程文化体系、课程文化结构、课程文化模式等多方面,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特色的课程编制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我国考试文化的分析,课程评价领域已然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然而,课程评价的价值返魅之旅遭遇困难,原因之一在于当前对于课程评价的认识并未触及阻碍其发展的最大因素,或是与之失之交臂;原因之二在于即使发现了阻碍课程评价改革的最大因素——传统的考试文化,然而对于中国文化的无限敬仰往往会使得我们不愿意对传统文化所引发的问题进行探究。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在于发挥课程评价文化的引领功用,以课程评价文化来引领课程评价改革。  相似文献   

10.
秉持通识教育理念,宜春学院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其中把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地方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把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连接的思路,对于其他地方院校通识课程的改革应该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修身》课程渊源于我国古代悠久的修身文化,在我国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设置近20年;当前一些学校也设置了《修身》校本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展现了独特的价值。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存在着课程性质不清、继承传统文化不够的问题,而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把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特色的未来文化,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经验教训也说明德育课程应该走这条道路,美国式《公民》课程不适合东方国家。所以,未来德育课程的改革方向是设置新的《修身》课程,在课程设置、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遵循德育自身规律,实现德育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使命必须从继承和发扬当地优秀文化开始。赣南师范学院充分利用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深入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建了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联动式课程教学体系,创造条件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文化育人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地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有利于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高州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园课程特点,坚持适宜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及活动性原则。教师应将高州地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有机融入幼儿园课程,使儿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校立足实际,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内涵发展推动课程改革,以“继承与发展”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开发中草药校本课程,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课程自身就是一种文化,从这一意义上说,课程改革就是一场课程文化变迁过程。要确保课程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建立立基本土文化的价值判断机制、尊重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机制和摒除急躁的渐变机制。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引导和促进课程文化的有序、良性变迁,实现课程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文化重建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因为这次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致力丁知识内容、课程结构与实施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使命是力求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国际化等方面的文化冲突,构建新时期课程文化的框架,在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中,扩大文化视野,更新文化观念,使课程改革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重的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课程文化观把课程当做文化传承的工具,失去了课程作为文化本质的内涵,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同时也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新的课程文化观,在新课程改革中通过对现有课程文化的局限性的突破,探索新的课程文化模式,使旧课程文化形态向新的课程文化形态转换。重建新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应限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层面,也不应仅视为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对课程的考察。技术作为文化裂变的重要动因,它对当下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全部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视野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体系解构和新课程体系及课程文化重新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课程不能忽视的基础,对课程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文化冲突是导致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因;文化交流、融合和文化创新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的文化阻隔及其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课程改革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境遇中进行的。课程改革可以超越它所处的文化界域,但不能超越该文化的起点。课程改革必然要求课程与文化环境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但当二者的张力过大时,就会造成课程改革的文化阻隔。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就存在着二者张力过大的嫌疑。为了消除课程改革的文化阻隔,应使课程改革适应于本土文化,应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应提倡多样化的课程改革模式,还应对社会文化与教学文化进行适当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