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一项全国城市中小学生的调查数据,展示了城市中小学生将来从事科学职业的意愿,并探讨了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分别考察了青少年个人、同辈群体、家庭和学校四个不同层次因素对其从事科学职业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个人层次的各种因素对青少年职业意愿都有影响,男生、成绩较好及喜欢科学课和科学活动的学生将来更想当科学家;同辈群体也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家长对科学的态度对青少年影响显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文化资本影响不显著;学校在科学教育方面的投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第一批出版的10本传记进行研究,旨在了解中国情境下,老科学家职业使命感的内涵结构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职业使命感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动机,老科学家均具有较高的职业使命感;(2)老科学家的职业使命感是在个体的内省反思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受到个人自身因素、组织、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并存在"社会-组织-个人"三个层面的交融关联。研究合理利用了"采集工程"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职业使命感的本土化概念,并拓展了职业使命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在公众头脑中的形象非常重要。基于一项以公众为对象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文章分析了中国公众头脑中的科学家形象的特点,以及影响这种印象的重要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流行文化中塑造的关于科学家"书呆子"式的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公众头脑中,其刻板化程度明显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科学家的了解程度,电视、科幻小说等大众媒体,以及与科学家的接触机会等因素,都是影响公众这种刻板印象程度的重要因素。文章最后讨论了这些发现的政策含义,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4.
调查我国全面两孩政策落实后,生育效用估计对于社会公众生育意愿的积极促进作用。文中通过设计"二孩生育效用问卷"对社会公众的生育意愿及对生育效用进行调查,并选取高生育意愿群体的调查数据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明确表示愿意生育二孩的公众占比33.15%;主成分分析发现二孩生育的估计主要包括经济、保险、享乐、繁衍、社会效用;影响公众生育意愿的回归因素为繁衍效用、理想孩子的数量、享乐效用、性别、已生育情况、经济效用。全面二孩政策刺激了公众生育意愿,公众注重享乐效用和保险效用;二孩生育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男性生育意愿高;不同生活环境公众生育目的不同,社会责任感可以增强生育意愿。在此基础上从管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提出有效提高公众二孩生育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为了厘清ChatGPT用户的认知和使用意愿影响因素,提高ChatGPT用户的使用体验,促进ChatGPT的本土化,有效化解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和公众带来的负面风险。[方法/过程]文章以ChatGPT用户使用意愿为研究主题,借鉴扎根理论研究范式,通过对23份访谈资料编码分析的方式,构建了ChatGPT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分析和探讨ChatGPT用户的行为特点和作用规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扎根理论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用户使用意愿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同时也证实主体因素、技术因素、信息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ChatGPT用户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与其他信息系统用户相比,ChatGPT用户的风险感知特别是职业风险感知尤为明显。结合上述分析,从人机和谐和社会稳定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夯实ChatGPT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应当注意防范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职业风险和技术风险,加强技术伦理道德建设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946名居民的调查,研究社会公众对技术伦理风险情感态度的状况及影响因素。数据分析结论表明,公众对技术伦理风险总体态度较积极,在对技术伦理风险的控制方面公众持有较主动的态度。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风险已成为公众态度最为消极的技术伦理风险。通过分析克隆技术与转基因技术伦理风险的影响因素,发现在克隆技术伦理风险方面,性别、职业和收入因素影响最大,在转基因技术伦理风险方面,收入、学历和职业因素影响最大。在对公众情感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深入开展科技伦理普及教育,建立健全科技伦理风险问责机制,建立健全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促进相关政府职能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西藏老龄化进程加速背景下,以农牧民微观调查数据为依据,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需求特征、认知特征四个方面筛选了18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Logistic模型对农牧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子女年收入、"养儿防老"观念和"新农保"了解程度对农牧民养老意愿影响显著;男性、文化程度越高、婚姻状况越差、"新农保"了解程度越高、"养儿防老"观念越淡的农牧民选择社会养老意愿越强;女性、年龄高、文化程度低、婚姻状况好、职业层次低、子女年收入低、"养儿防老"观念强的农牧民选择家庭养老意愿强烈;而年龄小、文化程度高、职业层次高、子女年收入高的农牧民对自我养老模式较为偏好。依据定量分析结果,构建了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三个层次的农牧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者,外来大学生选择就业与定居的城市会对城市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高涨的背景下,外来大学生是否还会选择长期定居在一线城市是文章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了解影响外来大学生的定居意愿的因素,为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完善城市保障制度,提升高学历青年学生定居意愿提供理论基础。