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参加体育锻炼发挥体育的健身、社交、经济功能,可为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创造条件。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利用序次逻辑回归模型(Ologit)实证研究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也越高;参加体育锻炼显著增加了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可能性;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作用存在性别、婚姻、教育及代际差异,且弱势的女性个体、农村个体、低学历个体、高龄个体参加体育锻炼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概率更高;参加体育锻炼通过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交往和增加个体收入,进而为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创造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2.
体育锻炼是促进居民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CGSS 2015)数据,采用OLS回归以及倾向值得分匹配法考查体育锻炼对居民社会交往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参加体育锻炼显著增加了居民社会交往的可能性,对居民社会交往的提升作用存在民族、婚姻、教育、健康水平以及代际差异。对于在城市和农村不同环境中长大并进行体育锻炼的居民,后者更注重社会交往。此外,参与体育锻炼对受教育程度高的个体在社会交往方面的提升作用更大。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重新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稳健。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一般线性回归模型(OLS)探索性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及父母生活习惯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也通过影响父母的体育活动和屏前娱乐时间等生活习惯间接影响子女体育锻炼。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父母的生活习惯越健康,体育锻炼频率更高。健康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更易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对青少年运动技能的培养和习惯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排除外生效应、相关效应和羊群效应后,对我国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同群效应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居民的体育锻炼存在同群效应,社区中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居民的比例越高,个体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可能性越大;2)老年人、教育程度较低者以及农村居民对同群者的反应更为敏感;3)同群效应主要通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完善、社区居民的交往以及交往过程中熟悉程度的增加发挥作用。提示,相关部门制定体育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同群效应的影响及年龄、教育程度和城乡差异,以充分利用同群效应,扩大体育锻炼的“社会乘数”作用,促进全民健身战略的推进落实。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个体身体活动参与的重要社会因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不同群体身体活动的影响效应,梳理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个体身体活动参与的作用路径,发现:(1)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的身体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少年、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身体活动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2)社会经济地位通过社区环境(体育活动设施、社区学校条件)、家庭因素(家庭物质环境、家庭成员身体活动行为)、久坐行为、超重或肥胖、锻炼动机(锻炼意图、自我效能)等因素对个体身体活动产生影响。(3)当前关于社会经济地位与身体活动关系的研究存在核心概念的界定与测量混乱、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身体活动的理论构建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探讨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OLS回归等方法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问卷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对提升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对女性、不在婚者、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作用更大;(2)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提升健康水平和幸福感;(3)健康水平和幸福感能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4)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在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对提升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1.39%和57.68%。结论:老年人科学、系统化的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生活满意度具有明显的作用,拥有良好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能端正老年人的老化态度,对提高生活满意度有着积极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7.
影响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河南师范大学董翠香,李军人的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讲可分两个方面;一是内在因素(或主观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二是外在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这说明人的行为不仅与个体的身心...  相似文献   

8.
使用CLDS 2016数据对体育锻炼、社会资本对我国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社会资本对体育锻炼的健康促进效应具有中介作用: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直接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也能通过提高居民的集体和个体社会资本存量间接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通过城乡对比发现,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和社会资本均对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而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并无显著的直接作用,农村居民反而更多地依靠参加体育锻炼后带来的集体和个体社会资本的增长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在体育锻炼和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比城市居民更高。  相似文献   

9.
就医次数是衡量居民健康平等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构建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和处理效应模型,从健康不平等的视角探讨城市居民体育锻炼对就医次数的积极影响。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城市居民就医次数增加,不同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城市居民的就医次数呈现“发散效应”,健康不平等现象突出。收入、体育锻炼对城市居民整体就医次数有一定抑制作用:收入有一定抑制作用的同时“发散效应”显著;体育锻炼的抑制作用和“收敛效应”均显著,且在不同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城市居民间存在差异。体育锻炼对女性、低收入、45岁以上城市居民的就医次数抑制作用显著,呈现出不同性别、城市、收入城市居民就医次数差异不随年龄变化的“平行效应”,但体育锻炼未能改变由社会经济地位引起的健康不平等。  相似文献   

10.
主观幸福感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研究旨在探析体育参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以及社会交往、身体健康状况、阶层认同和社会经济地位在其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效果与调节效果。结果显示: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越高,获得的主观幸福感越强;社会交往和身体健康状况在参与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阶层认同和社会经济地位调节参与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同时,观看体育比赛的程度越高,获得的主观幸福感越强;社会交往和身体健康状况在观看体育比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阶层认同和社会经济地位调节观看体育比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研究揭示了体育参与、社会学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促进全民健身和增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以2007年贵州省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对贵州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贵州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性别上看,男性“经常锻炼”的比例略高于女性;年龄上呈现典型的马鞍形分布;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也就越强烈;在职业分布中呈现出智力型职业“经常锻炼”的比例高于体力型职业。  相似文献   

