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9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强烈地推动和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场媒体的深刻革命。人们对信息技术采取了热情欢迎和积极参与的态度,纷纷用这一先进技术来装备自己。网络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国际化平台上网读新闻已成为相当一部分网民的主要目的,从网络传播的超高速、大容量、即时互动的特点来看,网络媒体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目前,我国80%左右的网民是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信息的,网络媒体已成了社会重要新闻信息的集散枢纽,新闻信息在网络信息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反映出网络媒体在对外传播中…  相似文献   

2.
科技在传媒发展中已经由原来的辅助作用成为传媒发展的原动力,尤其是在网络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传媒变革的重要动力,更成为新一轮网络媒体竞争的关键。而RSS聚合新闻服务的出现,使得网络传播进入了一个新局面。 。  相似文献   

3.
回顾人类的传播史,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创新和大发展,都导致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但使得整个新闻传播业飞速发展,而且直接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媒介,这就是网络媒体。如今,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传播新闻摄影图片的重要媒介,一些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  相似文献   

4.
科技在传媒发展中已经由原来的辅助作用成为传媒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在最近十年的传媒发展历程中越来越清晰地得到体现。尤其是在网络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传媒体制变革的重要动力,更成为新一轮网络媒体竞争的关键。只有内容与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特别要加强网站内容采编制作与技术研发改造的捆绑,只有紧随技术潮流而获得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媒体才能够做大做强。而“RSS聚合新闻服务”的出现,使得网络传播进入了一个新局面,RSS究竟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新闻聚合标准,还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新闻网站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再发展…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在进入中国公众乍活的十多年时间里,网络媒体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网络媒体并不等同于任何一个互联网站点。衡量互联网站点是否为网络媒体的标准至少包括两点:一、该站点是否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从事新闻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发布等工作?二、新闻内容是否是该站点提供给用户的主要产品?也就是说,我们所提及的网络媒体是与新闻传播保持高度密切联系的互联网站点。这些网络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事实和引导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人们对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渴望总是存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国际互联网广泛兴起,获取新闻信息不再是问题。如何为不同的人群,以适合他们的方式,传递对他们有用的信息,成为了我们研究的课题。通过对不同技术的关注和研究,结合工作实际,我们主要对Web、卫星推送、电子邮件、新闻组和RSS等服务方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希望借助这些技术更加有效地为用户传递新闻和信息。  相似文献   

7.
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茜 《新闻记者》2005,(5):44-46
所谓网络媒体,从广义上说通常就指互联网,从狭义上说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网站。具有新闻信息传播功能的各种网站.包括传统媒体网站、各类新闻网站及部分商业门户网站等在内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同样是进行发布新闻工作的专业机构,同样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媒体的运作平台互联网所具备的新的技术特性.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传统传媒监督功能的新特点.而随着中国网民人数的迅速增加.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也开始真正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步普及,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并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访问量和广告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对传统媒体形成强烈的竞争态势。一时间,报纸行业面临寒冬和拐点的论调此起彼伏。究竟新媒体将如何发展,将对传统媒体产生什么影响?报社等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采集中心的功能不变,将逐渐演变成为本地的新闻信息通讯社。这个本地的新闻信息通讯社将发展出两条新闻信息生产线:一条是以文字、图片信息为主的静态内容生产线,另一条是以音频、视频为主的动态内容生产线。这两条生产线将面向以手机、电脑和电视为代表的小中大三个终端屏幕系统,输出文图结合、音像兼有的全媒体产品,从而把我们带进一个三屏幕占主导地位的新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强势媒体.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媒介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网络媒体不仅在表达民意方面进一步延续“草根媒体”的角色,而且凭强大的传播功能在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引导主流舆论的不可或缺的媒体.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体,反而对传统媒体在信息报道、传播效果等方面有着巨大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不仅具有“多媒体”的优势、而且还具有“超链接”的特点,通过链接和新闻聚合(RSS),在网络媒体之间,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形成充分的互动,在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实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跻身于主流媒体之列,新闻网站成为网络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这片麦田里,守望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新闻奖落在新闻网站的头上,是对这些作出突出贡献的网站的嘉奖,更是对新闻网站的认可。对中国网络媒体而言,这只是刚刚开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新闻传播信息表现出的非线性特点使相关研究人员有了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新形式的想法,以便人们通过网络传播来认知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相关新闻传播上的特点做比较,以人们全部反馈信息为着眼点,切实注重个体因素以及相关结构模式,通过对传播新闻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之间传输与共享信息过程的认知与分析,进而把互联网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与双向流动性精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新闻传播信息表现出的非线性特点使相关研究人员有了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新形式的想法,以便人们通过网络传播来认知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相关新闻传播上的特点做比较,以人们全部反馈信息为着眼点,切实注重个体因素以及相关结构模式,通过对传播新闻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之间传输与共享信息过程的认知与分析,进而把互联网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与双向流动性精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易海燕 《网络传播》2006,(10):40-41
以用户为核心的网络运用正在风行,以BLOG、RSS、SNS等为代表的Web2.0改变了互联网的生态环境,也使互联网用户改变了旁观者的地位。最新型的网络杂志作为多媒体互动的网络媒体之一,读者交互体验的理念一样颠覆了传统意义,这些理念包括如何采编互动内容和如何在互联网上收集、分享、传播信息等。  相似文献   

15.
孙光海 《网络传播》2007,(12):28-31
互联网虽然打破了地域界限,但网民对新闻信息地方性、区域性的需求目益突出。 网络媒体的发展经历过大起大落,但近几年网络又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影响力,它对整个媒体格局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互联网也对获取新闻资讯及社会舆论的态势和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报纸应对网络媒体挑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瑾 《新闻爱好者》2005,(11):17-17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互联网具有实现新闻传播、商务、会议、交友、游戏、远程教育等多种社会活动的功能,而新闻传播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功能。网络媒体迅速发展,日渐成熟,影响力也日趋扩大,对报纸形成了强劲的挑战。网络媒体对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报纸应当如何应对来自网络媒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我国网络媒体多采用转载、整合等形式进行新闻报道,久而久之发展出了一批新闻聚合类应用。这批应用多由商业公司运营,并采用最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生产内容和专业媒体生产内容进行智能分发,由于其具有推广政策灵活、界面操作人性化、内容丰富、言论环境相对宽松等优势,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成为我国互联网空间中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阵地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的交流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媒体凭借着自身的特性与优势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也造成了网络虚假新闻泛滥的局面。为了杜绝网络虚假新闻,营造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作为新兴媒体,网络媒体应该本着对受众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对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把关,为受众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本文从网络...  相似文献   

19.
陈燕  陈祥谦 《传媒观察》2007,(10):39-40
新闻专题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了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优劣,不仅成为衡量网络媒体专业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尺度,也成为网络媒体能否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网络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网络新闻也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新闻形式。在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新闻方便、快捷、信息海量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网上防不胜防的虚假新闻。在《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竟有六条假新闻的始作俑者是网络媒体,而十大假新闻都无一例外地在网上广为传播。网络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为何虚假新闻在网上“长盛不衰”呢?究其主要原因有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