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症结于幸福感的严重缺失。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势必要提升大学生的幸福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正肩负着提升大学生幸福力的神圣使命。本文旨在从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着手,探索和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幸福力。  相似文献   

2.
许珍 《科教文汇》2011,(34):172-174
本文从幸福和幸福感的内涵出发来探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借鉴其他研究学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从不同层面认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并对当前大学生幸福感缺失进行归因。在分析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基础上,提出塑造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一个既简单又博大、既深邃又浓烈的感觉和感受。随着高校负性生活事件的增多,大学生幸福感缺失表现的尤为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待生活的心情、对待生命的心态以及对待人生的心境。从幸福的事件到幸福的感受、从幸福缺失到幸福的呈现、从幸福的被动提醒到幸福的主动享有、从面对幸福的主动抛弃到面对幸福的主动把握之中应浸透着爱和善,应体现朴素之美。本文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缺失[1]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幸福感是人们对幸福的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幸福的一种认识。受诺丁斯幸福教育理论的启发,文章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幸福理念、完善教育模式、重视生活技能的训练和良好品质的培养的策略,以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整体性的评价(Dine:E,1984)。针对导致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层面,多维度提出关于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对策,实践用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高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生活满意度,对完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谭萍  王函函  王磊  相丽辉 《科教文汇》2013,(13):191-192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整体性的评价(Dine:E.1984)。针对导致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层面,多维度提出关于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对策,实践用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高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生活满意度,对完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郑 《科教文汇》2013,(18):175-176
目的:研究大学生感戴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董霞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问卷,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以及Kessler10中文版量表,对武汉市3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3份。结果:(1)大学生的感戴水平存在性别差异(F=3.483,p〈0.0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专业类型差异(F=5.793,p〈0.05);(2)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与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三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感戴和心理健康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43.3%的变异。结论:女大学生感戴水平高于男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理工科大学生;大学生的感戴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感戴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相似文献   

8.
陈郑 《科教文汇》2013,(6):175-176
目的:研究大学生感戴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董霞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问卷,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以及Kessler10中文版量表,对武汉市3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3份。结果:(1)大学生的感戴水平存在性别差异(F=3.483,p<0.0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专业类型差异(F=5.793,p<0.05);(2)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与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三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感戴和心理健康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43.3%的变异。结论:女大学生感戴水平高于男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理工科大学生;大学生的感戴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感戴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相似文献   

9.
李畅 《科教文汇》2020,(5):158-159
以积极心理学的幸福2.0理论为研究依据,探讨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的内涵,结合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1014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总结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现状以及影响职业生涯发展幸福感的内外部因素,进而就如何提升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主观幸福感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珺  覃涛 《科教文汇》2013,(22):187-187,191
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针对大学生的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幸福感的提升这三个方面。存在现状调查多、影响因素杂、提升方案少的现象。应该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找到预测作用较强的因子,为制定可操作的提升幸福感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徐贤淑 《科教文汇》2012,(36):175-176
培养学生的自信力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教育情境,通过构建有利于高职生自信力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从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角度去实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12.
凌云 《科教文汇》2014,(31):203-204
高校辅导员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以及高校文化建设和育人目标的实现。本文从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内涵出发,从个人因素的职业认同感、专业归属感、事业成就感和外部因素的学校、学生和社会认知等两个方面较为系统的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出提高辅导员幸福感的对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蒋莎 《科教文汇》2014,(18):93-94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体育拓展课程作为一门体育分类项目纳入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是当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体育拓展课程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则成为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耿俊杰 《科教文汇》2014,(31):208-209
从近几年高校发生的一系列案件,反映出宿舍关系在大学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作用正反两个方面分析高校宿舍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分析当前大学宿舍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心理原因,并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宿舍管理、完善朋辈咨询发挥宿舍长的作用、加强宿舍管理、美化宿舍环境等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宿舍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陈伟祥 《科教文汇》2014,(12):16-17
随着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及计算机网络在初、高等教育中的普及,社交网络在中国各大高校发展得如火如荼。社交网络渐渐地融入了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活动、道德行为、心理健康及学习态度等。作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新载体的社交网络应该受到各大高校教育者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的重视。社交网络产生的影响不仅促进大学生与同群体及外界的交流,也可能因其信息传播的不当而对产生负面影响。因而,高校教育者面对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思想教育新形式的社交网络,必须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剔除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不利因素,从而开辟大学生思想教育新天地,积极地对其进行疏导和科学的指引。  相似文献   

16.
林燕玲  李素梅 《科教文汇》2014,(33):207-208
本文以“大学生情绪与心理健康”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以“泰勒目标模式”和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的内涵和过程,并论述了该教学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有效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王慧玲 《科教文汇》2013,(28):178-179,182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指标,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有关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该领域研究现状,以期促进该领域研究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尹军 《科教文汇》2013,(13):56-56,58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本文主要探讨了体验式教学在当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并分析其应用于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伟玲 《科教文汇》2014,(33):205-206
在我国高校建设的过程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展现出来,通过有效的高校心理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学习素质。心理教学重在师生之间的沟通协作,如果能找到合适有效的高校心理教育中师生协作与互动的途径,就会从根本上影响高校心理教育的教学价值和教学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本文就高校心理教育中师生协作与互动的途径做出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