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从机理上阐述了外来大学生定居一线城市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学历、居住时间、住房类型、户籍类型、社会支持利用度、买房意愿、职业期望与自我实现等8个变量对定居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学历、居住时间、住房类型跟自我实现是通过归属感对定居意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农户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两方面考察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以成都农户为实证分析对象,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农户家庭生活基本消费支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成都农户已具备对科技服务的支付能力.运用单因素分析和计量模型分析探讨了农户对科技服务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农户家庭人口数、家庭收入水平、耕地面积、是否接受过农业科技服务、投资农业科技服务的机会成本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户对科技服务的支付意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至发 《大众科技》2022,24(1):127-131
文章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个体特征因素、个体认知因素和组织因素三方面实证分析了新时代农民工职业攀升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婚姻状况、年龄对新时代农民工职业攀升行为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年限、社会资本、职业自我效能感、机会感知以及组织用人政策和薪酬激励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是科学信息的重要来源,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和创建者,在传播准确信息、避免科学谬误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参与科学传播的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无论是从行动还是从效果而言,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一直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和问题。本文以科学传播领域近年国际研究进展为参照,对比我国科学家的现实状况,从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驱动因素、与公众和社交媒体的互动关系以及科学传播能力培训情况这三个方面出发,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研究图景展开分析与评述。结果显示,在驱动价值层面,社会责任感、乐趣驱动等内在因素以及社会认可度、群体归属意义等外部激励因素共同作用于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结果,但总体看来,时间和经费有限、缺乏同事支持以及科学传播评估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都是不可忽视的阻碍,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还需要强有力的科技管理体制予以支持;在互动关系层面,科学家通过与公众和社交媒体的互动来传播科学,科学家的知名度、可信任度、权威性、传播风格、公众感知关系等是影响公众对科学认知的重要因素,然而,尽管科学家主动尝试改善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媒体的分歧和缺乏默契配合也让他们的科学传播努力显得势单力薄;在能力提升层面,相关科学培训项目特别是源自于美洲的培训推动着科学家来提升自身进行科学传播技能,但是一方面,这些项目的效果评估缺乏统一有效的标准,因而争议不断;另一方面,学者多是将项目培训师的观点、背景及培训方法联系起来进行定性分析讨论,未来有待于在参与动机、影响因素以及培训效果方面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科学传播工作更显艰难、相关的研究进展也更为滞后。因此,建立详细可行的支持政策、划分科学传播实践对科研事业的贡献比重、打造系统化的科学能力培训项目都是助力我国科学家提升科学传播能力和效率的重要途径。总之,立足国际视野下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整体面貌,找寻其面临的阻碍和存在的短板,将为改善我国的科学传播现状提供现实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科学界的性别分化与性别隔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聚任 《科学学研究》2000,18(1):97-103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的参与。但科研职业生涯方面的性别差异仍然存在 ,这与传统的劳动性别分工及性别隔离这些制度性结构障碍密切相关。本文将侧重于分析影响男女科学家职业生涯分化的结构性障碍 ,说明其生涯道路差异的表现和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专业知识的强烈需求,公共决策越来越需要熟悉科技发展趋势、懂得科技运行规律的科学家提供专家咨询,科学家和科技智库得以广泛而深入地介入决策过程。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科学与政治的关系、科学家和科技智库在公共决策中的角色与作用、科学家和科技智库开展决策咨询的制度和程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推动科学家及科技智库有效开展决策咨询工作的建议:保持科学家及科技智库的独立性以提升决策咨询质量,增加科学家及科技智库与公众的互动以提升决策咨询水平,完善科技智库运行管理机制以提升决策咨询能力。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向社会大众传播是科学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科学与社会公众之间越发缺乏沟通与交流,但庆幸的是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科学家可以直接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成果,在科学的这种社会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科学计量指标--Altmetrics。本文基于《英国皇家学会生物科学学报》和《生物学快报》两刊刊载文献为基础,提取文献在Altmetric.com平台上的Twitter转载数据,以“时间”和“转载”为考量点,构造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转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发文时间和延迟时间对总转载和社会公众转载的影响是显著的,延迟时间对科学家的转载无显著影响;其次,期刊公众平台对总转载量和科学家转载有显著影响,对社会公众无显著影响,而高影响力转载人对总转载、社会公众转载和科学家转载都存在显著影响。文献转载对时间因素和转载因素的高度响应特征,体现了Altmetrics的本质内涵--一项科学社会传播的计量指标。  相似文献   

15.
