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读词札记     
温庭筠《望江南》“白苹”从神话向世俗的演变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有如下一段论述:“歌谣中称鸟者,在歌者之心理,最初本自视为鸟,非假鸟以为喻也。假鸟为喻,但为一种修辞术;自视为鸟,则图腾意识之残余。历时愈久,图腾意识愈淡,而修辞意味愈浓……”(全集第二卷107页)闻先生实则揭示了一条规律。在研究中古文学史的时候,人们往往看到,在当时确凿无疑  相似文献   

2.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张放先生的曹雪芹“不大可能写出《红楼梦》来”、墨香“假曹雪芹之名”作《红楼梦》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批评,认为这种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4.
滕珺 《今日教育》2012,(1):34-36
投身先生门下已是幸事一件,毕业后跟随先生多年,耳濡目染先生的大家风范,零距离感受先生的宽广渊博,常常心生"高山仰止"之感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幼儿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从比较教育  相似文献   

5.
萧红将鲁迅尊为师长,在先生逝世后的两三年间,陆续写了三篇纪念散文——1938年写了《鲁迅先生记》(一)和《鲁迅先生记》(二),1939年10月又写了长文《回忆鲁迅先生》。《记》(一)是忆写鲁迅生活片断中的点滴印象,尊爱之情犹如温暖、深沉之泉从记忆中涌出;《记》(二)是写鲁迅逝世后对一群庸人的反应所持的态度,充满了孤愤、郁闷之情。而《回忆鲁迅先生》,则是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说过:“人在生活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可是看一看当前小学作文现状,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怕上作文课的有之;视写作文为负担,厌烦写作文的有之;一提笔就是假、大、空,就是背来的范文中的文字,胡编乱抄的亦有之。如何让学生乐于作文,乐于表达自己眼见心想的活生生的生活呢?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作文教学有情有趣。  相似文献   

7.
《重庆陶研文史》2006,(3):26-26
李公朴、闻一多相继在昆明被暴徒狙击殒命,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亦在沪逝世。海外侨胞闻之不胜愤慨哀悼。星洲侨领陈嘉庚先生等六十余人及学校社团四十三单位,特发起召开新加坡华侨追悼李、闻、陶三先生大会。大会于九月十五日上午十时假公商学校大礼堂举行。大门前有横匾写着民族永生。挽联为“烈士之血,民主之花”。中堂悬有李、闻、陶三先生遗像。台上有陈嘉庚先生挽联云:“君等人地登天,争取民主,争取自由,但凭赤手空拳,洒尽人间血泪;我亦痛心疾首,反对独裁,反对贪佞,悉本侨胞公意,只求国跻三强”。全堂内外挂满挽联、轴幅,气象至为严肃。  相似文献   

8.
学者之域     
一九八七年秋至一九八九年夏,笔者于中山大学随文学史家、戏曲史家王季思先生(1906~1996)攻读博士研究生。后留校,仍得时闻先生教诲。归则私记之。今值先生仙逝十周年,亦是先生百年寿诞之期,追思先生当年之所述,以为仍具现实意义,兹刊布数则,以作纪念。名与实尝侍季思先生侧,论及学人的名实问题。先生曰:名与实,通常可以看到的,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名实相副,另一种是名实不副。在名实相副的过程中,又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实才至,名即归之,这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第二种是实先至,而后名方随之,这种情形最为常见,是人生之常,不必慨叹。  相似文献   

9.
自从有语文(曾经叫国文、国语)课,自从有了作文,好像没有哪位先生教学生写作文不要写生活。既然如此,再提出生活作文,是不是有点多余? 首先,我所理解的生活作文应该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作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晓庄师范的创始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教育宗旨。其实,教育原本也就应该如此。教育不叫人求真,难道教人求假?求假知识、假本事、假道德、假信仰、假思想……教学生不是教学生学做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0.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文体排序遵循先文后笔、先源后流、先公后私、先生后死、先雅后俗等基本规则,这些规则分别体现了文体排序的语体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和审美特征,并分别根基于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分类观念、“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念、尊卑亲疏的宗法观念、“重生”“贵生”的传统伦理观念以及雅俗之辨的文化观念。在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中,这一基本体例的运用呈现出混杂性、交错性的特征,这同中国古代总集编纂时“唯假文以辨体,非立体而选文”的编纂方式有关,并体现出中国古代“因文立体”的文体分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