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对西安市主要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杭兰平  杭孝平 《体育科学》2004,24(4):56-58,76
通过研究西安市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锻炼时间、项目选择、目的与动机以及在享有生活保障体系前后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等,并与西安市居民对比,分析其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心理状态等情况,为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弱势群体的情况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调研、入户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等。结果和结论:西安市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令人担忧,与西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及体育人口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但在享有生活保障体系后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高于之前;充裕的时间是参加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社区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相似文献   

2.
参加体育锻炼发挥体育的健身、社交、经济功能,可为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创造条件。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利用序次逻辑回归模型(Ologit)实证研究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也越高;参加体育锻炼显著增加了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可能性;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作用存在性别、婚姻、教育及代际差异,且弱势的女性个体、农村个体、低学历个体、高龄个体参加体育锻炼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概率更高;参加体育锻炼通过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交往和增加个体收入,进而为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创造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3.
参加体育锻炼发挥体育的健身、社交、经济功能,可为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创造条件。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利用序次逻辑回归模型(Ologit)实证研究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也越高;参加体育锻炼显著增加了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可能性;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作用存在性别、婚姻、教育及代际差异,且弱势的女性个体、农村个体、低学历个体、高龄个体参加体育锻炼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概率更高;参加体育锻炼通过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交往和增加个体收入,进而为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创造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4.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体育态度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高师学生的职业定向是教师,重视和加强高师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与培养.对推动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活动广泛与深入地开展及提高未来教师队伍的健康水平等,都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不同年级学生对体育课教学所持的态度及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表现等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中西部地区成年人体质锻炼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体育政策,对该地区成年人从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每周用于体育的费用、体育锻炼的目的、体育锻炼的形式、体育锻炼的场所、体育锻炼的项目、影响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等7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北京市城区特殊群体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特殊群体认识到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参与率仅为39%,参加体育活动的周频率为1~2次,活动时间为30~-60分钟或少于30分钟,其体育锻炼知识比较贫乏,且缺乏科学指导,主要依靠相关专业书籍来指导,其活动内容主要为跑步、长走,其锻炼场所主要为公园、空地和自家庭院,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健身和调整情绪.  相似文献   

7.
目的 1)探讨体育锻炼这一社会活动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2)验证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并进一步检验这两个变量在体育锻炼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的7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与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两两显著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间的预测效应显著,纳入中介变量后,直接效应也显著。以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别为中介变量时,间接效应显著,以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为链式中介变量时,间接效应同样显著。结论 体育锻炼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贵州省2005年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我们对受试者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问卷的有关内容加以统计处理,其目的是初步掌握我省成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为今后贵州省开展体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体育中,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因此,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包括各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和成就目标取向的关系作调查研究。对412名不同专业一二年级的大学生,采用体育锻炼参与动机问卷调查(PMQ;Gilletal,1983),体育任务和自我取向问卷(TEOSQ;Duda&Whitehead,1996),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成就动机作评价。分析显示目标取向与个体动机模式(例如团队精神,技术提高等)相关,自我取向和不同的个体动机模式上存在显著联系(如社会地位和赏识)。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可以通过提高目标取向而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不同群体健身爱好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2.8%的中老年人已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中青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则为了追求时尚,体验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初、高中学生对体育活动有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小学生大多以体育项目培训的形式参与;其他不收费大众健身项目,参与人群较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主要调查昆明市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和心理活力状态的现状,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心理活力状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昆明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一般,总体来说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不是很好;二、大学生的心理活力状态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指数成正相关,体育锻炼与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认知活力、情绪活力、行为活力、动机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体育锻炼指数越高其心理活力越高,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活力状态。  相似文献   

12.
采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和体育锻炼习惯问卷,对90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和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满意度明显高于没有锻炼的大学生,每周2次以上和每次30分钟以上,均可明显提高其身体自我满意度;经常锻炼的大学生不仅在运动方面的自我评价比较高,对自己外貌、身材和性方面的认识也更积极;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女生的提升作用比较明显,每周1次以上可明显改善其身体自我满意度;身体自我满意度越高,其在健康生活方式及运动感受方面的认识越积极。  相似文献   

13.
姚婕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6):652-653
对我国中部8个城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部城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多,频率较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大部分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体育健身活动的习惯已基本养成。但是,老年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缺乏体育锻炼的方法,体育健身活动场地有限,老年人体育组织建设滞后,等等,并提出...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健身运动意识与城市居民健身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韶关学院学生的健身活动意识、习惯和韶关市城镇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情况的调查 ,来验证大学生在全民健身活动所起的生力军与带头人的作用。结果认为 ,大学生健身运动意识的增强与淡化 ,是导致他们是否形成健身习惯的直接原因 ;而大学生的健身运动观念与习惯 ,又直接影响着他们周围城镇居民健身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能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同样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又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的投入到运动之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的效益。心理健康是指人能从容地负担起繁重复杂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要求情绪稳定,有较好的自我控制情绪和排除各种干扰的能力。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理健康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能促进生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阐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旨在引导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更要注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苏州市的外资企业员工体育锻炼意识、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市外资企业员工非常重视体育锻炼的意义,有着强烈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明确的价值取向,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目的清晰,在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环境和运动行为能力上更具有个性化和主动性:并针对不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鑫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2):170-173
通过以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就目前陕西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主观体验与客观行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目的在于:客观把握陕西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状况;探索影响其体育锻炼的内、外因素;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教师参与体育锻炼尽可能充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主要结论:陕西省高校教师对体育锻炼认识客观正确;未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人口数量缺乏;体育锻炼伙伴选择单一;工作忙、家务忙是阻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全国中老年太极拳比赛部分运动员锻炼动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动机理论,对参加1997年全国中老年太极拳比赛部分运动员锻炼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老年人从事太极拳锻炼的动机是比较广泛和复杂的,既有直接动机又有间接动机,既有缺乏情动机又有丰富情动机。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现行的太极拳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锻炼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团体性较强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9.
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07-112,126
以毛荣建(2003)所提出假设(在TPB理论基础上做出改进,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3个变量融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用来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为研究理论依托,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分层随机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性别因素不能影响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各项维度得分的差异性的结果,非锻炼人群也是如此;体育锻炼活动中,决定行为意向的关键变量因素是态度;具有高情感体验、或高认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锻炼者。路径分析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认知、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一方面通过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体育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对体育行为还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就目前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目的在于:客观把握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状况;探索影响其体育锻炼的内外因素;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教师参与体育锻炼尽可能充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主要结论: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师对体育锻炼认识客观正确;未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人口数量缺乏;体育锻炼伙伴选择单一;工作忙、家务忙是阻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