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区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对我国社区体育场地的调查和对社区体育发展情况分析,为今后我国体育场地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借鉴,促进我国体育场地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对鄂东地区即黄冈、黄石、鄂州3个县市城乡体育场地的场地情况、安全措施、投资金额、场地设施管理等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鄂东地区城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和以学校为主的体育场地利用开展情况。调查与研究显示:鄂东地区的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分布与我国现阶段分布一样都是主要分布在以教育系统为主的单位;乡村体育场地总面积大于城镇场地总面积;城镇场地数量略大于乡村场地数量;政府对城镇的体育场地投资是乡村的4倍有余。对此提出了建议:1)紧跟国家政策与方针;2)加大对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3)加大健身宣传力度,科学指导群众健身。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分析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基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与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分析新世纪以来我国体育场地的动态发展变化。研究发现,2013年全国体育场地总数量、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总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量等指标,均比2003年有所增长,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量两项指标仍较低;在体育场地系统分布、单位分布、城乡分布、区域分布等方面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最后,提出促进我国体育场地科学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第5次全国体育系统体育场地数据的详细分析,充分比较与第5次全国体育系统体育场地数据的变化情况,对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的分布、开放、运营、增加和新兴项目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体育场地建设要依据城市发展科学规划,满足竞赛训练和全民健身的需要,并要明确不同阶段的建设重点和建设方向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海南省第6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分析得知:十年来,海南省体育场地在整体规模、数量、类型、分布、投资、开放、经营和管理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但在系统分布、管理体制、运营方式、开放利用程度、投资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不合理现象.本文着眼于体育场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走市场化经营管理道路、科学规划建设大型综合体育场馆、普及户外体育运动、探索体育场地多种开放模式、提高体育场地利用率等对策.旨在为相关职能部门合理地制定海南省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17,(1):91-100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场地发展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体育场地总投入、体育场地面积、政府财政拨款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三者均与经济增长指标GDP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线性相关性强,本研究分别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并运用该方程对2009-2013年数据进行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照,均表现出较好的预测精确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在对我国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该模型对未来体育场地发展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1.78平方米。要实现《体育"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1.8平方米"的目标,需要采取以经济发展预期为依据合理规划体育场地发展;激发市场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国有体育场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场地是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体育场地的情况关系到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关系到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关系到国家体育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旨在通过对辽宁省体育场地的使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体育场地能够更好地为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苏州市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掌握苏州市中小学体育场地已向社会开放的现状,结合目前苏州市中小学体育场地的硬、软件情况,得出苏州市中小学体育场地具有向社会开放的潜力,并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发展问题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存在数量严重不足、达标率较低、类型单一和质量较差等问题,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和发展空间受限等。提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公共体育场地与学校体育场地共建,支持学校利用空中地下空间建设体育场地,鼓励学校利用校外场馆开展体育活动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广场舞大妈因争夺健身场地引发纠纷的报道屡见不鲜,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问题逐渐进入社会视角。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群众体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科学地提供、管理和使用大众体育场地设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需求,助力于国家战略的实现,成为大众体育领域的要点问题之一。本文研究了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管理与使用,冀望博采他山之石,琢为自家之玉。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和邕宁区部分乡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镇群众体育现状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各级政府与体育局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新农村建设中广西乡镇群众体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广西乡镇群众体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新疆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通过分析新疆城乡体育场地状况,认识城乡体育场地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促进城乡体育场地均等化的对策,以推动城乡体育的协调发展。1前言体育设施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育场地是城乡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娱乐、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与竞赛的必要场所,也是提高人口素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物质条件。布局合理、数量充裕的体育场地设施,不仅能促。  相似文献   

13.
南宁市羽毛球休闲人群行为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 《体育科技》2007,28(3):10-1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南宁市羽毛球休闲人群的行为方式进行了研究。揭示出羽毛球休闲人群的行为特征,为深入了解体育休闲的行为主体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体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体育地理学是一门新兴体育学科,应首先明确其研究内容。研究认为,体育地理学的研究包括体育景观研究,区域体育分异与整合研究,体育的形成、演变、发展与空间传播研究,体育与环境问题研究,体育运动场所的空间布局,体育地理信息系统等内容。当前还只是初步的研究,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许建 《体育科技》2007,28(2):17-2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南宁市羽毛球休闲人群的人口统计情况进行研究。揭示出参与羽毛球休闲的人群特征,为深入了解体育休闲的行为主体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兵 《体育科学》2007,27(8):3-24
通过文献综述、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体育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认为,体育地理学是地理学与体育学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体育运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区域性、综合性;体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体育景观研究,区域体育分异与联系研究,体育的形成、发展与传播研究,体育与环境问题研究,体育运动场所的空间联系研究、体育地理信息系统等。体育与地理环境关系极为密切,研究体育地理学有助于拓展体育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黄超  刘玲 《体育科技》2005,26(2):7-10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法、数量分析法对广西体育产业现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分析广西体育产业当前发展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面向21世纪广西体育产业发展的七大基本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群众性羽毛球运动在南宁市区盛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峰 《体育科技》2007,28(2):72-74
通过对南宁市区群众性羽毛球运动状况的调查,找到影响和制约群众性羽毛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解释南宁市区群众性羽毛球运动盛行的原因,提出发展南宁市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产业经济学、体育经济学和城市竞争力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主要采用规划影响分析、文献法、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广西南宁为例,研究基于东盟背景下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认为其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和文化、自然和环境、政治、旅游和经济,同时还提出了通过体育赛事产业提高南宁城市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冉令华  田雨普 《体育学刊》2007,14(2):131-135
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体育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农村体育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研究内容广泛,研究队伍初步形成;但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深入的实证研究不够,发展对策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建议将农村体育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观察,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深入实际进行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进一步突出农民的主体性,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契机,开拓农村体育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