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在新课程实施中,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但是教师们仍普遍感到课程资源匮乏。其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就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资源,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提高对学生资源的运用能力.积极捕捉、利用与开发学生资源,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数学课堂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但传统的资源观认为教科书、教学挂图、音像等才是课堂教学资源.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有利资源.下面我们以教例解读的形式,就三种常见的课堂生成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教师们一方面普遍感到课程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又对课堂教学中蕴涵的丰富的学生资源特别是错误资源缺乏认识,忽视了对学生错误资源的捕捉、利用与开发,致使大量有价值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流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捕捉、利用与开发学生错误资源,让学生槿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之门,迈入知识殿堂。  相似文献   

4.
课程资源的外延十分广泛,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隐性资源和显性资源.作为一线教师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身的一些资源最具有现实意义,但学生有些自身资源往往作为一种隐性的教学资源存在而被忽视,如学生的认知差异、思维火花、情感变化等.课堂教学效率与是否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这些隐性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教师若能适时将这些隐性的学生资源转化为显性的教学资源,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初中政治教学需要广泛的教学资源支持,多元开发教学资源势在必行。教师要关注校本资源、教辅资源、情感资源和教学生成资源的广泛利用,为课堂教学提供多元成长契机。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先决条件,教师要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利用多种教学途径展开资源信息搜集,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为学生思想历练和品德成长创造良机。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同时,现行教师用书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其主要目的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自我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因此,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马玲 《甘肃教育》2020,(4):151-15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呢?一、立足教材,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1.以课堂为本,开发活动资源。课堂的引领者是教师,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连接教与学的媒体是教材。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课堂生成的首要考虑,所以在教学中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事物合理地置于某一篇课文里,并让学生展开,这就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正一、问题的提出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课程是由诸多学生主动参与、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事件组成的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动态教学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预设性教学资源,如音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另一类则是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所谓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即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蕴涵的,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同时,现行教师用书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其主要目的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自我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因此,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正>高中物理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立足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强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教师整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师应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整合资源的使用效率,让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为此,如何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成为当下教学改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新教材都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课程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广博的课程资源与教学的整合,形成共生效应。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培训,教师们对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普遍都能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发课程资源,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仍然感到无从下手。其实,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很广泛的,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在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发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3.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效果."而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真正的数学课,教师就应该及时捕捉各种即时产生的教学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互动生成、深层开掘动态教学资源,努力以"丰富"和"适切"的教学资源来实现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两次备课一次反思”即是教师精心研读教材、梳理教材,找出需要学生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的各个知识点,灵活利用课余时间以提问题的形式在上课前向学生提出来,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再次找时间走近学生,聆听他们所思所想,聆听学生反馈的情况,在实施课堂教学环节前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资源整合研讨活动。尔后,教师结合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第一次反思(课前反思),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材、课程要求备写教案。在上完课后,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反思(课后)。这样既能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师生共享,又能根据课前的设计及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多次教学整改,获得学生信息与资源,促进自身知识生成,强化临场教学操作实践性,起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浅议教学资源利用和开发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科书不是教学的全部,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只要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一切物力和人力因素,都属于课堂教学资源的范畴。遵循这一理念,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不仅使学生获取了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积累了生活经验和技能,锻炼了实践、探索、创新的能力,而且也使广大教师各方面的经验及能力获得了积累和发展。一、充分利用、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现有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可分为这样几类:一是…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其实,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它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生成的系统,它要求教学不仅要传承课程知识,还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创生和开发,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不断创生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  相似文献   

17.
徐俊英 《辅导员》2010,(6):44-44
新课标、新教材都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课程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广博的课程资源与教学的整合,形成共生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多开发一些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还能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文章以"抗日战争"的内容为例,对有效开发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因素所在。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是保证新课改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新时期教师的责任。思品课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个人经历适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拨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情感,从而增强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要求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说,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建立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对历史教学资源运用的过程;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的过程;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实际上是落实现代教学理念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能力的提高。诚如专家所言:“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因而历史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学习和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