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中应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内院系之间的联动办学,扎实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有效培养出合格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2.
从1998年教育部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至今,20年来通过社会保障学科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本文通过对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和社会保障专业的硕、博士点在地区分布上东中西差距仍然较大,专业学科带头人的缺乏是制约不少高校该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呈现出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性不强、核心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由此提出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背景,讨论了确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以授课为主要形式,因其作为文科性质学科,故而缺乏实践内容与可操作空间。文章通过对于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试验课的可行性分析,希望能够以综合试验的形式填补这一空白,实现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实践消化吸收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教育部在1998年进行专业目录调整时,依据实践需要新设的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办学模式,其中与所在学校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本文在对中央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优势学科交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它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学和社会学等多个方面。围绕专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和发展重点等,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进行研究和探索,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总体思路、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知识与能力结构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等角度,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阐述了工科类院校依靠自身力量创建体现工科特色的社保专业办学思路和专业建设经验,以供交流和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探讨城建类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定位,提出城建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强、技术能力高、应用性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9.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实训技能课、分层分类管理、项目驱动等方面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安徽大学开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指出跨学科课程设置目前存在覆盖面不够、学校重视不够、跨学科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并相应提出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跨学科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发展迅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地位将会愈显重要,对专业人才也更加渴求.作为负担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的高等院校,就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更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和改革,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2.
张学英  李薇 《职教论坛》2012,(27):62-65
目前,多数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在分析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并从专业理论课强调任务驱动、校内实践课程进行仿真任务模拟、社会实践课程落实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专业选修课程力求多元化四个角度总结了课程设置改革的重点方向,以提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夏敬 《考试周刊》2013,(79):175-176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本文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点,基于财经类院校及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提出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社会保险,几乎把社会保险等同于社会保障。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都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也是由这三部分构成,并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负责社会保险工作,民政部负责社会救助和部分社会福利工作。将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排除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干这外是对社会保障的片面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社会保障知识,避免对社会保障的误解,同时也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建议将“劳动与社会保障”称为“社会保障”,并增加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教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下简称劳保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劳保专业设置上存在同质化问题,专业特色方向的缺失导致教学与就业不匹配.养老金作为劳保专业的必备知识,对劳保专业学生考取资格证书、就业等有重要作用.基于中南财大与西南财大劳保专业设置的对比分析,本研究认为高等院校在劳保专业的设置上应利用自身特点增设养老金方向,走专业特色发展之路,重构课程体系,建设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满足市场与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6.
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中将经典著作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使之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还属于一个崭新的领域.把经典著作融入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教学当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系统地学习经典著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可以丰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而且如果能够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则可以退步推广,为其他管理专业的教学提供教学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讨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特殊性着手,结合作者多年教学实践,剖析了该专业毕业生选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分析认为将兴趣爱好和自身专业能力相结合、分清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以及正确的文献查阅方式是选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背景下,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推动制度实践的落实。但目前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人才培养面-临瓶颈。针对这些问题,从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改进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是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院近30年来,专业建设接近市场,紧跟社会需求,不仅毕业生就业率自2006年以来一直保持在99%以上,而且专业建设在北京市同类院校中也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个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第一个开设城市管理与监察专业,第一个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9年,学院又第一个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与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对社会保障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创新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机制,实现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转变,有利于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独立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提升。以H大学为实证研究对象,提出培养模式创新和机制改革措施,对高校培养社会保障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