12.
以引发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因素——血液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为切入点,研究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血液纤溶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使老年人血液纤维溶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和纤溶酶(PL)活性增加,同时还能降低α2-PI(α2抗纤溶酶)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Fg);对于老年人,性别差异对血液纤溶系统能力的影响较小。提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纤溶活性,加速纤维蛋白的降解,最终能有效地预防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体育中,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因此,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包括各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和成就目标取向的关系作调查研究。对412名不同专业一二年级的大学生,采用体育锻炼参与动机问卷调查(PMQ;Gilletal,1983),体育任务和自我取向问卷(TEOSQ;Duda&Whitehead,1996),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成就动机作评价。分析显示目标取向与个体动机模式(例如团队精神,技术提高等)相关,自我取向和不同的个体动机模式上存在显著联系(如社会地位和赏识)。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可以通过提高目标取向而提高。  相似文献   

14.
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陈大为 《体育与科学》2002,23(2):46-47,36
有关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影响的研究成为当今体育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的热点课题。本文介绍了有关参加体育活动对个体情绪健康的积极作用,很多对照研究结果都表明,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境,可以减轻个体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女大学新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通过问巷调查法以及因子分析法,对女性大学新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状况进行了解,找出影响女大学生新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7大因子,分别是体育知识因子、个体客观条件因子、个体意愿因子、心理因子、体育锻炼习惯与技能因子、外部因子.设施因子,并且提出要充分重视可以控制与改善的因素,引导其发挥积极影响;注重对体育知识尤其是运动保健知识的传授,大力宣扬“健康第一”观念,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气氛。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网络和知识转移理论的双重视角,创建关于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进而得出关于全民健身深入推进的启示。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行为之所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惯性”和“偏好”,是由于体育锻炼者在互动中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给人们带来体育锻炼信息共享与交换,塑造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决策偏好,甚至价值观。体育锻炼群体通常为低密度社会网络,情感网络密度越高其成员信任度越高,也越有利于体育锻炼的知识转移。体育锻炼知识转移相对依赖少数几个节点;体育锻炼者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核心成员,尤其是教练或体育俱乐部负责人,扮演着重要的知识传播者角色;成员获取体育锻炼知识越来越依赖于非正式、开放和网络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何种模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采用问卷调查对来自3所高校的136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分析课外体育锻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影响因素。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明显提高,但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集体锻炼项目优于个人锻炼项目,差异非常显著(P〈0.01);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及经历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均有影响,差异非常显著(P〈0.01)。为提高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以集体锻炼的体育项目为主、适当加大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并且使大学生持之以恒、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8.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效益促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理念为指导,运用心理测量方法对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者较多,锻炼年限较长,每周锻炼频次较多,每次锻炼时间较长。锻炼的主要项目为:长走(散步)、健美操、舞蹈和气功;(2)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3)参加体育锻炼5年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好于5年以下的老年人;(4)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每周锻炼5次以下的老年人;(5)每次锻炼30分钟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下的老年人。这一研究对促进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健康素养与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数字健康素养与中老年人身体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控制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特征和饮食习惯特征后,两者的关系仍显著;这一关系具有异质性,仅在女性、60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和个人年收入不足20 000元的中老年人群中显著。数字健康素养在直接改善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同时,也通过促进体育锻炼改善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由于老年人身体健康存在累积效应,因此应从生命历程早期着手干预和提升个体数字健康素养,尤其是提升农村居民、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数字健康素养,增进其体育锻炼行为,进而改善老年时期身体健康状况,以助力健康中国以及积极老龄化等战略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自我效能、自我控制和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攻击行为量表》对扬州某高校796大学生(男生405人,女生391人)进行团体测量,并进行链式中介模型的构建,运用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1)体育锻炼与攻击行为存在负相关关系(r=-0.26,p <0.05);(2)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r=0.21,p <0.05)和自我控制(r=0.21,p <0.05)、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两两正相关(r=0.48,p <0.05),自我效能(r=-0.44,p <0.05)和自我控制(r=-0.53,p <0.05)与攻击行为负相关;(3)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在体育锻炼和攻击行为间存在中介效应,具体路径为:体育锻炼→自我效能→攻击行为(95%CI:-0.07,-0.03);体育锻炼→自我控制→攻击行为(95%CI:-0.07,-0.02);体育锻炼→自我效能→自我控制→攻击行为(95%CI:-0.06,-0.02)。结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