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妻子的父亲何以称“岳父”、“岳丈”、“丈人”呢?这是有来历的。 唐玄宗封禅泰山时,派遣张说为封禅使。张说得此美差,高兴至极,认为是升官发财、荣宗耀祖的极好的机会,因此在为登山去作准备时,就将自己的女婿郑镒带去,让他作修缮现场的监工。 所谓泰山封弹,是在玉皇顶筑土为坛祭天,报皇天之功;在山下辟场以祀地,谢后土之绩。  相似文献   

2.
武则天金简     
自秦始皇、汉武帝以至唐宋各代,都有皇帝亲率臣僚到泰山举行封禅的故事.他们带着写的或刻的玉制简策(册),在泰山顶峰筑坛加土.在恭读"报天之德"的册文后,把简策捆起来,加盖"封泥"印,埋藏在祭坛的封土中.然后又到泰山下的小山梁父(甫)山设立坛场,举行"报地之功"的典礼.这种报天、报地的典礼,前者叫"封泰山",后者叫"禅梁父".简称封禅.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以前也有这种祭祀活动:"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并举出了无怀氏、虙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都举行过封禅,这无疑是当时的一种传说.至于《封禅书》记载的古代天子常到外地巡狩,祭祀五岳,则是真实可信的.祭祀的礼制大致相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说,封禅的目的是"王者受节易姓,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可见封禅  相似文献   

3.
“泰山封禅”源于《史记·孝武本纪》,司马迁称之为“封禅泰山”。然而这并非司马迁的本意,或为司马迁笔下生误,或为后人抄传的过程中发生笔误。“封禅泰山”在古籍中亦属罕见,只是近代人不辩真伪,将“封禅泰山”改变为“泰山封禅”较为普遍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泰山封禅”一是不能准确、完整概括“封禅”的内容,再则会轻而易举地使人产生误解,认为封、禅是同时在泰山举行。我们应尊重历史,还“封禅”以真实。  相似文献   

4.
封禅是封建帝王举行的祭祀泰山的大典,所谓"封"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旨在表示承天受命。北宋真宗封禅,是史载大宋王朝最为隆重的一次祭祀大典,也是宋代礼乐文化建设的重大活动之一。围绕这次大典,"词臣"们大展才艺,诏、表、鼓吹、颂、制、铭、赋、序、乐章、玉册文、玉牒文,各体作品异彩纷呈,从中不难见出当时的"热烈"场景。结合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考察与分析真宗封禅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现象,能更为准确丰富地揭示礼乐文学的文化意涵及其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泰山封禅,泰山成为他“朕”一人的天的认同、天下之君的国家认同、作为“传之无穷”的永恒的时间认同等诉求的符号表征。通过汉代人尤其是《史记》对泰山封禅的集体记忆的形塑,泰山成为一个受命于天易姓而王、天下认同、永恒不死和权力合法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6.
封泰山是中国古代极其隆重的典礼,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只是最高统治者才有资格举行。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够随从天子参加封泰山,被视为人生一大幸运。封泰山是在泰山顶端积土筑坛,燃柴燔燎。这种典礼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泰山?刘向解释说:“太山者,五岳之长,群神之主,故独封于泰山。”(《太平御览》卷536引《五经通义》)泰山何以成为五岳之长?刘向没有详论。从主峰高度来看,泰山在五岳之中并不居于首位。五岳主峰的高度分别是:泰山,1542米。  相似文献   

7.
王莽以新代汉,长久以来被看成是一次典型的篡夺政权的事件。王莽本人也成了外戚权奸谋朝篡位的代表人物。文章力图不受《汉书》等史书中贬抑挞伐王莽及“新莽代汉”的内容的束缚,而着眼于西汉末年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以及西汉末年王莽的个人表现等因素,从客观和主观方面综合论述“新莽代汉”的客观必然性,从而使人们对“新莽代汉”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从自然地理来看,泰山主大主峰座北面南,次高群峰偃伏环卫,形成自然而巧妙的“群峰拱岱”的自然走势;古人从“天人合一”的观念看,“群峰拱岱”正与天上“众星拱北辰”遥相对应,北辰为“帝座”所在,泰山也应为“天帝”之居,因此泰山成为历代帝王拜谒封禅之圣地。“泰山北斗”成为天地间相匹配的圣迹伟观。  相似文献   

