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已对"新历史主义"的旨归与特征做了不少总结。文章在此基础上,试探讨新历史主义批评策略的有效性和贫弱。新历史主义在理论逻辑、文学生成论、文学功能论等方面都具有"动态的辩证法"特征,新历史主义正是借助这一策略而实现了微观的政治抵抗。然而该策略在批评实践中又面临着不可回避的危机,其对社会能量的考察有失狭隘,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因素,更挤压了主体的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2.
自八十年代初期始,“新历史主义批评”这一文学研究方法就开始流行于文学研究领域.它的倡导者不赞成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并认为“新历史主义”是脱身于“新批评”和即之而后的“解构主义”的一种文学批评.新历史主义者在分析作品时不是割裂历史背景,而是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兼顾以后的文学阐释与评价.这并非是倒退到早期的文学研究.早期的文学研究与新历史主义者的观点和实践大不相同.前者运用的是政治标准和知识标准来评价作品,并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来评论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它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受解释学的直接影响,它把历史看成是多重阐释的结果,并用“文本性”消除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新历史主义最终却由“回到历史”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具有十分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文科学、文学批评自身发展创新的内在原因。后现代主义淡化“历史”,后现代人厌烦“历史”又需要“历史”,人文科学的“文化研究”转向和“语言学转向”,文学批评希冀摆脱形式主义的长期称霸局面,旧历史主义已是老态龙钟而不适应时代需要,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登上后现代文学舞台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理论本身涵盖了许多重大的文学问题,其涉及的层面十分广阔,是当今最流行而又使用最混乱的文学批评.新历史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逐渐形成“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本文力求给新历史主义找准定位,并结合新历史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应用,对我国新时期文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文学真切呈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的沉重压力下,在“自我”和“世界”间双向舞动“拷问”的长鞭的形象。这种双向“拷问”说明抗战文学的思考开始于冷峻的现实主义,也起步于民族自审意识的深化。而作家的自我拷问,既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学在战争年代攀越的高度,也为民族心灵觉醒史留下了光辉形象。其中表现出来的“本土性”体验、救赎意识和心灵皈依的复杂性,既考验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成长,又丰富了抗战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剖析,E.L.多克托罗的《拉格泰姆时代》烙有“文本的历史性”这一显著特点。该文本不仅反映了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还参与创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历史,形成了新历史主义所认为的文学和历史的那种互文关系,展示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相结合的新历史主义文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姜杨 《培训与研究》2009,26(5):19-21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有二:第一,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可称为是一种"文化诗学",这种"文化诗学"强调历史文化语境的重建,强调文学与其语境之间的相互塑造;第二,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批评,并不是在现实世界颠覆现存社会制度,而是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从历史的对抗中发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压抑的异己的不安定因素,并揭示其"意识形态遏制"过程的复杂性,进而对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做出自己新的历史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主义批评以一种新的主观历史观取代了旧历史主义的客观历史观,将历史置于可以进行主观阐释的地位,主张文学批评应在文化的背景下实现历史与文学、文化与文学的"双向度"的重塑与对话,与后结构主义尤其与解构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既有其长处,又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右派或左派关于新历史小说的批评皆是把它放在“历史主义”这一层面中进行讨论的,从而忽略了其文本内部辐射与现实文化文本中主体性自我救赎意识的对应关系。同时指出,只有全面考察新历史小说文本周围的社会存在才能找到主体性权力话语选择的原因和客体性文本的最终所指,由此描述了新历史小说的文本构形和所指划出的一条从超然到失重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开始盛行并迅速成为文艺批评界备受瞩目的后现代文学理论派别。它强调文学与历史是互动的,文学文本本身也在参与着历史的发展与建构。海明威这位天才作家善于对有限的历史材料进行文学加工,并且用自己简洁的风格将其展现出来。《世界之都》中巧妙地隐含了作者对伦理和价值主体的思考。从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在阐释新历史主义理论历史的文本性特征、小写的历史和历史的现时性特征三个概念的基础上,发掘作者对伦理和价值主题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所谓新历史主义是美英左派学者东山再起,重建历史主义以制衡文学化偏差的一种激进的理论思潮。它于70年代末初露锋芒,1982年该学派先驱斯蒂芬·格林布莱特为《文学类型》学刊撰写集体宣言,定称新历史主义,开始崛起。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强调对文学文本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综合治理,以获得大文化批评视野,集文学、历史、政治,经济与符号研究于一体,带有鲜明的“后理论”难以通约性质。新历史主义是美国新生左倾理论界在西方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死亡”与“救赎”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观念,而梭罗的散文代表作《瓦尔登湖》正表现出了强烈的死亡意识和救赎意识,并由此奠定了《瓦尔登湖》的精神结构与话语系统。对死亡的关注和罪恶的反思,是梭罗的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充分体现,而其深广与执着的救赎意识更是将这种文化精神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所谓的"新写实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新革命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兴起,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特定的批判传统的正统的意识形态的功能。与此相应,作为文化研究的90年代以来对十七年文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样如此,但是它们在对传统的正统的意识形态进行解构的同时,忽视了传统的意识形态所承诺的公平、正义、平等、解放这些当下无法回避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新历史主义(newhistoricism)的大本营在美国,其代表人物有格杜布拉特(StephenGreenblatt)和蒙特洛斯(LouisA、Montrose)。而在英国,新历史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乔纳森·多利莫尔(JonathanDoliimere),主要代表流派是“文化唯物主义”。可以说,文化唯物主义与新历史主义的学术宗旨、文学理论意向和政治话语的基本原则都相当接近甚至相同,但是由于欧美地域文化氛围之别,也存在一些微妙的理论差异。学术界一般讨论美国新历史主义比较多,而研究英国新历史主义或文化唯物主义相对较少,其实,这一新的文化流派有必要作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主义诗学以历史叙事、文本、表述和话语为建构元素,批判性地考察历史及历史修撰的转义性、文本性、创造性、虚构性、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传统意义上的倡导客观元叙事的历史意识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颠覆。在这种“历史转向”的文学思潮影响下,中国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异军突起,在对于外部传统及自身内部的双重“否定”中,建构了文学的精神价值要求与消费时尚的审美接受向度相“悖反”的统一,找寻到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握手言和”的第三种立场。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标志着这一重要的小说创作思潮思想上的日渐自觉和成熟。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历史观的形成有着中国式的内生资源,即指纯文学性资源。在先锋文学家手中,文学语言真正地成为了书写和审美对象本身,语言与意义之间出现了任意性,而新历史主义观念对总体性历史的质疑传统主要来源于伤痕文学和寻根文学对个体人的关注和民间世界的人文意识的发现和再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