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述父母教育权的内容--从比较教育法制史的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尹力 《比较教育研究》2001,22(11):11-16
父母的教育权,不仅指父母在家庭中享有的对子女的教育权利,还包括父母对学校教育所享有的权利。在美国,以《亲权卡》为例,已通过实体法明确规定父母在学校教育中享有多方面的权利,主要表现为父母的学校选择权和学校教育参加权。而目前在我国,父母在学校教育中的权利和地位都不是很明确。因而,为防止“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法律规范的空洞化,关键在于:既要从观念上打破或抛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应以法制度的形式建立由学生亲权者组成的父母组织,使父母通过父母组织这一合法的形式行使其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决策、管理权利。  相似文献   

2.
为探析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关系,以及教育卷入在其间的中介作用,运用父母期待量表、父母参与量表和核心能力量表对某“985”大学1 961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城市学生与独生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教育卷入程度更深,学业表现更佳;父母受教育程度直接预测大学生学业表现,并通过教育卷入间接预测大学生学业表现,教育卷入中父母参与的中介效应比父母期待更强;父母教育卷入水平有待提高。基于分析与讨论,从父母层面、学校层面和政府层面分别提出对策与建议,父母应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学校应推动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政府应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的问题“养不教,父之过”是中国的古训,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规定:“父母有教育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负责任,那就是违法行为。可是,生活中不负教育责任的父母还是不少。上海郊县流传着一种“双脱手”的说法,它借用骑自行车时双手脱把来比喻父母将教育子女的责任一手推给学校,另一手推给祖辈的推卸教育责任的现象。孩子满3足岁进幼儿园的第一天,不少父母少不了会对老师说一句:“孩子交给老师了,拜托。拜托。”好像接力赛跑一…  相似文献   

4.
步入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化,对知识的需求出现前所未有的迫切形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把知识的传授作为重中之重,而健全人格的培养却相对的滞后。在快节奏的生存环境中,出现的一幕幕“子杀母”,“父母杀子女”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在培养“才”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的培养。父母作为家庭中主要的教育者,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5.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6.
《家长》2009,(4):4-4
“教育素养就是尊重人的天性,尊重人的自我选择,尊重人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权利。全社会的教育素养都需要提高,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的教育素养。中国教育,应从父母抓起。没有经过正式培训就开始做父母,就像没有上过正式驾校就开车上路……我们正尝试建立新父母学校,努力探索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道路。”——摘编自《南方周末》  相似文献   

7.
孙介法 《现代家教》2002,(12):16-17
家庭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父母承担着主要责任。要出色地完成这一义不容辞的教育任务,父母必须步调一致地教育独生子女。否则,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么,父母应怎样步调一致地教育独生子女呢?笔者认为,要实现“三个统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父母教育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父母——被遗忘的要素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结合,这已是教育工作者人人熟知的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26条明确指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那么,采取何种途径、如何使家庭积极地配合学校这是每个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由于家庭的教育主体是父母,而父母所享有的教育权利状况和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又直接决定着父母的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进而影响着父母在学校教育中作用的发挥。我国父母教育权…  相似文献   

9.
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人,要比担负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人多得多,但实际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这股教育力量的能量。怎样强化社会各界的合力,提高父母素质?本文提出:父母教育应作为计划生育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疆地区7所幼儿园914名4~6岁幼儿的父母进行教育观念的测查,结果发现:(1)父母教育观念受儿童年龄及父母年龄、性别、收入和学历等因素的影响。(2)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父母倾向于赞同对儿童的严厉教育。(3)母亲比父亲更加赞同对儿童的赏识教育。(4)收入低的父母比收入高的父母更赞同对孩子进行严厉教育,(5)学历低的父母比学历高的父母更赞同对孩子的宽松教育;学历高的父母比学历低的父母更赞同孩子主动探索知识。  相似文献   

11.
海安县曲圹镇党委为了帮助广大家长学习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以及帮助家长学习掌握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改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研究,决定分期分批举办“父母学校”,对本镇的幼儿和少年儿童的家长进行培训。为了办好“父母学校”,镇党委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教学计划。七月五日至七月十二日举办了第一期“父母学校”,参加学习的学生家长有五十多名。父母学校是党委牵头,由镇妇联“计划生育办公室”和曲圹小学具体负责。聘请了  相似文献   

12.
《山东教育》2009,(7):10-12
杨世臣说,家庭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是万万不能的。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把学生教育好,培养好。基于此,金茵小学提出了“新父母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父母老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那些子女在本校读书的老师们。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父母,但同学们不把他们当一般的父母来看待;他们是老师,但子女不把他们当一般的老师来看待。他们一是学校教职工,二是学校的合作伙伴,正因为关系的特殊,在“教育无小事”的学校,往往产生特殊的影响。因此,笔者就多年的管理经验和亲身体会,给“父母老师”们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爱孩于是父母的天性,教育孩于是父母的职责。那么,怎样爱孩子,怎样教育孩子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并不是每个做父母的都十分清楚的。只有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懂得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教儿、育儿、克服溺爱,避免家庭教育超常化和家庭教育学校化,这才能真正尽到父母的职责,才是对孩子的真爱。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2006,(8X):8-19
有人说:“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这句话并非指孩子让我们成为问题父母,或是孩子一定会造成问题,而是意味着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必定会面临孩子的各种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养孩子,你是否仍然用奖赏,惩罚,训诫,贿赂,威胁等教育方式?这些手段是否依然有效?本期,我们和父母一起反思自己的教育效果,并学做效能父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都有做父母的权利,但并不见得每个人都有做父母的资格,资格只有通过争取才能得来。父母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其是否成功地赢得了这一资格,而父母资格的合格性与其说是由父母的身份、地位等决定的,毋宁说由父母自身的素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所决定。因此,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就要对自己的资格进行审视。什么是父母的资格?父母的资格问题实质上就是探讨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合理性或正义性问题,这里所涉及的不是“你”是不是,而是说“你”配不配充当父母这一角色的问题。这一问题之根本,就在于对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7.
李玉莲 《甘肃教育》2011,(14):24-24
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履行法律.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孩子。”我国古代也流行过“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可见,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不可选择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们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对子女不仅有生育、养育的义务,更有教育子女成才的责任。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所以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应该使父母懂得。在社会面前。他们的责任和对社会的主要任务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子女是一门学问,我们每个身为父母、渴望子女成功的人,都希望提高孩子的素质,其实,首先应该提高父母与教师的素质。父母、教师的素质,其实就是“前素质教育”。这种前素质教育的成败,决定着整个素质教育的成败。一个人从他(她)做了父亲(母亲)起,就需要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素质,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观念、方法和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赵立平  许连波 《班主任》2010,(12):26-26
近年来,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惊现网络,这个小组拥有几万名成员,他们对父母的传统观念、教育方式和严厉管束很是反感,对他们只盯分数的做法很有意见……  相似文献   

20.
父母惩戒(以及学校教育惩戒)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惩罚虽然是一个微观的教育问题,但它又是一个教育生活的日常课题,有关惩罚的理解事关教育的健康发展。(檀传宝,2004)关于父母惩戒(或惩罚)在理论上一直存在争议,但在实际当中的运用却是普遍的。在教育现实中,对于惩罚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不敢使用惩罚,一味地宽容;一种是使用惩罚过重,甚至过滥。虽然因血缘关系的存在,这种体罚不大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而国家和社会对此也更为宽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