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同创新是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提升创新能力的手段,也是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路径。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作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典范,面向科技前沿,研究通过资源有效整合进行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在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和实践。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可为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提供经验借鉴:在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在组织管理体制层面,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以确保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管理体制有益于协同创新;在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层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产学协同创新“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2.
建设产业学院是国家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具有共生度、融合度和适应度三个内涵表征维度,涉及职业院校、企业、教师、学生、政府与行业组织等六个主要利益相关者。职业院校可通过建立产业学院工作组织架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机制、师资队伍互培共享机制、产业学院发展保障机制、产业学院质量评价机制等路径,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3.
职教集团的路怎样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教集团是一种由多个成员主体自愿结盟、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组织方式,它以专业和行业为纽带,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以相关职业院校为成员,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相关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与校校合作。职教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山职院基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托本校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专业镇(区)政府、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在专业镇(区)产业园区创建多所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董(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镇校企行"多元投资体制,构建镇校企行协同育人机制(包括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实习就业共推、共同创新机制)。这种新型合作办学模式是提高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能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的环境因素,对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了创新架构,并提出了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具体制度设计。提出董事会领导下总经理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以及实行现代企业化的后勤管理模式等,谋略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引入文化导向机制、风险分析机制、绩效考评机制、行政问责机制、引入竞争机制等多维思路下,寻求节约型高校后勤运行机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重视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市场配置机制、政策激励机制和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在市场配置机制方面,要正确协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企业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关系,坚持互惠性、互补性、主动性和协同性原则。在政策激励机制方面,要注意营造高校内部和校企外部的创业创新环境,同时制定校内的激励政策和政府的激励政策。在合作运行机制建设方面,要充分把握世界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的趋势,认真理解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的思想,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和运行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霍丽娟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中撰文,作者从企业发展需求的视角,探究了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循环创新体系中的相互作用机理,总结了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技能积累模式,就校企协同创新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提出了建议和策略。适应企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升级的必然趋势,这将会促使职业院校  相似文献   

8.
从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及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内涵来分析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重要意义,通过改革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凝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资源,培养复合式、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14年度教育部认定的4个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进行案例分析,挖掘了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建设成效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构建多方参与、科学有效的组织架构,不断拓宽协同的广度;构建良性循环、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协同的深度;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切实强化协同的效度.  相似文献   

10.
邓莉 《文教资料》2011,(32):225-227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和企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中国特殊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还面临着诸如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一体化的管理体制的建设困境,通过"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新体制的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进、政产校企合作机制的健全等多层面合作机制的创新,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将会迈入一个新纪元。  相似文献   

11.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基层的政治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施单位。创新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推进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有效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根本保障。针对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通过搭建政治引领平台、组织凝聚平台、立德树人平台、服务发展平台和考核激励平台“五大平台”,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推进党政协同育人、党支部和专业协同育人、辅导员和教师协同育人、校地校企协同育人、基层党组织和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构建上下贯通、内外结合、整体推进的协同育人“五大体系”,并形成协同运作效应,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相似文献   

12.
正校企协同创新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深度合作、协同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强化服务社会功能、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煤炭职教集团的牵头院校,我院多年来积极主动发挥牵头作用,在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创新方面做了一定  相似文献   

13.
职业院校主导型产业学院是现有产业学院建设中最为主流的设置方式,是职业院校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双赢目标、融入区域经济战略定位的突破口。为实现人才培养效益、学校发展效益、企业产业共赢效益的统一,职业院校在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中必须坚定服务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导向,助力职业院校内部“三教改革”的提质导向,突出社会服务及成果转化的效益导向。在实践中,职业院校要以现行政策为依据,明确产业学院的内外部组织地位,优化参与主体间的沟通机制,探索内部高效的运行机制,创新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出发,在深入阐释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了协同创新理论对于高校科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借鉴意义.在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日益复杂化的今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想实现新发展,必须首先实现自我创新,协同创新思想已经成为自我创新的必然选择.基于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提出由驱动机制、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共同构成的“三维联动”式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其中,驱动机制是关键,运行机制是核心,保障机制是重点,三方面目标一致、联动配合,共同作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5.
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必须推进资源配置机制的创新,以适应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需要。地方工科院校内部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的重点在于确立配置主体的协同驱动机制、配置对象的整合共享机制、配置行为的优化机制,地方工科院校应通过创新校内资源的配置机制,实施配套的校内管理体制发展,实现校内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相似文献   

16.
职业技能竞赛是检验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尺,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抓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办赛是职业技能竞赛发展的最新要求和必然趋势。从领导机制、制度体系、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四个方面,就职业技能竞赛校企联合办赛机制创新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有效整合教务、共青团组织、相关学院等内部资源,协同配置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开放式资源,创建教育、实践、服务、研究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实验实训平台。以常州大学创新创业实验平台为例,具体介绍了平台的建设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初步成效,提出构建"政府主导、高校主管"的管理模式和社会协同推进的运行模式,为培养潜在创新创业人才探索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要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以协同创新为抓手。科学分析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整体模型,厘清整体论基础上的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构成要素,是有效解决协同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前提。文章提出了“长三角”产业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双向互聘的人才共用机制,建立多方参与的资金共投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耦合互惠的优势互补机制。  相似文献   

19.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机制的创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制约顶岗实习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学校要建立学生预就业与顶岗实习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管理运行机制,使机制运转有力、有序、有效。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的诸多任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其首要任务,从目前情况来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影响创新人才成长的根本性因素。在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后资助模式、教学与科研的不平衡、评价机制的急功近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均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要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强化对大学办学质量的监控、改革科研评价机制、改革选拔机制、推行国际化战略、实施协同创新战略等措施,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