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也是国家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关键一步,有助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提高农村改革实效,切实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素质教育的提升研究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提升农民素质水平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不协调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推进农民的素质教育和培训工作,努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发展农村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农民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民培训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须提高和完善新型农民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农民视新农村建设的主任,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前提,是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培育新型农民必须做到提高思想认识,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民思想品德教育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王宇飞 《成人教育》2008,(10):29-30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各级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加大了投入力度。为了解农村信息化及农民教育现状,对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5个乡镇共22个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有效问卷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淮阴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各地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力培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举措。应该通过城乡统筹互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示范者队伍、加强农民自身教育等多种路径来加快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不断壮大社会主义新农民的群体力量和数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注入动力。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心理状况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农民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水平。从农民对市场经济改革适应的长期性、农民心理结构异质性、农民心理发展过程的层次性和实现心理现代化目标的迟缓性四个方面分析农民心理状况的特征,有助于从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教育的改善、乡村文化的重建和制度创新四个层面探讨优化农民心理状况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尤为重要。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民素质不高不仅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会影响农民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认知偏差和农民对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是农民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措施有:转变政府办学理念,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实施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笔者看来.胡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农民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关键就在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就离不开加强农民的培训。  相似文献   

10.
陈伟 《文教资料》2010,(9):108-1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要以农业为基础:一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二要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为主体: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二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三要维护农民的权利和利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抉择.对妥善处理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成败.从目前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的现状分析,着重探讨了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和建议以及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相似文献   

12.
乡村政治研究一直是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由村民自治所开启的中国乡村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村落家族与村民自治的博弈。将村民自治看作一个突生的制度变量,从农民个体这一微观层面出发,探讨这些个体行动的聚合所形塑出的家族关系、社区关系及村落社区的政治或权力结构,以企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国家、村落、村民之间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3.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一直面临着选材等老大难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挖掘农村中丰富的乡土资源,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激发学生的习作思维,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环境下。捕捉习作题材。陶冶情操,表达真情实感:在欣赏中看自然,寻找美感;在劳动中学农艺农技,交流思想;在体验中感受农家之乐,陶冶个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制度范式来分析我省农村金融服务与金融制度供给现状,阐释现阶段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供给不匹配的原因,通过微观案例讨论并得出结论,应从构建为农户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制度的高度出发,尽快确立农村正式的金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16.
实地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取得的积极效应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促进了农村发展,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充实了农村人才储备。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村官"下不去"、"干不好"、"呆不住"、"流不动"。政策建议是完善选拔机制,保证大学生村官"下得去",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认同度,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农村工作技能,完善大学生培养方案,增加农村管理的教育培训内容,建立健全跟踪培养机制,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干得好",设计各种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纵深发展,山村农民开始了社会化就业过程。它以行业的非农村化、地点的全国化、分布的经济格局化为主要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山村农民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理性的市场经济人转变,农民从家庭分工走向社会化分工,并直接导致农村内部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相应地,农民收入多样化,收入结构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8.
乡村学校教学设施差,缺乏美术师资,学生学习工具材料奇缺等因素,教师在实施《美术课程标准》时,应该有所改变地进行:1、对现有统编教材,要灵活对待,有所取舍地进行课程教学;2、针对乡村学生的生活、性格特点,找准适合乡村学生的授课方法;3、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用生产、生活材料进行美术教学;4、挖掘乡土文化,把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  相似文献   

19.
摘要:近代华北农村中普遍流行着无偿借用役畜的习惯。那些土地不多,经营能力不强的农家依靠该习惯来解决农耕生产中的畜力缺乏问题。考察20世纪华北农村的役畜借用习惯,并与换工习惯以及役畜赁用习惯进行比较,可以窥见该时期村落共同体社会的变迁和时代动向,进而发现处于激烈社会变迁中的近代华北农村乃至整个中国农村的某些重要性格。  相似文献   

20.
以组织部门的视点透视乡村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诞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现在的“乡政村治”体制的开端。进入19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建设的首要目标,村党支部的工作被定位为支持、援助并指导村民委员会的工作。1990年代中期党开始着手整顿“后进村”的基层党支部。其主要方式是由上级部门投入资金和人才,强化控制。1990年代后期,组织部改变了党建工作的方式,把以往由上级投入人才、资金的形式,改为通过重建基层组织和扩大听取村民意见的方式,来改善党群关系。这种转变,赋予了村党支部乡镇政府政策执行“代理人”和村民“代言人”的双重作用。而造成村级党群关系恶化的根源,主要在于乡政村治这一结构体制,党认识到村一级的党群关系的恶化,是来自“乡政村治”结构本身,因此要求建立新的乡村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