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总结了历年注《庄》者对《齐物论》的题解 ,按照注者理解的角度不同将其分为三大种六小类 ,然后分别分析“论”、“物”、“齐”三个字 ,认为庄子“齐物论”之本义应为 :以“道”齐物  相似文献   

2.
纵观《齐物论》,庄子开篇用“吾丧我”引出对物我对待的反思;而后通过“彼是方生”,说明物我其实为一;最后将“彼是方生”推衍开来,与“齐物论”这一标题遥相呼应,“齐物论”指的是物与论之齐一不二。整个《齐物论》中,探讨的都是物我对待这一问题,而最后物我对待的解决之道,依然落脚到开篇的“吾丧我”之上。  相似文献   

3.
《二十四诗品》首“雄浑”品横空出世,统摄全篇而提出诗境创造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理论,与《庄子·齐物论》“道枢”之论遥相呼应,将诗歌审美指向了道家哲学超越与无限的大境界。“枢环”意象是《齐物论》的精粹,也是理解《二十四诗品》一把别具灵犀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齐物论》是表明庄子思想的最主要的篇章之一,它立足于虚无之道,论证了万物齐一和物论齐一,长期以来,人们对“齐物论”的涵义有不同的解释,本文通过对“齐物”不同含义的剖析,透视庄子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5.
《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一节,曾有庄学家认为应属《庄子》外篇,但论之不详;而对于“故昔者尧问于舜”一节,则未有疑其非《齐物论》文。本文通过对此二节语体风格、思想内容的细致分析,并对古今许多庄学家的有关注释错误作出辨析,认为二节均非《齐物论》本文,不属于《庄子》内篇,而属于外篇。  相似文献   

6.
《齐物论》为庄子内篇中重要篇章,体现道家哲学的中心思想,历来认为是庄子自。根据司马迁《史记》没有记载此篇作为提出问题的依据,再通过《齐物论》与《老子》、《慎子》等比较,其言论多有相类之处。从作年代看,《淮南子》有关言论为《齐物论》作注,《齐物论》产生不迟于《淮南子》;从《齐物论》综合《老子》、《慎子》及公孙龙子诸说看,其作年代不得早于战国晚期,可见《齐物论》非庄子自。  相似文献   

7.
庄子哲学的主题是放歌生命。《齐物论》是庄子系统责难和嘲讽人类知性的一篇著名文章.其中心是阐述“道通为一”。“道”是天地万物的生命本性或生命世界的本真之境.道通为一即天地万物的生命整体惶。“齐物”要在齐“心”.主旨是化解“成心”及“物论”对本真生命的遮蔽。  相似文献   

8.
《乐记》与《齐物论》为儒道思想精华,分别提出“和”与“齐”的治世之方,表达了实现自我超越通达自然之境的诉求.同时《齐物论》的“齐物”思想还影响了《乐记》“和乐”思想,具体表现在“齐万物”思想对“乐同和”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二者对于社会的思考之上,更表现在实现自我超越通达自然之境的诉求之上.  相似文献   

9.
庄子《齐物论》篇中涉及齐"物论"思想。"物论"就是以儒墨两家为代表的百家争鸣的情态。庄子针对"物论"不齐的情形,分析"物论"不齐的原因,进而认为从道的角度讲,物论本齐,各任其性,各其分,"齐物论"思想的主旨是"听其不齐而自齐"。  相似文献   

10.
李婧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2):68-70,98
通过对庄子的“齐物论”含义争论的分析,指出庄子的用意在于“使万物齐”而不是“齐各家之言论”,认为《齐物论》中所指的世俗世界是“有分别”的世界,而庄子则致力于破除这种分别;在庄子的视野中,“物化”的境界是介于“有分别”的凡俗世界和“道通为一”的境界之间的。  相似文献   

11.
面对命运的捉弄,庄子采取了一种顺应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悲态人格。庄子的这种悲态心理在《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一段中有所反映:从形式来看,庄子用梦的形式来寄托他的思想,而正是这种形式暴露出他的悲态心理;从内容来分析,蝴蝶又是庄子精神境界的象征,蝴蝶的引用也透露出他的悲态心理;最后一个终极提问,将庄子的悲态心理暴露无遗,将它提升到了一个绝对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一生“为民立教、为民兴学”,为改造乡村教育,实现“教育为公”,“还教育于民”而不懈奋斗。他的人生价值观、他的人格魅力尤为令人敬佩和赞叹。本文试从探析他的人生价值观入手来探寻他的人民性教育思想的内在渊源。  相似文献   

13.
王丽珍 《德州学院学报》2001,17(3):52-54,88
悲剧人生造成曹植饱经忧患 ,心灵重创 ,情结扭曲 ,立功宏志不得以实现 ,思欲解脱 ,思欲渲泄 ,便借游仙这一幻想形式来超脱生命的悲剧。渴望保全生命 ,建立不朽的功德 ,获得精神慰藉和生命的快乐自由  相似文献   

14.
万建中教授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治学和人才培养。就治学而言,他的贡献富有创见:禁忌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创新民间文学教材体系,开辟故事学史研究领域,确立和实践民间文学主题学,提升中国民俗史研究水平,建立中国民间文化学和对赣民俗研究见解独到。就人才培养而言,他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践行着涵养与学识并重的正能量,不遗余力地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他将生活与事业圆满融合的民俗人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叔本华区分逻辑理性与审美感性所采用的根据律理论入手,指出他一方面在理论上洞见了审美感性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张扬了文艺中的感性生命和解放了读者的感性生命;另一方面作为哲学家,叔本华又陷入了强调审美感性与哲人求真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揭示了被人们忽视的朱光潜庞大的美学体系的内核——生命美学思想。同时认为朱先生的生命美学思想与他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而他的人生态度却是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是西方的生命哲学,一是中国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7.
自然主义从现实主义中分离出来,并从法国传入英国时,已是强弩之末。深受以法国为主的欧洲大陆文化熏陶的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表现出了较多的自然主义倾向,并籍着对自然主义创作手法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于生命的关注,使《人生的枷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从而确立了他作为小说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徐釚年谱     
根据徐釚的诗文词集及其友朋的相关集子,可大致描绘出徐釚一生的行迹。  相似文献   

19.
自然主义从现实主义中分离出来,并从法国传入英国时,已是强弩之末。深受以法国为主的欧洲大陆文化熏陶的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表现出了较多的自然主义倾向,并籍着对自然主义创作手法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于生命的关注,使《人生的枷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从而确立了他作为小说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明正德九年状元唐皋,是徽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但因他的著作都已散佚,行状、墓志铭等重要文献也不传,学界对他的家世生平、学术思想和诗文创作情况都缺乏了解。文章在辑佚唐皋诗文的基础上,爬梳大量历史文献,详细考证了他的家世和生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