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奥林匹克教育的意义及其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是教育,奥林匹克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在当今体育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国际奥委会在全球大力推广奥林匹克教育,并以奥林匹克运动为方式,以奥林匹克教育计划为手段,以奥林匹克博物馆为载体,以各国奥委会为基础,以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为课题。对在我国推广奥林匹克教育的建议:实施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建设新的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奥林匹克博物馆);成立国家奥林匹克学院;利用南京青奥会契机普及奥林匹克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体育(中国体育)与教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国家旅游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四家联合主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奥林匹克博物馆、安徽省体育局和芜湖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3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将于2013年10月在安徽芜湖市举行。本次博览会首次将体育文化和体育旅游两个博览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并举行,目的是宣传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体育事业在推进我国  相似文献   

3.
2005年8月6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工作 委员会、中国体育博物馆主办,北京鸿之浩文化艺术 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奥林匹克与中国”全国大型巡 展走进西藏——拉萨媒体见面会在拉萨国际大酒店 召开。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党组书记群增、国家体育总 局文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体育博物馆副馆长 林淑英、北京鸿之洁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国雄出席了媒体见面会。 媒体见面会后,“奥林匹克与中国全国大型巡展 走进西藏-拉萨”展览在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正式开 展。社会各界嘉宾300余人出席媒体见面会并作为 首批观众参观了展览。  相似文献   

4.
随着伦敦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奥林匹克主义中国化的新浪潮已然来临.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回顾了奥林匹克发展、演变和中国化的历程,探讨了奥林匹克主义在新奥运周期中国体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新奥运周期中国体育发展提供了思路:用奥林匹克精神指导和促进中国体育理论发展,用奥林匹克思想引领运动训练实践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用奥林匹克价值准则构建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用奥林匹克文化激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整合方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进行科学整合的方法,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进行科学整合的方法是:①健全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心态;②唤醒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③首要的方法是求同存异;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整合还需要文化移情。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平台,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差异与融合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认为,两体育文化在科学基础、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和谐思想是两体育文化的共有属性,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补充与奉献.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科学》2016,(5):84-88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观念的兴盛,使博物馆从过去的精英阶层向大众阶层逐渐开放。体育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局限于收藏、展示和教育,而更多表现出类大众传播和类组织传播的功能化倾向。以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为代表的体育博物馆,在满足社会民众文化消费的同时,不仅将体育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社会民众,同时有效实现了强化健康生活态度和传播城市发展理念的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8.
《收藏》2008,(5):165-165
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是经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委会批准成立的目前国内第一家以“奥林匹克”命名的博物馆,也是唯一一家奥林匹克专题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王欢 《体育教学》2007,(4):27-28
有人说: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将引起中国教育思想的变革与冲击。而奥林匹克宪章中提到: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正是这样,奥林匹克教育天然地可以和学校教育与办学理念结合,并且可以产生新的教育效果。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就将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奥林匹克教育载体——"奥林匹克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2008,(8):I0002-I0002
2008年8月5日,首都体育学院举行了“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的揭牌仪式,国际奥委会前副主席庞德先生参加了“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揭牌仪式并揭牌。当日有10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和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奥林匹克专家和学者参观了“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国化诠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探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时代意义及其矛盾所在,进而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主义”,完善现代奥林匹克思想。研究发现,当前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兼容体育及其它文化活动”,因而造成了奥林匹克理想与现实上的冲突。改进之道,在于融入中华文化之精神,遂行中国化的“奥林匹克主义”改以“全民体育为主轴,竞技体育为辅助”,如此,奥林匹克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基于此,全体中国人应共同研究,配合2008年北京奥运中“人文奥运”的呼吁,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主义”,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兼容东、西方文化的全球性运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就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做了精辟的论述,以及阐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补充,旨在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乐祖光 《收藏》2008,(4):128-131
中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瑞士洛桑,有一个世界奥林匹克体育收藏者们向往的地方,那就是国际奥委会下属的奥林匹克博物馆。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完善、最具权成性的专门收藏奥林匹克文物、文献、文字和视频资料的博物馆。我在14年中曾前后有幸4次参观过这座博物馆。每次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每一次的追忆,也总有特别的回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高等体育院系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现状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体育专业教师对学生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现状、学生对奥运会的情感态度以及奥林匹克文化传播途径等,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存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并创造性地提出今后我国高等体育院系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六边形双元互动”模式,以期对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更广泛传播。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的更广泛普及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发展体育博物馆是传递中国体育文化的需要,是体育文化发达的标志.体育博物馆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体育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应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体育博物馆的展示手段应传统与现代兼收并蓄;体育博物馆的展示理念应科学与人文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动荡局势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在东京奥运会与北京冬奥会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为探讨中国竞技体育成功原因,进行文献查阅与理性分析,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举国体制、科技等方面出发,对中国奥林匹克道路进行解构。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我国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内在主线是举国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使得我国奥林匹克事业内涵更加丰富;科技为奥林匹克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的学校体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需要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体育通过传播奥林匹克文化,促进奥林匹克持续健康发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为高校体育的"三自主"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体育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使教育和文化取得双赢。  相似文献   

18.
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国大学生体育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中国大学生体育教育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人生哲学教育以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奥林匹克教育已成为现代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和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互相驱动,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也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奥林匹克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否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和互补,以达到继承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补充与贡献,并能促进两者之间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奥林匹克运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运动,更不仅仅局限于奥运会的竞技比赛,而是超越了体育与竞技,以体育为载体,融体育、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世界性社会活动,其范围之大,影响之广,是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无法比拟的。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北京申奥的成功,为在我国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逼。开展奥林匹克教育,高校体育系、部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仅凭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就高校体育系、部如何协同其它部门和团体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等问题做些初步探讨,提供若干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