张云昊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601-1607
随着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的转型,科学共同体与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形塑了一种以结盟、嵌套和公众缺场为主要特征的"漏斗"形治理结构。这一结构尽管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但却导致了社会风险的扩大和社会问题的增加,加剧了科学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是嵌入于社会的。因此,科学技术只有与社会保持均衡的张力,才能既造福社会又不危及社会。而要保持这种均衡的张力,就必须建构科学技术的对称性治理结构。立基于此,论文从科学治理已有的研究进路和实践历程出发,在对"漏斗"形结构进行建模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对称均衡的"菱形"治理新结构,认为建立分布式的"科学共和国"、重塑公众的功能与结构位置、确定四大主体的系统边界、发展边界间的中介组织和"科学掮客"、以及设置主体间的民主协商平台等是建构"菱形"治理结构的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16.
Science is stratified, with an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facilities and rewards among scientists. Awards and prizes, which are critical for shaping scientific career trajectories, play a role in this stratification when they differentially enhance the status of scientists who already have large reputations: the 'Matthew Effect'. Contrary to the Mertonian norm of universalism--the expectation that the personal attributes of scientists do not affect evaluations of their scientific claims and contributions--in practice, a great deal of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scientific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of women do not receive the same recognition as do those of men: the 'Matilda Effect'. Awards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edical (STEM) fields are not immune to these biases. We outline the research on gender bias in evaluations of research and analyze data from 13 STEM disciplinary societies. While women's receipt of professional awards and prizes has increase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men continue to win a higher proportion of awards for scholarly research than expected based on their representation in the nomination pool.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powerful twin influences of implicit bias and committee chairs as contributing factors. The analysis sheds light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xternal social factors to women's science careers and helps to explain why women are severely underrepresented as winners of science awards. The ghettoization of women's accomplishments into a category of 'women-only' awards also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徐顽强  熊小刚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656-1660
当前我国已有196个非政府奖项正在面向全国开展科技奖励活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非政府科技奖励在设奖数量和规模、社会影响力和地位、奖项管理以及开放程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束缚,传统观念和社会结构体制的影响以及非政府奖项的管理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等原因造成的。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采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设奖,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加大设立国际科技奖的力度,提高非政府奖项的立法等级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殷猛  李琪 《现代情报》2016,36(7):63-70
移动医疗发展迅速,医疗健康管理成为研究热点,为了研究用户对健康APP的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本文从技术视角和健康行为改变视角,基于UTAUT理论和PMT理论构建用户使用意愿研究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利用SPSS和AMOS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研究发现:绩效期望、信任感知、社会影响和努力期望依次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信任感知正向影响用户的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用户的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分别正向影响用户的绩效期望、努力期望和社会影响;并为医疗健康服务商及APP开发运维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学文化本质上是一套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其影响所及远远超出科学共同体本身,对于塑造现代社会、促进科技发展乃至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科学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从小众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嬗变,普适原则基础上呈现出的民族特色,无不彰显着科学文化的强大张力,进而对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家有义务着力培育并弘扬科学文化,而科学文化研究也应该适度地把学术研究与政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科技界、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必须共同担当的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20.
王召侠  黄鲁成 《科学学研究》2010,28(8):1153-1159
基于Kaivan Mμnshi和MkerloG模型构建社会规范与新技术间的长期关系模型。分析得出:虽然社会规范和新技术间的长期关系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社会规范和新技术间具有相互的选择力;但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对社会规范的选择力相对占据优势。在模型中关键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对关系数据的分析为顺利实现技术的社会价值,保证二者长期的先进性和关系的协调性提供了实践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