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默会知识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默会知识理论的基本内容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最初是由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他是针对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形成的“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即真正的知识应是明确的,客观的超然的非个体的概念提出来的。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这一观点与“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不能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知道”正好相对。它肯定了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的独立性与合法性。什么是默会知识?在波兰尼看来,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明确知识,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  相似文献   

2.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被认为是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在强调了数百年的理性与科学之后,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在现实中,除了常规教育传授的系统知识以外,我们日常的生活更倚赖于我们的态度和偏好、我们的习惯与技巧等一些无法言说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在鲍姆嘉通那里,审美是感性认识.然而审美的认识性被康德抹掉了.伽达默尔指出,康德将审美变成了纯粹的主观体验而无法陈述真理,这对美学是灾难性的.因此,今天的美学应当恢复审美的认识性,而身体美学为此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如果将审美视为具身认知或身体认知,那么审美的认识性和情感性就能并存.身体认知在语言中的突出表现是隐喻.隐喻是诗的本源,诗是身体认知的产物.扩大来说,审美也是一种身体认知.身体有身、心、灵三个层次,审美经验也有知觉、情感、领悟三个层次.审美经验介于科学知识与神秘经验之间.三者的关系表现为:科学知识是必须言说的、体现在命题中的"客观知识";审美经验是难以言说但可以争取表达的"主体间性的知识";神秘经验是无法言说的、不可分享的主观体验.在波兰尼揭橥了"默会知识"理论之后,审美经验的认识论地位才第一次有可能获得安顿.可以说,作为知识的审美经验就是一种默会知识.  相似文献   

4.
白方  塔拉 《物理教师》2006,27(1):15-17
“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波兰尼(MichaelPolanyi)这样表述他著名的认识论命题.尽管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的存在,直到1958年,才由英国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指代无法言明的知识.7年后,美国心理学家罗伯(A.S.Re  相似文献   

5.
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与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波兰尼看来,所有知识都是个人的,都是默会的.波兰尼的知识理论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其教育观念却比我们想象得更为传统.他推崇文化权威,尊重教师权威,主张言传身授.反观当今教育领域的"个人知识"和"默会知识",其内涵已与波兰尼个人知识理论迥异.由此而阐发的一些教育主张与波兰尼的教育思想也相去甚远.以此为例,我们得到一个启示:有什么样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这个流行的判断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6.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通过揭示认识的寄托前提来解决关于认识的“两难悖论”.在波兰尼看来,寄托框架是一切认识活动都无法摆脱的预设框架.“寄托”是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对波兰尼的寄托理论进行考察,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信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思考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对职教课程改革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是出身于匈牙利的英国科学家、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并在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和1966年出版的《默会维度》(The Tacit dimension)中对默会知识和默会认识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正如他在《个人知识》一书“前言”中所说:“我要确立另一种相当广义的知识理想。”这种知识理想就是他首次提出的以默会知识(tacit or inarticulate knowledge)和默会认识(tacit knowing or articulate knowledge)为核心内容的个人知识理论。这是波兰尼整个哲学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被公认为是他对哲学的突出贡献。作者认为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对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波兰尼从对普遍怀疑原则的考察出发,揭示出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具有无可避免的默会寄托前提,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科学领域中科学家们由于有着共同的默会寄托传统因而能够自动自发地形成一致的趋势;由此,他又将这种认识扩展至对整个自由社会的认识,指出只有所有的社会成员将自己都投身于追寻真理的活动之中,才会出现人人彼此真诚信赖的自由社会.对于一切认识活动都包含着无可避免的寄托前提的揭示是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理论的重要内容,而波兰尼对于个体自由和公共自由的实现的分析是建立在共同体的所有成员有着共同的默会寄托传统的基础上的,这表明默会理论是波兰尼自由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徐红 《甘肃教育》2009,(2):60-61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隐性知识)两类。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和符号等去清晰表达的知识;默会知识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常使用却又难以或不能用语言、文字、符号清晰表达的知识,如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所拥有的知识。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传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波兰尼"个人知识"学说展开讨论,叙述了波兰尼"个人知识"学说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由波兰尼学说提出了教学建议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审美感;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质量;外显化他人隐性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庄子哲学在认识上强调认识的不可确定性和不可言说性,即“不知之知”,这一颇具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识色彩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认识论的发展;;《庄子》强调动静统一、超越时空、重内在体验的认识的方法论对中国古典文论创作论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缄默知识及其特征:一个新的视野1958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并在其后来的一系列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这种知识的逻辑性质,特别是深刻地论述了缄默知识对科学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价值。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  相似文献   

13.
一、何为"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分类是由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的.波兰尼指出显性知识又称为"明确知识",指的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直接表示的知识."隐性知识又称为"缄默知识"等,指的是:"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是隐蔽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隐性知识理论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但也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关于我们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即为个人所拥有却难于明确言述、传达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文明言说下来了,中国文明没有言说下来。现在全人类追求的民主、科学、自由、真理、知识就是古希腊的智慧。古希腊的教育是用知识引导人,知识是人的灵魂中固有的能力,追求知识是为了获得灵魂的转向;教育的语言是对话辩证法;教育的人性是理性;今天的教育应该回到言说或者对话的原型,一切都是言说出来的。古希腊教育的关键词:对话,知识,辩证法和理性,最终都是对话或者言说。知识是我们自身内部本来就有的一种对人生的认识,只是未被我们发现而已,而我们要的是有价值的人生,所以这也奠定了知识需要提示的特性。思想家把苏格拉底的话奉为自己的座右铭——未经审查的生活是不值一过的。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隐性知识理论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但也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关于我们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话,  相似文献   

17.
"道可道,而非常道"是我国古代先哲对缄默知识的诠释.缄默知识又称为"隐性知识""默会知识""内隐知识"等,指的是:"不能或不完全能用言语、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缄默知识的研究以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波兰尼(Polanyi,M.)为代表,他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而这种能认出某张  相似文献   

18.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是一种领会、把握并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它进行理智的控制的能力。但是,他又指出,不要把默会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默会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达,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  相似文献   

19.
这几篇小说在编织文化花环的同时,露出了自身的盲点:或者忽视了“地域”与“文化”的相生性,或者忽略了小说言说方式的选择。我想作的努力是,使“盲点”移位,进入我们的视野。如果“地域文化小说’的提法合理,那么它首先需要的是对自我的确认,而不是相反。 一、注重言说的方式 我是地域的,我是文化的,我不再注重言说的方式。地域文化小说不可操持这种腔调。一篇小说离不开叙事,少不了言说。小说家想要或者可能在小说中言说什么,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你在怎样言说?叙事工作者应该加以重视。我们对一切文本(含世界)的认识不是通过叙述或倾听(阅读)别人的叙述达到的吗?地域文化小说家也必将进入小说言说方式的选择之中。来看一看我们所选的小说作者(作家)走得多远。  相似文献   

20.
<正>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其论著中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他据此将知识划分为两类:能言传的,即能以书面文字、图表等清晰表达的知识称之为明确知识;知道但是难以、还没有或未能用言语系统表述的知识称之为默会知识。波兰尼有一个经典的比喻证明默会知识的存在,他说,我们能够从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