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为旅游业提供物质保障,旅游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信息资金,两产业有整合的基础。通过旅游业与农业的整合,可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社区发展和村容村貌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切实可行的手段之一。在天柱山景区,农业可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生产旅游纪念品、从事小型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经营农家乐、改善民居环境建设向旅游业整合;旅游业可通过设计涉农旅游产品、加大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向农业整合。宏观层面可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微观层面以"公司+业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为主,形成农业和旅游业合作经营模式,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农民素质的提升需要教育。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对于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型高产环保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农村职业教育为基础,阐述如何整合农民培训资源,以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农民素质提升需要教育,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型高产环保农业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意义。本文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阐述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并就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出若干建设。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国家通过大量的财政投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家开始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农民的独特性决定了在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公共财政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笑扬  李宁 《焦作大学学报》2009,23(3):43-44,59
加强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河南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文章结合河南省社会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6.
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成功转移不仅对四川农民就业和增收、四川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四川农业发展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建议从加强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和管理、加速四川城镇化建设、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减少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消极影响,以此促进四川农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空间布局理论下的我国休闲农业推进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野调查、文献检索、Internet搜索、专家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休闲农业发展态势分析和策略研究;应用城市经济学、综合区划、环城游憩带三大空间布局理论进行休闲农业推进范式研究.从理论层面提出推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县区引领、村镇提升、农庄优化、农家转型、产业融合和园区带动"六大范式",并界定其内涵,确定其推进目标;从实践层面提出推进范式培育提升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特色农业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现实选择,也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特色农业发展要注意市场需求和市场风险、特色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及产业规模经营小等问题对其的制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休闲农业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有机结合,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贵州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贵州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贵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衡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经济与农业产业的发展,并逐渐推动农业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从目前国际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农业产业发展高级阶段的典型体现,对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农业产业集群为出发点,以农户经济组织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农村特色农户经济组织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涉农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持续萎缩.有的甚至濒临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却在持续加强。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只有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造,才能获得收益,才能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15):195-196
为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农业部和旅游局共同协议要求,自2010年起,组织"全国欢乐乡村游"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滦平县为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有利于转变原有农业经营模式、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更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全面小康和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式,也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点。目前我国西部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尽快改善。作为现代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复合型产业形态,现代休闲农业应从多角度确定发展策略,做到政府引导、面向市场、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城镇化不仅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对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地选择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它对于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要做好这些工作,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第一资源。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能来源于农村;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农业技能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靠农业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0%。农业劳动整体素质低下、农业高素质人才缺口明显的状况已经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阻碍了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农产品的更新换代。为了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提高认识,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和普及农业职业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甘肃省地方性院校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发挥高校科技与知识优势,重视农业科技研发和新技术推广,加大与地方农业产业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开展农村青年人员的专业技术及技能培训,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地方输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有技术、懂专业、吃苦耐劳的优秀大学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初步总结了陕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通过对北京地区的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文章最后从宏观规划、融资渠道、产业融合、休闲项目设置和经营管理模式5个层面为陕西省休闲农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阳春市依托其农业文化资源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既能更好地满足人们体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休闲需要,又能满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既可以提升休闲农业产业竞争力,又能促进阳春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阳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农业文化资源,具有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的基础;但休闲农业项目数量少档次不高,缺乏科学统一规划,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乡村旅游和农业休闲市场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度重视,都为创意休闲农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契机,也应该正视创意休闲农业;与此同时,创意休闲农业也面临挑战,如滨海旅游市场的挑战、人才流失的挑战和资金转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对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发展思路、前进方向、组织管理和物质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农村体育文化自身结构和功能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20.
浅谈农业高校毕业生怎样服务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为解决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困境提供了平台与契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科技支撑与智力保障,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农业高校毕业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但目前的统计来看,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比率不容乐观,分析其成因并努力改善这种状况,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