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将生命机理--生态哲学--生命哲学进行跨学科系列研究,进行了师法自然教学法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生命觉醒教育研究,"我是谁"教育研究等课题研究,同时创建环境伦理学课程.探索大学要引领社会走向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命是多维度的,包含了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等.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特点,认识生命的本质,进而增强生命意识.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学好"生命教育"这堂真实的大课,思索生命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所致力建构的理想生命,是在"生活--生命"这一构图中呈现的.对这一理想生命的探索,则主要体现对"美与爱"、生命与自然等抽象观念的建构上.四十年代沈从文的生命观,表现出一种超越意识.他独具眼光地意识到人类目前的生存困境,并为解决这一困境做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贡献.  相似文献   

4.
生命视域中的阅读教学,本质上是对生命的一种关怀、一种鼓励、一种资源,关怀生命、人本设计、民主阅读、整体把握、强调熏陶,是阅读教学应该确立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策略的安排和使用也应该着眼于学生主体的生命活动,着意于学生生命的体现和发展,可以采用情境--体验、活动--探究、对话--交流和反思--建构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伦理学的自然基础(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命题,这将当代人类存在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场哥白尼革命,因为它对近代以来的人本中心论的思想基石--康德之"人为自己立法"和"人为自然立法"--思想的彻底反动,重新构建"生命-人本"存在论和普遍利益权利价值观.以普遍利益权利为原动力和本质规定,自然宇宙、生命世界、万物生命、人共在与互存、共生与互生:共在互存,构成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之生态整体的存在法则;共生互生,构成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之整体互动的生存法则,这一法则展布为整体互动的生育法则和"竞-适"法则.其前一个法则张扬生生;后一个法则敞开为竞适协调和相互限度.  相似文献   

6.
余安安 《文教资料》2008,(28):179-180
"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文学与生命两者相辅相成,生命是文学不变的主题之一,生命的千姿百态支撑了文学的基本存在,同时,文学又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诠释着生命,使生命的意义不断地得到充实与丰盈.在诗人海子的诗中,充盈着一种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主要通过对自然、生死和爱这些意象的营造和诠释,展示了一种充满活力、张力、以及热力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物教学》2019,(16):5-10
生命教育包含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及精神生命教育三个维度。生命教育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有关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认识自然生命本质,感受社会生命内涵,提升精神生命价值的过程,这就是"生命对话"。对于生物学教育而言,无论对象还是内容都是自然生命本身,生物学教育是始于人与自然生命的对话,这种"求真"的过程就是"对话生命"。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生物学教育是包含关系,生命教育包含生物学教育。  相似文献   

8.
齐芳 《辽宁教育》2009,(10):16-16
加强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通过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自然经过多少亿年的时间才哺育出生命,生命又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才成就了人类.所以,我们对生命应有一种感恩的态度,应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月凤 《华章》2007,(11):48
《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老子以"重身贵生"为准则的生命价值观、以"德"为内涵的生命本质观、以"自然"为特征的生命本性观,对当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即: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第一层次是重生的生命意识教育,第二层次是重德的生命质量教育,第三层次是重自然的生命境界观教育.  相似文献   

10.
刘亮程的散文创作中蕴含着一种引人注目的"慢"哲学。基于对时空和死亡的体悟,这种"慢"哲学认为,"进步"观念导致了个体存在的焦虑与生命意义的迷失;现代人追求的进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往往是以令人难以忍受的损失为代价的;唯有减缓速度,让生命慢下来,才能取得人与自我、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解,进而重新确证生命的价值。此外,"慢"哲学还对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发展观念构成了有力的质疑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不同于探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这涉及到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自然”的观念,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把握这种伦理关系。只有把自然理解为“活的”存在,依据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思想,在人的“超生命”的生命活动中才能生成和建构这种伦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人对自然的“生命价值”的创造,也是一种真实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时,我们必须遵循系统原则、平等原则、和谐原则与持续原则。  相似文献   

12.
王华英 《海外英语》2012,(12):223-226
《露西》组诗中流露着强烈的死亡主题。华兹华斯的死亡意识与他矛盾的自然观有一定的联系。在《露西》组诗中,自然既有慈爱的一面,又有破坏性的一面。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这种双重性困惑不解。他崇尚自然对人性的净化作用;而又感觉到在自然法则下人生短暂易逝,死亡不可避免却又无可预见。在露西的英年早逝和其带来的孤寂中痛苦挣扎,他最终意识到死亡是生命回归自然的媒介之一。死亡使得生命复归神性,得以在宇宙万物中永生。华兹华斯的这种死亡意识反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以及对人生终极走向的关怀。  相似文献   

13.
王颖 《成人教育》2007,(9):62-63
我国已经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在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老年教育的功能。只有充分发挥老年教育的内部及外部功能,才能提高老年群体素质及生存质量,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进而实现个体的终身、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世界不仅仅是文化的世界,也与自然界息息相通。随着生态主义的兴起,人们不仅把自然当作人类的朋友,而且注重人类与自然的"灵性"沟通,开始承认自然对于人的发展的根本性价值。自然之于教育有着拓展智力、感悟自由、启示生命、认识自我的价值。教育活动要走向自然,确立自然之于教育的内在价值,在课程设计及具体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然体验,让学生在与自然生命的接触和对话中理解世界、感悟生命,在对自然的领会中达到本真人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刘焱 《培训与研究》2008,25(3):74-75
交通肇事罪的设定,一方面是为了对违反交通规则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主体给予相应的刑事惩治,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其他惯于违反交通规则的人以警戒。从一般预防的角度看,后者的积极作用大于前者。故而,在设定本罪相应犯罪构成和刑罚幅度时,应尽可能地从预防的角度进行规定,而不是仅仅关注肇事后果和对应的刑罚报应。如能使刑事惩治起到事前预防的作用,则无疑会使设立本罪的效用得到新的充分的发挥,使人们在刑罚的心理强制作用下不敢随意地违反交通规则.进而有效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湘女的自然文学作品,致力于表现自然界本是一个血脉相连的生态体系,所有成员都应栖居其问,彼此之间需寻求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以和睦共处。这些作品,或礼赞人天相契的美好世界,或警告贪婪自大的生态破坏者。通过散文化结构、童心型遣词等修辞手段,湘女以一支诗笔传达了自己将生命融入自然的真切而美好的体验,并在守望现代生态文明的同时对繁复的人性景观做了呈现。  相似文献   

18.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资源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定的伦理理念与伦理规范的统摄下,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气韵之气系指艺文之气.它是作为宇宙本体之气的分体,是人性之气与物之气在艺术创造领域中的交流、融合与凝聚,通贯于艺术创造的主体建构、创作过程、艺术作品与艺术的接受批评.气韵说的根本要求是一切艺术品应当与生命同构.在艺术品中,艺文之气应当流行顺畅如风,凝结强健似骨,虽阳刚与阴柔百态,但皆能显其生动之势,遒劲之力.而气之运化,和谐而有节律,因变化莫测而神,臻余味无穷而妙.气依韵而运化,韵本气而神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乃艺术之至境,亦即"气韵生动"的极致.  相似文献   

20.
王弼一方面对着经学家讲,改变权威主义话语方式;另一方面接着王充讲,拓展自然主义话语方式。他开辟名教与自然关系、有无关系、言意关系等新的话题,奠定了玄学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名教出于自然,无或自然为万有的本体,主张用"得意忘象"的方式把握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