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兆惠 《教育导刊》2006,(12):36-37
一、设计意图 “加沃特舞曲”是一首AB结构的音乐,A段音乐节奏欢快,乐句明显;B段音乐圆润滑翔,乐句的分辨较含糊。如果不借助具体形象来感受音乐,对中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开展活动“大口袋与小老鼠”,是借助“口袋”这个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拟人化,带孩子进入一种童话的意境,而聪明机灵的小老鼠形象更为幼儿所熟悉,通过这两个具体的形象让幼儿感受这个舞曲。我们把设计活动的重点放在A段音乐的感受上,通过“大口袋”听到奇妙的音乐长出手脚和脑袋来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向往。  相似文献   

2.
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音乐又能给人以更多的快乐。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应围绕“让孩子乐在音乐中”的主旨,在注重多元、整合的同时,突出音乐领域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并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元素;充分开放幼儿的感知觉通道,反复品味、启发联想,发展幼儿与智力因素相关的智力潜能;给予幼儿充分聆听的时间和自主表现的空间,让幼儿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采用音乐化的指令形成幼儿良好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3.
柯婷 《陕西教育》2010,(5):61-61
幼儿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单纯地教给孩子多少音乐知识.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音乐教育的日的是使幼儿能够倾听音乐。理解音乐,演奏音乐,创造音乐。为此,音乐教育强调幼儿自身的参与和感受,即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让幼儿在亲身参与和感受中体会音乐的魅力,和内涵。这就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幼儿音乐活动的娱乐本质”,使音乐游戏成为一种“漫不经心的娱乐”,使幼儿参与音乐的活动“成为一种交互性、社会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活动”,让幼儿“一边玩耍一边欣赏音乐”。  相似文献   

4.
培特老师告诉我们:“教师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的感觉是对还是错’。怎样感受和表现音乐,是孩子自己的权利。”把对音乐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现看作幼儿的“权利”,我是首次听到。在培特老师的音乐活动中,我们处处感受着他对幼儿的理解、接纳,对幼儿权利的尊重。  相似文献   

5.
“加沃特舞曲”是首AB结构的音乐,A段音乐节奏欢快,乐句明显;B段音乐圆润滑翔,乐句的分辨较含糊。如果不借助一定的形象来感受音乐,对中班幼儿来说有一定困难。设计活动“大口袋和小老鼠”,我们是借助“口袋”这个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拟人化,带孩子进入一种童话的意境,而聪明机灵的小老鼠形象更为幼儿所熟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自主性绘画的深入研究了解,我们认识到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幼儿生动形象的讲述,使稚拙的儿童画有了丰富的内涵。同时,幼儿在讲述图画的过程中。需要组织思维的条理性,提高言语表达的连贯性,进一步发挥想像力。可以说,通过说画提高了幼儿言语表达的概括性和逻辑性,而通过表达又提升了幼儿绘画的内涵意境,推进了孩子创作的联想能力。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孩子在自主性绘画中大胆说画,保证孩子绘画和语言的能力能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7.
幼儿初步接触音乐,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充满好奇,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幼儿学会聆听,引导幼儿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歌曲,并且要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这样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有情、有趣的环境,然后引导让他们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出自己的情绪,用心去感受音乐、表达情感,带着一颗好奇、纯真的心,快乐、自信地走进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8.
《音乐课程标准》(201l版)中明确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英国教育家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聆听音乐。”聆听是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但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自控能力不够,因此,他们在聆听音乐时,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往往会“做小动作”“讲话”“走神”。针对这些现象,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借用通感,丰富体验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人们是通过对音高、音调、节奏等手段造成的特定音响所引起的联想来达到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的,而音乐能力也正是在这种动态的体验活动中逐渐得到培养和提升的。学会“聆听”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提高音乐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对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音乐活动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一、设计意图“加沃特舞曲”是一首AB结构的音乐,A段音乐节奏欢快,乐句明显;B段音乐圆润滑翔,乐句的分辨较含糊。如果不借助具体形象来感受音乐,对中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开展活动“大口袋与小老鼠”,是借助“口袋”这个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拟人化,带孩子进入一种童话的意境,而聪明机灵的小老鼠形象更为幼儿所熟悉,通过这两个具体的形象让幼儿感受这个舞曲。我们把设计活动的重点放在A段音乐的感受上,通过“大口袋”听到奇妙的音乐长出手脚和脑袋来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向往。通过自己模仿大口袋长出手脚和脑袋,达到愉…  相似文献   

