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统政治心理是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的重要心理基础。传统政治心理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从理论上理清传统政治心理与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的相互关系,克服消极影响,发挥积极影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是指地方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在国家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尤其是国家的构建、中央与地方权力和利益的分配以及重大政治问题上的观点和主张。是中央集团与地方集团利益与意志矛盾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产物。其基本架构是在认同国家的前提下 ,以与中央对立意识为基础 ,以地方的“自主”、“自治”意识为核心 ,以自保和扩张意识为动态特征 ;其本质是地方集团追求自我利益的扩大化和自我政治价值的实现 ;其存在形态只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它不仅是地方心理观念的偏执在政治生活中的某种反映 ,也成为其地方政治行为的先导。  相似文献   

3.
龙燕 《文学教育(上)》2014,(22):126-127
一、公民参与意识的内涵 所谓公民参与意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意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政治的态度、兴趣、信念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参与意识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现实基础和深刻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4.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在新形势下 ,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一是加强环境育人意识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二是加强前瞻研判意识 ,坚持面向未来 ;三是加强科学激励意识 ,坚持把正效应和内发性放在首位 ;四是加强求实创新意识 ,坚持虚功实做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政治建设中,其理论自信植根于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只有塑造先进的政治意识,才能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政治理论体系。为了提升我国政治建设的理论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成为政治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引;仍要借鉴先进政治理论和理念,促其为政治建设引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资源;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探索政治建设构建自信的话语体系和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6.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演出中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在新形势下,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强化“四种意识”:一是加强环境育人意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二是加强前瞻研判意识,坚持面向未来;三是加强科学激励意识,坚持把正效应和内发性放在首位;四是加强求实创新意识,坚持虚功实做与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7.
政治博客对公民现代政治生活的介入,激发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善治”,对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公开化、公民自治、公民社会的成长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必将有力地推动政治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 ,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强化“五种意识”:危机意识、政治意识、创新意识、现代德育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  相似文献   

9.
政治理论课如何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关键是优化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机制,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多给学员自主表现和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问题意识”、教学资源、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是政治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中外关于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的涵义存在着诸多的观点和看法。政治文化的层次结构有政治意识层次、政治心理层次、政治价值观念层次。在政治文化结构中,政治意识占据着最高层,对整个政治文化起着统率的作用,它决定政治文化的质。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复杂而广泛的。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与善治都是人类在探索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有着从政治文明到治理、到善治、再到政治文明转变的内在逻辑。在这一逻辑中治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治理理念对原有政治体系的冲击,它们之间就会产生一些矛盾,表现在参与主体、法治基础、公共服务、政府管理和信息公开五个方面。所以,要实现政治文明就应按照民主、法治的原则,建立一套部门运转协调、社会法治健全、服务公平全面、管理以人为本、信息公开透明的善治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善治"到"善治生态"是一种学术努力,更是一种社会追求,是时代觉悟之生态觉悟之体现。"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生态"是社会管理过程中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各种文明因子互动形成的一种治理态势,是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的新颖关系,并由"政府-社会"生态、"伦理-法律"生态、"伦理-政治"生态三维生态互动形成的治理体系。通过深挖中西文明资源,建构起我国"善治生态",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监察制度的属性、权力构成、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论证了国家监察制度的政治属性问题,结论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只有进一步明确各级监察委员会自身的政治属性定位,才能有效实现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确立的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的重要政治目标,进而更好地得履行监督、调查、处置三项监察职权,形成覆盖党纪处罚、政纪处罚、刑事犯罪处罚等党、政、法"三位一体"的强有力的监察体系。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非常强调政治伦理的善性,与善治的追求有一些耦合与互通之处,主要表现在邓小平关注政治行为的服务性、正义性与善治的责任性追求方面,政治决策的公开性与善治的透明性方面,政治治理的法制性与善治的法治方面,政治价值的福利性与善治的公共福利最大化方面,政治的参与性与善治的合作性方面有一些耦合与互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制度变迁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法,政府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公共行政存在着多方面的危机,需要政府自身进行制度变迁。社会主义政治明是解决公共行政思想危机、推动政府制度变迁的外在推力和内在动力。政府制度变迁的外在推力主要包括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内在动力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在社会主义政治明指导下,应该从政府组织制度、政府人力资源制度和政府行为制度三个方面推动政府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6.
实现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消极因素和腐朽成分进行批判性剥除,并植入适合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理性精神、价值理念和技术规范。“善治”理论打破了权利义务二元分张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呈现出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适应性、前瞻性和正确的导向性,契合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以善治为目标,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整合创新,既能赋予我国政治文化以现代化、民主化内涵,又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寻求新的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17.
公民的政治参与要求与强化执政党的权威之间经常会构成一对矛盾,公民的参政要求有时会出现某种阻滞,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利用网络来了解民意和引导民意,通过民主执政的方式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把政治参与和民主执政有机统一起来,提升执政党的民主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公民对政府的治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公共治理由"善政"走向"善治"。善治因其合法、透明、责任、回应、法治、有效等基本要素而被看作是未来公共治理的全新模式,对于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及过去多次行政体制改革留下的痼疾,恰恰反映了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根据善治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来分析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比较可行的路径,势必会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在具体层面的推进。  相似文献   

19.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政府回应是构成善治的基本要素之一。政府公共服务回应能力关乎政府的公共形象,关乎社会和谐。本文从善治的视角思考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回应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善治的视角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回应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政治家的邓小平与政治哲学家们一样有着深邃的政治哲学思想。然而与后不同的是,邓小平摆脱了人性论的学理羁绊,直接从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得出了制度比人性更可靠的判断。他进而主张用法治取代人治,建立能够防止“好人变坏、坏人作恶”的制度。同时,他紧紧抓住“人的问题”,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和思想政治教育。他的政治哲学思想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形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