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真的人,活灵活现,具有"原生态"意义。破解《红楼梦》中诗词的意义既贵心细尤贵眼明,需要耐心更需悟性。《红楼梦》宴饮活动中的这种文化意蕴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象。正是饮宴活动才凸显了小说人物性格中的"另一面",让人感到更可爱可亲。《红楼梦》的文化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它在小说中的巨大作用。没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就没有《红楼梦》的永恒魅力,《红楼梦》就不会经久不衰,屹立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长篇小说,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萌芽。从语言出发,《红楼梦》是"白话的典范";从内容出发,《红楼梦》具有现代小说的"主体性"特征;从艺术思维方式出发,《红楼梦》具有现代的复调性;从哲学思想出发,曹雪芹第一次把"情性"提高到形而上学水平。《红楼梦》具备的现代特征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之间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周汝昌先生硬把自己编的一百零八钗强加给曹雪芹和《红楼梦》,还把这个"一百零八钗"变成他的"一百零八回两扇大对称结构"的基石。曹雪芹在《红楼梦》初稿中曾经想写五副"金钗",但在定稿时删掉了两副,只保留三副册子共三十六个女儿。清代模仿《水浒传》歌颂才女的小说是李汝珍的《镜花缘》,根本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周汝昌一百零八钗名单中充满常识性错误,他硬把一些平庸女子拉来凑成一百零八位"脂粉英雄",这只是他的"龙门红学"的又一次表现罢了。  相似文献   

4.
乐铄 《语文知识》2011,(2):24-28
《人间喜剧》喜写物质世界,比《人间喜剧》早了近百年的《红楼梦》也重视写"物",并且种类、数量更多更丰富,举凡衣食住行,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之物,应有尽有,完全可称《红楼梦》重于、也胜于《人间喜剧》写"物"。《红楼梦》中的"物"能反映封建末世贵族之家经济制度、富贵奢华、封建等级关系及其衰亡,并起演示人物性格的作用,与《人间喜剧》中的"物"一样,也是一种"环境",是恩格斯所述"典型环境"中的物质环境部分。  相似文献   

5.
在对《红楼梦》人物塑造的阐释中,东观主人较早地提出了"补笔"和"特写"两种方法。认为人物描写离不开"补笔",适当的"补笔"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而且为了突出某个人物,有时需要着意描写——"特写"。这既丰富了《红楼梦》评点之人物论,也发展了明末清初以来关于人物塑造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6.
《隋唐演义》素材来源再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隋唐演义》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缀集"、加工而成的,其中唐宋时期的文言小说、野史笔记是《隋唐演义》十分重要的一个素材来源。褚人获借用卢肇《逸史》中的"再世姻缘"故事,以此"为一部之始终关目",将来自不同渠道的"零星"素材贯串起来,使全书前后贯通,成为一个整体。与此同时,褚人获还从唐宋时期的志怪、传奇小说和野史笔记中采撷了大量的"奇趣雅韵之事",既丰富了作品内容,也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10,(19):23-23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被人誉为中国封建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成就的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同样是罕见的杰作。《红楼梦》这部小说在二百多年前问世的时候,就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魅力,惊动了当时的社会。据说《红楼梦》刚写成不久,在市井和书房,就有人争相阅读传抄,当时出售的抄本,每部售价竟高达几十两银子。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评论界都把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中的主人公尹雪艳看成"幽灵"、"死神"或是"精灵",但透过小说文字的表层我们会发现,她不是能够把人们推向死亡的"幽灵"、"死神",也不是迷人的"精灵",尹雪艳有着难言的苦楚和悲惨的命运。本文试图从这一个角度去解读尹雪艳,发现她既作为尘世中的一名女性又作为一个弱者的悲哀与痛楚。  相似文献   

