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其唱腔、表演、伴奏、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其他剧种,经过历史的打磨造就了现今黄梅戏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时代潮流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人们普遍忽略了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电影在继续发扬黄梅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黄梅戏与各种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因此,不妨从黄梅戏电影去看黄梅戏近些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黄梅戏艺术改革转型,使黄梅戏理论研究、文化生态、传播形式呈现新特点,涌现出很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作品。理论研究聚焦戏曲本位,关注传承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的黄梅戏传播生态。黄梅戏创作、表演在继承中创新,黄梅戏传播形态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长廊中最为优秀的艺术瑰宝,而黄梅戏最为地方代表性剧种,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地方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推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黄梅戏表演专业是当前我国培育优秀黄梅戏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不断探究黄梅戏这一剧种本身的形体训练教学,对于实现黄梅戏本身的丰富式发展、扎实推进黄梅戏协调感提升,培育更多的基本功过硬、功底扎实的黄梅戏优秀演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黄梅戏源自生活,始终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传统黄梅戏的艺术生成深受安徽民歌的浸润,以及安徽戏曲和民间艺术的涵养,充分汲取民间艺术养分,移植其形式,承传其内容,实现由"歌"到"戏"的艺术嬗变。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原本是一个地方小戏,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由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共同组成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她虽脱胎于民歌小调,但经过与舞蹈、念白、戏剧表演的结合,进而转变为综合性较强的戏曲表演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黄梅戏中的舞蹈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程式化的发展过程。黄梅戏舞蹈虽然尚没有自成体系,但在黄梅戏中起着很重要的衬托作用,是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黄梅戏舞蹈语汇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可以为研究安徽省戏曲舞蹈提供参考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作者自身饰演黄梅戏大小角色的体悟出发,探讨了黄梅戏表演的质朴性、大众性,以及黄梅戏艺术语言在新时代如何拓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时白林是我国著名的黄梅戏作曲家,在黄梅戏音乐创作技法上进行了很多变革,尤其是对传统音调重新编排以及典型音调收拢性结束等方法的运用,增加了黄梅戏的韵味,创作出大批黄梅戏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正>鄂东即湖北省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黄冈市、黄石市及鄂州市。黄梅戏作为鄂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与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也丰富着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该地黄梅戏历史悠久,在来源、声腔、表演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其内容与鄂东地区的民俗联系密切。在《四川戏剧》期刊2022年第1期《戏曲评论》栏目下,有学者对鄂东地方戏声腔的差异展开探究,结合鄂东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分析黄梅戏的调式、音阶与旋律特点。参考上述文章的观点,本文结合鄂东地区黄梅戏的具体剧目,就鄂东地区黄梅戏的文化特点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作为地方大戏,其传承与改良的形态样式主要包括:扎根传统,推陈出新;嫁接借鉴,与时俱进;改良求变,个性缺失;关注现实,去粗取精.黄梅戏的发展,应时刻警惕娱乐时代对其形态样式的冲击与侵害,在剧目创作、表演样式和音乐风格上应把握好"度",应在高度保持其音乐特质与表演样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研究文献的产出波动性较大,但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所属期刊变动性较大且尚未形成核心区期刊群;在研究方向上,黄梅戏音乐与表演、剧目、文化发展与传承、产业化发展等研究是黄梅戏研究当前的主要研究主题。同时,黄梅戏研究与发展还需要在人才培养、传播方式和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改革性举措以适应并促进未来黄梅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舞台美术是黄梅戏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部门,其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当代黄梅戏舞台美术的舞台理念已经不是传统的画画布景、摆些道具、打打灯光的简单艺术形式,而是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不断寻求黄梅戏艺术整体的完整性,舞台美术的程式样式与现代审美价值、审美精神相融合,与当代舞台科技相融合,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意识形态、艺术观念相融合。但是,当代黄梅舞台美术的发展有很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如黄梅戏艺术市场的不景气、传统黄梅戏对舞台美术的忽视、黄梅戏舞台美术研究与设计人员的缺乏、黄梅戏舞台美术人才培养的后继无人,等等。  相似文献   

12.
黄梅戏博物馆APP以用户的情感和交互体验为根基,将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和再芬黄梅戏剧院结合起来,用户通过APP感受和回味黄梅戏的韵味以及其中积淀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实现博物馆与用户的交流,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认知度,提升大众对黄梅戏的欣赏水平,为互联网时代下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可以对博物馆形象宣传推广、展览方式和信息传播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3.
将情感创造元素引入到中国黄梅戏艺术舞台表演艺术实践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黄梅戏艺术的深化发展。本文通过首先分析黄梅戏艺术表演中的主要特色,并具体论述黄梅戏表演的情感创造途径,旨在帮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黄梅戏表演的情感艺术。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的舞台美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了先后出现的四种表现形式:一桌两椅加守旧的摆放搭配形式,象征写意表现形式,直接写实表现形式,场景实体化表现形式。在不同主题思想与艺术风格的黄梅戏表演中,其舞台美术设计的表现形式是多样融合的。  相似文献   

15.
黄梅戏的语言改革与坚守是其存续路径选择中的核心问题,它需要动态发展观及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思考。动态发展观表明:黄梅戏既产生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又需要存续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黄梅戏存续路径选择上坚守与创新的两手也因此都不宜松弛。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审思则表明:黄梅戏社群可以视为地方戏言语社区,在存续路径选择问题上既不能一味坚持方言表演而失去社区内外人口,也不能一味追求改革而失去社区的内部一致性和黄梅戏自身的个性。改革创新和坚守黄梅戏特色两者兼顾才是黄梅戏存续的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16.
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梅戏专业剧团作为划分黄梅戏文化区的依据,分析了1952年、1984年和2005年三个时点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情况:黄梅戏文化区核心区恒定不变,边缘区先“扩展”后“萎缩”。其原因与文化根植、空间因素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19,(3):57-60
黄梅戏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有很多元素可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素材。以黄梅戏的文化元素作为创意之源,通过元素提取、形态的抽象概括、文化寓意的赋予等方式对其进行设计、研究,继而开发黄梅戏戏曲文创产品,对于传播黄梅戏戏曲文化,大力推行黄梅戏戏曲文创产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亦对黄梅戏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作为我国戏苑中的一支,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通过回顾黄梅戏艺术的发履历程,对黄梅戏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两个主要美学特征作初步的探索:其一是融有地方特色的唱、念、做、舞为一体;其二是表演有程式而非程式化,人物分行当而又超越行当。黄梅戏独特的美学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期望黄梅戏能够在戏曲家族中繁荣发展并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与动画的结合,一方面拓展了动画应用的新方向,另一方面,不仅丰富了黄梅戏文化的表演和传播形式,而且也推动了黄梅戏动漫文化产业的向前发展。本文以《李时珍》为例,从黄梅戏文化的演员角色、服饰、妆容、舞台色彩等具有动画设计特征的元素入手,探索其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和结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梅戏艺术两次由地方走向全国的历史进程是依托现代传媒完成的。现有四十余部黄梅戏电视剧作品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诗意化的审美特征。然而,戏曲表演作为剧场艺术具有的互动性以及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是电视这样的平面媒体永远不能给予的,黄梅戏电视剧作品也不例外,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