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系统功能语言学把隐喻式从类别上分为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情态隐喻是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为理论依据,重点分析人际语法隐喻中的情态隐喻,进而探讨情态隐喻研究在社论英语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的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关系的转化,在语篇中大量存在着语法隐喻现象.对语法隐喻的两种主要形式-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际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迄今为止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科技、广告及新闻语篇上,很少涉及公益性的英文歌曲。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两个层面分析迈克尔·杰克逊的公益三部曲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发现人际语法隐喻在这种具有特殊交际意图的语篇中的人际意义体现在:提供信息,陈述事实;促进人际交流;呼吁公众作出行动。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语法隐喻可分为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又可分为语气语法隐喻和情态语法隐喻。虚拟语气作为传统语法中的一种特殊英语语法范畴,在国内外学者中引起的争议颇多。文章拟从人际语法隐喻的角度,来分析语气隐喻的形式,探讨虚拟语气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语法隐喻可分为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又可分为语气语法隐喻和情态语法隐喻。虚拟语气作为传统语法中的一种特殊英语语法范畴,在国内外学者中引起的争议颇多。文章拟从人际语法隐喻的角度,来分析语气隐喻的形式,探讨虚拟语气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6.
人际隐喻的语用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隐喻是功能语法用来解释人际纯理功能的重要概念。人际隐喻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两部分。介绍了人际隐喻的表现形式,着重探讨人际隐喻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原则上)。从而揭示了语法隐喻与语用学相互沟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苟晓茹 《英语辅导》2010,(2):141-145
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可应用于分析语篇。大量研究表明它可以成功地应用于解构科技语篇,但对语法隐喻在新闻语篇中的作用却缺乏定量分析及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军事新闻语篇的研究更是甚少。本文试图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及其他学者对此理论的补充作为理论框架,分析军事新闻语篇中的人际语法隐喻,旨在探求人际语法隐喻在军事新闻语篇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在构建该类语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际语法隐喻是Halliday(1985,1994)语法隐喻理论(grammatical metaphor)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语气隐喻扣情态隐喻两种。本文分别在小句和语篇中探讨了人际语法隐喻的社会功能及语篇价值。  相似文献   

9.
语法隐喻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的,他在《功能语法入门》(Halliday 1985)[1]最后一章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并不是某种语言中的特有现象,而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法隐喻的理论依据;其次探讨了语法隐喻的分类,可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其中人际隐喻又由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构成;之后又简要的探讨了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的关系;最后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语法隐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书面语篇中大量的语法隐喻是造成英语阅读理解困难的一大原因。文章从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入手,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情态隐喻以及语气隐喻如何造成语篇理解困难,探讨人际语法隐喻对阅读理解的指导作用,为阅读教学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作为一种人际语法隐喻,情态隐喻通过合理地调配语法资源来建立和协商人际关系以帮助语篇实现交际目的。情态隐喻在商务信函中能起到突出主观看法以显示礼貌性、强调断言的客观性以增加说服力、委婉提议以维护对方的面子以及语篇衔接的语用功能,写信人在利用情态隐喻手段实现商务信函人际功能的同时也有助于达到其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2.
隐喻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以China Daily商业新闻标题为语料,探索人们在经济领域的认知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语商业新闻领域中,结构隐喻运用范围最广,是人们理解商业领域概念的重要手段.方位隐喻包括up-down隐喻;本体隐喻包括容器隐喻和人体隐喻;结构隐喻则包含战争隐喻、交通隐喻、天气隐喻、医疗隐喻和饮食隐喻.在同类型隐喻中,“up”隐喻、“eye”隐喻和“war”隐喻分别占据主导地位,突显商业领域中人们更关注“向上”趋势,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商场如战场”的竞争理念.  相似文献   

13.
刘薇 《鸡西大学学报》2008,8(6):132-133
在所有的隐喻语言使用中,歌词隐喻是最值得一提的。它不仅是口语隐喻的升华,也是文学隐喻的平民化,它兼有两者的优点又别具风格,堪称隐喻语言的一朵奇葩。具体分析歌词隐喻的语言特色及其与其他隐喻语言之不同之处,意在为歌词隐喻的理解和分析创造一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常规隐喻中的垂直性空间隐喻,亦日益凸显其研究价值。本文拟从垂直性隐喻的形成基础出发,探讨垂直性空间隐喻的拓展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巴尔扎克名作《高老头》中有大量的动物性比喻,并且自成体系,从而构成了神秘的“巴黎动物园”。文章认为这个动物性比喻系统是作者有意识营造的,其目的是为了用动物的兽性来比拟人类的兽性,以更充分地揭露和讽刺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罪恶。在其设喻方法上,它用了类型化设喻和临时性设喻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其比喻既系统完整又具体细致,有力地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表象表征及其加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时间隐喻为研究材料,考查了隐喻表象性与多个心理维度(理解度、熟悉度、喜好度、适当性、重要性)的相关性,并通过比较被试对表象程度不同的时间隐喻在表象加工和语义加工后的语义确认成绩,考查表象加工对时间隐喻表征所产生的加工效应。结果表明时间隐喻表象性与这些心理维度有密切联系;虽然语义表征是时间隐喻表征的基础和起点,但表象表征并不完全是一种附带产物,而是句子表象性程度的函数,在隐喻理解过程中有介入作用。高表象性的隐喻存在双重编码。  相似文献   

17.
按照Lakoff和Johnson关于隐喻的分类.运用大量的英汉语语料对英汉语概念隐喻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英汉概念隐喻在结构隐喻体系、本体隐喻体系以及空间隐喻体系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民族文化对隐喻的理解和构建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普遍存在的,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工具。语言中遍布的隐喻表达是由于人类概念系统中存在着概念隐喻,但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是否相同需要跨文化的研究。语料表明在英汉中都存在"人是物体"这个概念隐喻,而对比由此衍生出来的隐喻表达,可以为概念隐喻提供跨文化方面的依据,并为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这对语言的教与学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meaning attributed to the contribution of technology to pedagogical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ICT leaders. While previous studies use metaphors for bottom-up exploration, this study employs an innovative combination of bottom-up and top-down metaphor analysis based on two frameworks: (a) metaphors of general learning (Paavola, Lipponen, & Hakkarainen, 2004)—acquisition, participation, and knowledge creation, and (b) metaphors of digital learning (Shamir-Inbal & Blau, 2016)—toolbox, active player, creative mind, shared desktop, and inter-connected worl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13 ICT leaders, including eight elementary school ICT coordinators and five regional ICT coordinators. All three metaphors of general learning and five digital learning metaphors were found in perspectives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s reported by the interviewees. However, the prevalence of each metaphor and the intersections of general and digital learning metaphors were quite different. The analysis based on metaphors shed light on the perspectives of ICT leaders regarding the meaning and nature of learning processes and on pedagogical practices in their scho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