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善于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安排到 教学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调节学生情绪,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体育锻炼达到 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学中情绪调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积极的情绪使学生求知欲增强,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不良的情绪会干扰心理活动的内稳定,影响个体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身体教育的同时,要善于激发、保持、深化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所特有的鲜明、强烈、复杂、多样的情绪体验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使学生的思维在极为活跃的状态下,来支配与调节自己的体育知识技术学习和炼身行为,自觉地发展个性与体育能力.为此,本文拟就体育教学中情绪如何调控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中情绪调控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学中的情绪调控是在教学中激发情绪对体育学习的动力性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情感性的教学手段。教育心理学研究得出:好奇、兴趣、愉快和焦虑是课堂中主要的情绪。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据此而采取相关策略来诱发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能力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情绪调节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攻击行为量表对南昌市各高校45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运用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采用process4.1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1)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情绪调节能力、领悟社会支持(r=0.66,p<0.001)(r=0.70,p<0.001)呈显著正相关;体育锻炼与攻击行为(r=-0.65,p<0.001)呈显著负相关。(2)情绪调节能力在体育锻炼与攻击行为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其部分中介效应值为-0.04,占总体效应的21%。(3)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了情绪调节能力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结论:体育锻炼负向预测大学生攻击行为;体育锻炼对情绪调节能力起正向预测作用;情绪调节能力正向预测领悟社会支持;情绪调节能力和领悟社会支持负向预测大学生攻击行为;情绪调节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通过情绪调节能力影响攻击行为的后半路径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当代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当前我国航海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航海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航海体育锻炼是促进海上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其心理状态,调节情绪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对体育教学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以体育课堂中激发适宜情绪对学习的动力性作用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学习识极性,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情感性教学模式。素质教育、人本主义学习观、情绪心理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好奇、兴趣、愉快和焦虑是课堂中的主要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唤醒、认识评价、人格特征3个方面的特点,灵活采取策略来诱发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相似文献   

7.
程欣泉  苏冠源 《精武》2012,(30):81-82
情绪是人们日常亲身体验着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满足,又会使人不可避免地遭受苦恼和折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能够使人获得积极的心理效益,体育锻炼在促进人的情绪健康方面有着尤为突出的作用。笔者根据武术散打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介绍式术散打训练对学生负性情绪宣泄的影响。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资料分析,查阅文献等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负性情培进行研究,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作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于红民 《体育学刊》2004,11(1):87-89
阐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论述了学校体育具有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提出了学校体育改革着重在改变教师观念,身心健康并重;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坚持体育锻炼的适量性;激发积极情绪,使学生有运动快乐感。  相似文献   

9.
<正>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通过体育大课间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做操质量,而且使学生们疲惫的大脑和身心得到很好的调节和放松,振奋学生的精、气、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课间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永恒的魅力,感受校园的勃勃生机,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释放学生的热  相似文献   

10.
田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潜在的很大的能动性,表现出不同的身体素质的个性特点,快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田径的兴趣和认识;以对学生的兴趣激发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从盲目的个人偏好出发参加体育活动,到让学生有目的地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牢牢确立终身积极参加健身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和鉴赏力的前提下,满足所有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全体学生在体育课中体验到体育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构建了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并在高校滑冰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体质健康、学习主动性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积极体育情感体验的发展,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养成;开放式体育教学多模块的教学生形式受到学生的喜欢,能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发展学生个性。  相似文献   

12.
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产生主观能动性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培养的几种重要途径,强调主观能动性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应考虑的几点关键性问题,明确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刻苦学习、积极锻炼不竭的动力源泉,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都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珂 《精武》2012,(4):62-63
学校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而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趋势。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锻炼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询问法,教学实践法,对培养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进行探讨及尝试,注意到更好的了解学生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为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考虑,积极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充分考虑和运用各种教材教法才能够更好的完成现代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体育锻炼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塑造体型,而且能够增进参与者的心理健康,如调节情绪、释放压力、磨炼意志以及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追求成就、体验成功、满足自我等。正确、适当地参与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在校的全日制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存在粗浅、模糊的现象,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全面,以及受其他客观因素的限制(如场地、时间、费用)。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应适当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大学生正确、健康的体育锻炼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加强自身身体、性格的改善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课的学习情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汉山 《体育学刊》2003,10(4):103-105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情绪进行研究,认为其具有种类多样、极性明显、波动极大等特征,有复杂的成因。而不良学习情绪对学习效果影响至深。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对策加强对学生学习情绪进行积极的调控,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得到必要的情绪体验,是提高体操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课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过程。同时也是由静止的脑力劳动转为积极的活动性休息的过程,具有调节、缓解大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现在体育课时间的安排,不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不考虑体育教学效果及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孤立地“就体育而上体育”。把体育课多安排在下午、上午的一、四节,减少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降低了体育锻炼效果,失去了体育调节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体育课要进行身体练习,机体要承担一定运动负荷,能量消耗最多可是安静时的10~15  相似文献   

17.
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陈大为 《体育与科学》2002,23(2):46-47,36
有关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影响的研究成为当今体育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的热点课题。本文介绍了有关参加体育活动对个体情绪健康的积极作用,很多对照研究结果都表明,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境,可以减轻个体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如今的国家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的大环境都不利于学生们对体育产生正确的认识,不能真正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使人们对体育存在偏见,导致现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下降。为了不断提升学生对冬季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程度和高度,找出国家现行的教育制度、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家长的重视程度、学生本人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等影响因素,并提出转变观念,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大社会对体育的关注程度;提升家长对体育锻炼意义和价值的认识高度,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锻炼氛围;提高学生自身运动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等提高的具体途径,切实提高学生对冬季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高度,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切实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冯燕 《游泳》2000,(3):3-4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作用。现代社会中 ,竞争日益激烈 ,人们的需要因客观原因经常难以得到满足 ,所以在情绪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也与日俱增 ,不良情绪由此产生。常见的不良情绪有 :焦虑、抑郁、沮丧、恐惧等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工作、学习、生活 ,而且威胁身体健康。所以 ,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 ,促进心理健康是近年国内外体育运动心理学家研究的主要课题。研究表明 ,能够有效调节情绪的体育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愉快而有…  相似文献   

20.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关键阶段,是学生机体趋向成熟、完善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对体育的态度、能力和习惯如何,对其未来和终身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不仅要通过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得到增强体质的实效,而且还要使学生毕业后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环境中,有目的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和方法,坚持体育锻炼,使之终身受益。一、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是锻炼身体、掌握技能、运用技术的先决条件,有了理论的指导才能使体育锻炼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大学阶段是学生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的最后几年,应当受到比较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