9.
泰山的原始义为大山 ,但不能说泰山是大山的泛称而非专名 ,山东境内三个小泰山的存在 ,不能作为泰山山名“曾有过移动”的根据。费县上冶公社台子沟出土的徐子鼎乃随葬所用之“明器” ,且出土地点方位亦与祭泰山之礼不符 ;郑祭泰山的“汤沐邑”是否一定在费县城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即使城果在费县 ,也不能作为泰山即蒙山的证据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杜注“颛臾 ,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之“泰山” ,系郡名而非山名 ,且颛臾所主祭的若不是东蒙而是泰山 ,那么将置其宗主国鲁国于何地 ?而“许由故城”与“徐子城”是扯不上关系的 ,显然不能作为论证蒙山即泰山的依据 ;泰山之能成为“五岳之首” ,与封禅制度关系至为密切 ,梁玉绳“三代以前无封禅”之说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屡辞封禅探析燕永成封禅作为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祀典活动,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此得久佚,今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秦统一天下,秦始皇亲自登泰山封禅。西汉时,武帝又东封泰山,并...  相似文献   

11.
<正>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祖先社稷的建筑,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同宫殿建筑一致,建筑体制略有简化。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代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岱庙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96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  相似文献   

12.
泰山文踪     
在古汉语中 ,“泰”字的第一义是“大之极” ,泰山之所以为“泰” ,主要是因其大而庄重。泰山因山势雄伟而被古人推为五岳之首 ,号称“天下第一山”。泰山之大 ,不仅在空间 ,更在其有容纳万物的博大胸襟。孔子说 :“仁者乐山” ,泰山那包容一切的胸襟 ,不正是大仁者的气象吗 ?泰山之大 ,还有尊长之意。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 ,因此首肯泰山为“五岳之尊”。因此 ,很多古代帝王封禅泰山以矜功绩。据《管子》载 ,春秋之前就有72家封泰山的。秦始皇横扫六合后 ,最隆重的一次祭礼莫过于泰山封禅。其子胡亥又于公元前 2 0 9年封泰山…  相似文献   

13.
你到过泰山吗 ?能给大家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及泰山的主要景点吗 ?泰山书法石刻知多少 ?古老的泰山有哪些神话传说 ?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到泰山封禅 ?他们为什么在泰山封禅 ?古今文学史上有哪些描写泰山的文学作品及作者 ?没有亲临泰山不要紧 ,高中语文第二册姚鼐《登泰山记》和第二册读本中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可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行踪领略一番泰山风光 ,对泰山这座名山进行一番多角度的探究。1.泰山的历史意义泰安 ,泰安寓意“国泰民安”。境内有“五岳之首”泰山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 ,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2011,(6):34-34
一次,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天地)大典,丞相张说任封禅使,他的女婿郑镒也一同前往。封禅之后,郑镒从九品官升到了五品官。一次宴会上玄宗发现郑镒身着五品官的服饰,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升得这么快,郑镒无言以对。玄宗身边的黄幡绰说:“这是泰山的力量呀!”一语双关,  相似文献   

15.
泰山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交代之处”,自古便为历代帝王祭祀封禅之场所。然而汉魏以后,泰山逐步由官方祭祀天地的圣地转化为民间祭祀鬼神的胜地。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泰山自身的文化属性、两汉鬼神说盛行及道教的发展传播和相关文学作品的推动。泰山上官方的封禅祭祀活动及民间的鬼神文化是泰山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封禅多在泰山举行,有其自然的和历史文化的因素.汉武帝泰山封禅尤以其磅礴的气势、独具的风格引人注目.汉武帝泰山封禅,展示了西汉雄豪奔放、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雄放的西汉精神与雄伟、奇特的泰山风光相融合,才有了阔大的封禅典礼.在发展山水旅游特别是泰山旅游业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泰山封禅文化的充分发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初中《中国历史》第79页说:“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公元8年,外戚王莽乘机夺取西汉的政权,做了皇帝,改国号新。”这里说王莽“公元8年”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新,是只将中国古代的年号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而没有顾及到月份的换算。《汉书·王莽传》记载,居摄三年十一月,改元为初始元年,“戊辰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嬗。御王冠,  相似文献   

18.
唐宋金元时期,泰山面貌发生了一次巨大变革,即由“神圣祭坛”逐渐转换为“文化空间”.具体体现在封禅大典神圣性减弱,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学术研究发轫启始及儒学新思想在泰山崛起.故这一时期,堪称为泰山“文化山”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师大学报》编辑部: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选了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一文,其中引有“应劭《泰山封禅仪记》”中的一段话,编者在“注”中称“应劭,东汉末期人,著名学者、文人”。最近,一位语文教师向我提出:应劭《泰山封禅仪记》一文见于何书?想阅读全文,以便加深对课文中那段引文的理解。于是,我查阅了应劭《汉官仪》  相似文献   

20.
泰山封禅作为一种文化仪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对传统泰山封禅仪式的起源和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从性质、目的、形式、影响等方面,结合符号意义、身份认同诉求、共同信仰、祭祀仪式等因素,对泰山传统封禅仪式和现代《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演出进行比较研究,阐释新媒介环境下利用实景演出呈现传统仪式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