9.
"水"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及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形式,《红楼梦》这部集大成的小说丰富并深化了"水"意象的内涵。本文从水同女儿、水同清浊和水同爱情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红楼梦》中的"水"意象,说明这一意象小说构思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镜花缘》“妇女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李汝珍继承了明末清初以来世情小说彰显女性的传统,精心塑造了一批才华出众的女性形象,作品中所体现的男女平等、尊重女权等思想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总的来看,作品所体现的主要还是男性意识,作者的女性观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作者刻意炫学,忽略了对人物形象本身的刻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多刻板、单一,缺乏个性色彩,更没有主体意识可言,对女性命运的表现也缺乏《红楼梦》那种刻骨铭心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刘恒在其“农民系列”小说《力气》《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狼窝》等等中塑造了一个个平庸却具有震撼力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之所以能够令读者触目惊心,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展示着一种动人的“力气”形象。农民形象们本身正是这种“力气”的载体与展示舞台。通过对刘恒“农民系列”小说中主人公身上“力气”的解读。笔者认为这种“力气”源于一个“兴奋点”,流淌着“希望之光”,承载着“生存”、“赎罪”的重负,最终归于有意义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国小说史,以"红"命名的小说不计其数,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为何小说家喜欢以带有"红"字的名称来命名小说?作家为何喜欢写作以"红"命名、与"红"相关的小说?本文通过对中国各类带有"红"字标题的小说的解读,来揭示这一文化现象,透视其中的文化心理,以便读者能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小说,也希望能为中国作家以后的命名和创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传播的主流,但它们在不同国家传播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些二三流作品的传播有时超过了其在本土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带有随意性、偶然性以及名著文化含量高,传播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古代小说对接受国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其中被改编以适应接受国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中国古代小说在译为外文时,除了文学翻译本身的限度,在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少误解与遗漏,这在非汉字文化圈表现得更明显。由于文化传统与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的解读,还产生了许多与本土不同的歧见。  相似文献   

15.
成长小说是描写少年在13至18周岁这一阶段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所经历的成长故事的小说类型。黑塞的成长小说中充溢着很多中国影像,对此进行扫描可以发现中国的老庄之道对黑塞的影响及黑塞的中国文化情结。而黑塞创作的成长小说在得到中国文化滋养的同时,又反哺了中国的成长小说创作,尤其是立极的《龙金》,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黑塞《德米安》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尽管中国公安文学的发展十分繁盛,但了解它的人却并不多,甚至存在误解。文章阐释了公安小说命运意识的偶然性、荒诞性和辩证性,得出结论:作为公安文学分支的公安小说不仅仅是讲述探案故事,一味注重理性逻辑推理,也包含了诸多非理性元素。这种非理性情节能极大地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其潜在价值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时期以来,小说界涌现出了大量极具特色的商业题材小说。此类小说,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明末清初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一段时期内,在国弱战乱、民族危机时代背景下的商场风云。这类小说可以被称为"新时期商贾小说",其创作和传播,可以从时代环境、文化语境、读者的接受力、文学与影视文化的联姻等方面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鉴接受美学理论,从对读者的分析入手,剖析了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认为读者与作者在政治上的视野遇合促成了五、六十年代战争小说数量的丰收和艺术上的粗糙,读者的审美期待孕育了八十年代战争小说在思想与艺术上的创新但又不免过于肤泛,而九十年代读者审美的多元化则使得战争文学回归文学本体,体现出史诗化的美学追求,并对学术界普遍流行的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为军事文学创作的两次高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度的中国文坛,仍然是一幅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仅以长篇小说创作状况而论,就有不少给人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譬如葛水平的《裸地》、贾平凹的《古炉》、张之路的《千雯之舞》、祝勇的《血朝廷》、石一枫的“青春三部曲”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长篇小说文本建构意义的分析,借以探究中国当代文学自新世纪以来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的发展及变化。  相似文献   

20.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非常注重写作技巧的短篇小说大家,在他的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极富变化。芥川笔下的“叙述者”既沿承了传统的戏剧化叙述,又发展了具有现代性的非戏剧化叙述,更是创造了双重叙述的模式。芥川在叙述者方面的创新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审美感受,形形色色的叙述者也让他的小说变化多端,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通读芥川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一方面他注重技巧的创新,打破了小说叙事的常规;另一方面,他有“破”而无“立”,没有建立自己的创作规则。他在带给读者新奇之感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去重新认识和思考小说与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