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是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社会历史系(后分为社会、历史两系,我读的历史系)的。1942年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地点仍在西南联大校内),直到1946年研究院毕业,联大解体,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员北返。联大在昆明办了8年,我也在联大度过了8个春秋,可谓与联大相终始,朝于斯,夕于斯,因而跟联大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很深的感情,而今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相似文献   

2.
在西南联大成功实施其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众因素中,社会的需要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重要原因之一,西南联大三常委通识教育理念的广泛认同是关键,"联大"之前三校形成的优良通识教育传统为其提供了历史积淀,"联大"教授群体通识教育的认同和积极实践为其提供了最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西南联大三校合作成功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联大 ,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西南联大虽仅存数年 ( 1 93 7年 8月至 1 946年 7月 ) ,但成就卓著 ,在国内外教育界赢得美好的声誉。关于三校的合作 ,冯友兰先生在其所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有如下精辟论述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 ,各异之学风 ,八年之久 ,合作无间。同不妨异 ,异不害同 ,五色交辉 ,相得益彰 ,八音合奏 ,终和且平”,可谓一语中的 ,精练地概括出三校精诚合作、亲密无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本文从历史背景出发 ,试析联大三校合…  相似文献   

4.
西南联大的联合办学是抗战时期的被迫之举。不同的背景、传统、分工安排及归属意识,使得联大内部出现过许多矛盾与冲突。实施有序管理、激发爱国情操、熔铸办学风格,是联大缓解矛盾的主要举措。这可以为当前我国高校矛盾的化解提供若干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效率与进度。西南联大教师教学风格鲜明,多姿多彩,这和联大教师的教学态度、治学风格、知识结构、主观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困境中,西南联大取得了非凡的办学业绩。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为阐释西南联大之谜提供了新的视角。西南联大的成功,从内部关系网络视角来看,缘于三校协作无间,倡导教授治校,师生关系密切,学生社团活跃;从外部关系网络视角来看,在于联大不但与云南当地、国内外团体以及校友保持着广泛的联系,而且具有很强的国际性;从非正式制度视角来看,则是由于联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和民主创新的习俗惯例。  相似文献   

7.
西南联合大学教学记事——“大一国文”开篇《学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重要讲话中 ,引用了“教学相长”这一名言 ;李岚清同志谈发展高等教育时提到 ,“要很好利用西南联大这个宝贵的历史资源”。这使我想起一段往事 :1 983年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 ,我有幸见到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创建人黄钰生先生。② 抗日战争胜利 ,西南联大结束 ,北京、清华、南开三校为纪念抗战期间寄迹西南之历史 ,为酬答云南人士之厚爱 ,决定将联大师范学院留在云南 ,改名为昆明师范学院。昆明师院初期一切规章制度、教学计划和教材等 ,全部继承联大师院的传统。黄老离开昆明已 30多年 ,对于…  相似文献   

8.
西南联大实行的通识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执掌联大的三常委的通识教育教育思想之中。他们的通识教育思想认同主要体现在:完善人格、健强体魄、兼通文理、团体协作、陶冶情趣等方面。这种认同使通识教育理念能够在联大贯彻实施,也为联大之成功“联合”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方光华 《教育》2012,(35):58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国民政府同时决策组建的两个大学共同体。1937年9月10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4月2日,长沙临大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4月3日,西安临大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虽然西北联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只存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但人们习惯上仍然视1946年以前的国立西北五校为西北联大。在民族独立解放战争中,西北联大及国立西北五校孕育出了"一贯之精神",  相似文献   

10.
联大八年     
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投降。一九四六年,西南联大复员。三校北迁。同年十一月一日,联大校友在北平举行九周年校庆纪念,并出特刊。本文曾在特刊刊登。当时写此文,记忆犹新,保存了一些史料,可供研究西南联大校史参考。此次重新发表,只改了若干错字,其余照旧,以保留原来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1.
微波社纪略     
抗战初期,从北方迁到昆明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是进步势力荟萃的地方,昆明的民主运动从此莲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联大真不愧为“民主堡垒”这个称号。自国民党投降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后,1941年联大的形势暂时处于革命低潮时期。在这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外地的  相似文献   

12.
1938年4月到1946午5月,在国难当头、通货膨胀问题日益突出、交通不畅的情况下,西南联大丰富的、来自各种渠道的奖学金、助学金和贷金资源是帮助联大学生维持学业的重要支柱。西南联大的奖学金资源,除了国内外机构、团体和个人直接在西南联大设立的奖项之外,还有面向全国多所高校的奖学金可以分享。就助学金和贷金而言.联大学生一方面可以从西南联合大学当局获得,一方面可以从各省政府教育厅获得。  相似文献   

13.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我国华北地区旋即沦陷,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师生,几经迁徏流离,于1938年4月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始时设文、理、工、法商四个学院,8月又增设师范学院。清华、北大和南开都是中国著名的大学,三校合组为西南联大,更是学者林立,人文荟萃。西南联大在昆八年,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为民族危亡时期保存和发展科学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云南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方面,联大师院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战乱、生活困苦的情况下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联大拥有一支优秀和敬业的教师队伍。本文通过对西南联合大学的师资队伍的特点,及其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中采取的措施进行探讨,以期对现代师资队伍建设起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朗双菊 《教书育人》2021,(1):103-105
西南联大外国语文学系是抗战时期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外文系合并而成.由于战时物资缺乏,各种外文教科书、图书、参考书等紧缺情况下,外国语文学系开设了种类繁多的课程,丰富学生学识,开拓学生眼界.联大外国语文学系教学体现出重视文学阅读;注重基础课程,实施全英文授课;教师水平极高,教研相结合等特征.联大外文系不仅培养出一批外...  相似文献   

16.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二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  相似文献   

17.
西南联大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本刊讯]4月27日,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及西南联大海内外校友在清华大学隆重纪念西南联合大学成立60周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北大、南开南迁并合并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旋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  相似文献   

18.
西南联大在昆明的8年时间内,根据战时情况,采取了教育部统一招生、联合招生、独立招生等几种招生方式,使得众多学子圆梦联大,在艰难中承继着中华民族的教育薪火.西南联大颇具特色的多渠道、灵活招考方式当今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南联大之所以蜚声海内外,之所以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组成它的三校联合办学有着密切关系。联合办学能充分利用教师人才济济的优势,能充分利用经费和教学设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办学的整体效益。当然,西南联大的联合办学是在抗战时期不得已的行为,但其联合办学的成功,仍可为今天联合办学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冯友兰是当年参与西南联大建设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在西南联大期间,冯友兰不仅长期主持联大文学院工作,参与西南联大的管理与建设,而且在西南联大期间写成"贞元六书",建构了自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为国家的学术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冯友兰先生还为西南联大填写了气势恢宏的校歌歌词,并在西南联大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时候,总结西南联大的历史与经验,为人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无论是歌词、碑文,还是"贞元六书",都已成为西南联大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成为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