11.
线条的舞蹈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本着这一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音乐表现方式仅限于唱歌、跳舞、节奏、律动、歌表演等几种形式。与之相比较,美术活动中绘画可以用不同材料在多种材质上作画,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创造和表现的空间。那么,如何使音乐教学有所突破,让音乐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从而促进幼儿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展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迪士尼公司专为孩子设计的音乐欣赏碟《幻想2000》中的“蓝色狂想曲”片断,它以交响曲和动画完美结合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孩子运用多种感官渠道去充分感受音乐。这给了我灵感:既然艺术是相通的,何不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线条去表现音乐的不同变化呢?  相似文献   

12.
“节奏”在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指出“节奏就是音乐的感觉”.而“节奏”也正是最容易引起幼儿兴趣和感受的音乐要素。要想让幼儿更好地进入音乐,理解和感受音乐,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如何培养其节奏感呢?以下是我在一些尝试活动中得到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一节有效的韵律活动是教师在幼儿充分感受、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让幼儿在快乐中创造性地结合音乐中各要素,通过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反映音乐的性质,让幼儿在快乐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巧妙地用身体动作将音乐与动作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经常遇到些青年教师这样问我:“你是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的?”“你带的孩子表现的节奏这么丰富,是用什么方法教会的?”其实,在节奏教学活动中,我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游戏形式、即兴的动作及奏乐等活动,把语言、表演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让幼儿自然地、带有音乐性地表露自己的感受与情感,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音乐素质。在实践中,我是  相似文献   

15.
音乐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音乐活动之一,它是一个能让孩子积极发现、并勇于探索的过程,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进行,它并不受命于教师,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而主动学习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问题也困扰着我们。例如:教师在引导中,如何处理“教与学”、如何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活动中真正得到艺术享受,感受艺术魅力。笔者认为,有效地指导策略能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单金雪  周曦 《学前教育》2006,(11):41-42
自主性绘画是指引导幼儿依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绘画活动。三年多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局限于传授绘画技能以及评价作品,而是应该体现在繁划、启发和诱导等方面。因此,我们在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及在活动中应发挥的作用。下面以《画音乐》活动为例。简述教师在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7.
张莲 《今日教育》2007,(7):46-47
喜欢音乐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一般是通过以下方式感受和参与到音乐之中:倾听、参加和歌唱、身体运动、游戏以及制作乐器有关的创造性活动。20世纪意大利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发展儿童的听觉,认为要发展听觉就必须让儿童学会欣赏、学会安静,反对在混乱的噪音中生活。可见系统的培养聆听,学会欣赏是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发展幼儿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孩子都喜欢绘画。但我们不难发现,在绘画过程中,创作的纵意与享受成果的喜悦并不是每位幼儿都能体会到。部分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难以感受这种快乐,甚至会因无法下笔、并对自己作品感到不满而非常沮丧。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能给人以美感,但美感要从感受中获得。这一方面要靠音乐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有限,我们要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动作、表情让孩子从听、想、说、动等方面去感觉音乐,领悟音乐,如能拨动孩子的情弦,为孩子所感受,便能在孩子的心灵上烙下道道印痕,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中首先当抓好“感受”。同时,幼儿的情感又是丰富而外露的,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动态、表现,可以发现孩子无时不在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对人对事的喜怒哀乐十分容易被人察觉,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当音乐刺激孩子听觉,在他们脑海间产生形象,为他们理解接受时,随即就产生一种“表现”的欲望。有时甚至相当强烈。譬如,正当孩子在室内自由活动时,我播放了一段反映战斗场面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线条有着不同特色的旋律感。折线像进行曲,螺旋线像圆舞曲,波浪线给人的感觉舒缓平静。不同的乐曲旋律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怎样利用绘画形式,表现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和认识呢?为了让中班年龄段的幼儿能够在音乐欣赏中充分展开想象,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本活动设计中,我以“线条宝宝来跳舞”作为游戏线索,通过身体动作、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将音乐基调与线条的表达相融合,达到音画共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