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收录的汉代楚辞作品,都是祖述屈骚的模拟之作。这些作品在模拟的过程中沿着屈骚的游仙情节,大肆铺绘神仙幻境的离奇缥缈,在对游仙幻境描绘的指向上,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游仙幻境被有意放大;同时,在游仙修德的想象中,以人间的社会现实为立足点,刻意将隐居仙境描绘得十分清新优美。但由于汉人已经少了屈原的那份执著与刚烈,这些拟骚体诗作在寓托屈原式思君贤臣之形象的哀怨主题、落拓志士远游自疏的情结时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隐逸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明万历年间,汤显祖在遂昌任县令,他励精图治,成就了遂昌桃源仙县的美誉,桃源仙县遂昌滋养了汤显祖,仙县风光引得他诗情勃发,留下了许多吟诵遂昌美丽山水的诗篇;桃源仙县的安逸和闲暇,促使他改定了《紫钗记》,酝酿写作了《牡丹亭》。继而,他的桃源仙县之梦的幻灭,促使他的政治思想进一步成熟,创作主题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唐诗中的桃源典故多指仙境,值得关注的是桃源与刘晨、阮肇入天台故事的合流,由此桃源典故衍生出情爱主题,这在女性作者中更为明显。两个典故合流的原因在于故事和叙述模式的相似性,以及桃花在诗歌中与女性的联系。桃源的情爱主题影响到了唐宋词与元明戏曲的创作,"桃源行"、"阮郎归"、"醉桃源"等多个词牌名的产生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4.
论唐人的仙乡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人仙乡小说数量颇丰,并产生了仙岛、仙洞两种模式。本文拟从神话传承、志怪影响、宗教作用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仙乡模式形成的原因、存在的意义以及思想和艺术上的得失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广泛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生活百态.其主题多样,有关报恩酬情主题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报恩人物身份各异,报恩方式、报恩原因也多种多样,既有报答养育收留之恩的,也有报答济困救难之恩的,还有报答礼遇厚待之恩、活命重生之恩的等等.元杂剧中之所以出现大量报恩主题的作品,一是受佛教因果报应现的影响,二与中国传统报恩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报恩酬情剧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即作者借作品反讽现实,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6.
元代和魏晋南北朝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相似的社会背景,使得怀才不遇的元代文人都很追幕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洒脱超越.元末散曲作家张可久的"尚陶"情结不仅有历史的普遍性,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羡慕陶渊明卸印休官的潇洒和延续着对桃源梦幻的追寻.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散文中的名篇。该文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几个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掠夺和战乱,人人劳动、生活富足而又安宁淳朴的理想社会。细细品读此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析其主题。  相似文献   

8.
元代是中国学发生历史性嬗变的时代,中国学代表性样式由传统诗转向了大众通俗学,本分析了化转型期异质化对传统化的冲击,对学的影响和元代人心灵的调整,从社会结构论的角度具体描述了社会化转型期间经济、政治、化的变化对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用主题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桃源故事,可以发现其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三大主题:桃源人境——农耕文化的理想王国;桃源仙境——世俗人生的极乐世界;桃源心境——隐逸文人的精神归宿。这三大主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着说不尽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聊斋>入幻出幻艺术表现为设置出入幻的因果关系,使幻境的设置真实可信;淡化出入幻的痕迹,使现实与幻境、本体与幻体相渗相融,天然无痕;世情化、世俗化处理幻境情节,达到幻而不幻,从而为神怪题材世情化的创作开创了新路.  相似文献   

11.
《洛神赋图》是以三国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而创作的绘画,该画以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该赋的内容,系连续性的神话故事画。现存《洛神赋图》是一件宋代摹本,但仍保留了不少顾恺之的画法风格,具有原作之风。画作巧妙地把诗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创造了诗、画结合的杰出范例。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天台遇仙故事共同孕育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典型意象———桃源意象。到了唐宋时代,词人们广泛运用这一意象来描摹自身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追求,由此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桃源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美丽的神仙传说与唐宋词人特有的缠绵细致的情感相结合,使得这一意象散发出令人怦然心动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游仙题材在唐前沿着两条路径前行,经过秦汉的低伏,汉末魏晋的高涨,至东晋以后而渐趋边缘化.这既是文学现象,更是文化现象.游仙题材近千年的起伏及世俗化趋势跟我国思想史上理性精神的发展脉络有着某种对应关系.通过对游仙题材的历时性考查,再参照以理性精神在唐前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对各阶段作品的解析,可以理清这一文化现象的动因.  相似文献   

14.
隋唐遇仙小说因袭汉魏六朝,其传播的信息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改六朝对仙界的企美和对宗教旨趣的追求,转向尘世的物质享受.中晚唐的遏仙小说没有脱离初唐时对美色追求的描写,但是在仙境的描写和求仙的目的等方面却加重了对财富的追求和物质的铺陈,反映了中晚唐遇仙小说的求财和货币崇拜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从六朝志怪的粗陈梗概发展到唐人小说的文辞华艳,不难找到竹林寺传说幻想奇特、情节优美的影响。另外,竹林寺传说对道教仙话小说影响颇深。这既有情节构件的置换:竹林圣僧演变成壁画圣僧,再进一步演变为壁画神仙;又有细节幻构的传承:竹林寺传说中飞龙行舟的细节.被仙话小说积极采用。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历史题材剧的繁荣兴盛令人瞩目.这其中既有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观众对历史题材剧的欣赏偏爱、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商业化等外部原因,也有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学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入世进取、建功立业,是中国古代学中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主题。先秦是它的形成期,汉魏六期是它的发展期,唐宋是它的鼎盛期,元明清是它的变勒期,这个主题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18.
幻想是童话的灵魂和生命,然而童话的幻想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植根于现实的。童话不直接描绘现实生活本身,而是借助幻想去塑造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却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间接地反映生活,即童话是通过幻想折射式地反映现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