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发展在不同维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异。本文首先基于多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和修正后的AK模型,嵌入金融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机理,构建数理模型对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其次在功能演化视角下,从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两个维度,结合2004~2016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PSTR)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连续影响关系,结果发现:(1)金融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表现为明显的先递增后递减,而金融效率的提高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促进影响;(2)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金融规模、金融效率的提高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部地区金融规模与产业结构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关系,金融效率的促进效应则不明显;东部地区金融规模的过度扩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提高金融效率成为突破金融规模瓶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30个省区市(未包含西藏、港澳台)2011—2020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了各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就业水平的多维影响与空间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整体发展势头迅猛,但局部发展不平衡,省份间差距较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就业水平的重要因素,表现为对本省域就业规模、就业结构与就业质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仅在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方面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保障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与技术创新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对区域就业水平产生作用。因此,应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同时重视弥合“数字鸿沟”,通过数实融合拓展就业规模,数字转型优化就业结构,人才培育提升就业质量,以进一步提高区域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甘肃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建立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来分别研究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甘肃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金融规模的扩大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对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推动作用,但是金融效率的提升并没有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益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从容  段兴民 《预测》2005,24(3):44-48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分阶段和分行业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性以及偏离度的实证分析,提出解决陕西省就业问题的思路是实施就业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通过发展第二产业促进"蓝领就业";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完善社区就业体系;通过工业化加快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施以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的经验事实观察,从分工演进的视角出发,解剖数字经济驱动就业结构调整的演绎逻辑。分工高度发达的数字经济通过扩大就业规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降低就业交易成本等促进就业结构调整。数字经济发展稳定了就业增长、调整了就业结构和降低了就业信息交易成本,但也存在人才供给结构不平衡、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就业服务仍需完善等问题。政府需要完善相关公共就业服务,企业需要优化职工管理模式,个人需要提升自身禀赋优势。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在描述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研究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借此得出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有效结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将区域创新过程分成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子阶段,构建金融科技发展对区域创新作用的概念作用模型。在考虑区域开放度影响下研究二者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区域政策和资源禀赋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新的整体效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区域创新研发效率不高造成的;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发展优化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通过金融发展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促进区域创新绩效;另一方面,金融科技通过促进区域贸易和投资开放度提升创新研发效率,通过促进区域生产开放度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经济发展均衡的区域创新研发效率较高,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区域成果转化效率较高;现阶段我国创新支持政策多为促进成果转化而非创新研发,进而导致其政策效果不佳。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更好的指导金融科技发展对区域金融生态和区域开放度的作用,以此提高区域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能够发挥相互利导作用,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故必须重视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针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概述入手进行分析,分别对于广西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现状、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作出促进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郭庆宾  钟金融  程叶青 《资源科学》2022,44(11):2165-2177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StoNED模型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剖析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时空异质性,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时空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7—2019年,整体上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具有“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而后缓慢下降”的“M”型时序变化特征。②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呈现总体分片、块状聚集的“连片状”空间格局,且东部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③金融结构、财政支出能有效支持各省份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水平、金融水平、信贷结构、储蓄规模、金融开放、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所有制结构对各省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作用存在异质性。本文研究发现为新时期如何推进金融资源配置提效、优化金融资源布局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莹 《科技广场》2007,(2):20-2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对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变化,分析了其演变趋势。并且对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同时引入就业弹性分析了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引入了结构偏离度,阐述了就业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最后,根据所的结论结合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资源要素禀赋对江西省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徐伟  徐小任 《大众科技》2009,(2):198-200
利用实证模型结合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南宁市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表明城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呈正态分布的;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间是正向关系。不断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提高金融体系的中介效率,促进居民储蓄、金融贷款顺利转化为投资,是城市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于明  朱顺林 《科技与管理》2014,(1):10-15,20
选取我国东部地区四省两市(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六省(直辖市))作为样本研究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分别选取各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比作为金融规模指标和金融效率指标构建面板模型进行分析,预期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都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是得出结论: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规模指标显著正相关,与金融效率指标显著负相关。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13.
王莹 《科技广场》2007,(2):20-2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对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变化,分析了其演变趋势。并且对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同时引入就业弹性分析了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引入了结构偏离度,阐述了就业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最后.根据所的结论结合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资源要素禀赋对江西省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三次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同时,就业增长依然缓慢,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协调。文章以山东省历年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结构偏离度对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山东省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来越协调,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仍不协调,针对这种不协调的状况提出了对应的策略和建议,除了调整产业结构及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外,还应积极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以使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长三角为例,从银行发展、证券市场、金融开放等金融层次探讨了其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信贷规模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更多地体现为增长方式转变效率的提高推动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增长方式的积极转变促进了本地银行内部效率的提高,但银行效率的提高并未明显促进本地增长方式的积极转变;从长期来看,增长方式转变与证券一级市场相互促进,但证券二级市场并未明显体现出其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的相关关系;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金融开放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均互为因果关系并相互促进。本文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LMDI方法将中国用水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为人口效应、区域人口分布效应、区域经济发达效应、区域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技术进步效应。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是抑制用水量上升的影响因素,但是技术进步更加显著。产业结构效应在各省份第一产业内部影响最大,而技术进步效应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增长是用水量上升的主要推动力,中部最显著;人口规模扩大促进了用水量上升,但是影响较小,而人口分布(流动)变化促进中国用水量上升比较显著。另外,区域经济份额相对变动对用水量的下降起到正向作用,但是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经济份额提高促进了用水量上升。因此,各省份需要加强节水技术创新,更加重视农业节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由耗水强度大的农业向耗水强度小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东部发达地区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等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LMDI方法将中国用水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为人口效应、区域人口分布效应、区域经济发达效应、区域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技术进步效应。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是抑制用水量上升的影响因素,但是技术进步更加显著。产业结构效应在各省份第一产业内部影响最大,而技术进步效应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增长是用水量上升的主要推动力,中部最显著;人口规模扩大促进了用水量上升,但是影响较小,而人口分布(流动)变化促进中国用水量上升比较显著。另外,区域经济份额相对变动对用水量的下降起到正向作用,但是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经济份额提高促进了用水量上升。因此,各省份需要加强节水技术创新,更加重视农业节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由耗水强度大的农业向耗水强度小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东部发达地区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等支持。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决策,中部地区就业结构的调整,对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战略作用.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度的统计年鉴关于就业方面的按行业分城镇劳动力的就业情况的基本数据为基础,应用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中部六省的就业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相关时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分析得出:抚州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不协调,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有待转出;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较大;第三产业存在着过剩的劳动力,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内劳动力有面临着向其他产业转移的压力。进而提出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拓宽就业主渠道;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中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大,对就业带动效应较大的行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扩大第一产业内部就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动与就业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的城乡成区域结构等三个维度,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变动,以及这种变革与调整所带来的总量扩张,效率提高,运行机制改变,并且,就业总量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改善始终贯穿在这一进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