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晶 《中国职工教育》2014,(20):122-123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分析总结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校适应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学校适应的概念界定以及学校适应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民族生学校适应能力提高的教育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文化适应问题是当前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和社会文化适应问题,及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障碍因素,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心理适应对策、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对策以及学校的教育对策,对于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具有多元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院校进行跨文化学习和生活,文化适应能力成为其信息素养构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借助文化适应理论,依据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和个体深度访谈的数据分析结果,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构建中的态度倾向、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建构与其文化适应意识、能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前的信息素养文化资本较弱,入学后普遍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呈现积极态度;民族院校开设的信息技术等公共必修基础课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提供了重要帮助,校园网络、在线网络课程、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和信息素养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民族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亟待完善。最后,本研究基于文化适应的学习环境,提出提升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路径:(1)在意识观念上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教育;(2)在技术知识上不断完善民族院校的信息素养教学改革;(3)在组织管理上加强民族院校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大学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阶段。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脱离了自己的母体文化环境并与主流文化群体交往频繁,经常面临着因文化差异而带来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困难和考验,同时也对建设和谐校园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与校园满意度的调查分析,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以及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脱离自己的母体文化群体进入大学校园后,必然要面临着来自与原来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有较大差异的主流文化的考验和民族认同的困境.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调查分析,提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加强民族认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大学就业与培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困境,亦是当前研究的焦点与难点。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构建了一个以差异和谐为行为目标,以开放性(包容性、信心、心态)与积极性(责任心、身心健康)为前件因素,包括关系构建、融入、调适、处理、发展、差异和谐的六个阶段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学习发展模型。同时,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文化适应能力的相关性分析,阐释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的因素,以上研究结论将为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身心适应、学习环境适应五个维度,对S校14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女生的环境适应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东乡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环境适应能力最差;大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最高,大三、大一、大二次之;农学、理工类少数民族学生身心适应最差,历史学、文学类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身心适应最好;学习适应性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因素有专业课难度、汉语水平、班级关系、老师授课方式和父母支持等。最后,本研究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学校及家庭三方面对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蒙古族大学生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现状以及突出特点,丰富教育人类学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不足,以及自然环境及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其民族认同逐渐强化,相对削弱了国家认同。为了更好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深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人"、"中国梦"和"中国路"的认同;创新利用互联网,推行"互联网+国家认同教育";丰富社会实践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切身感受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适应能力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帆 《江苏高教》2012,(4):132-134
多元文化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必然会经历冲击和影响,因此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不仅关乎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关乎国家文化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营造宽和的氛围,还需要高等院校强化文化育人的作用,更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付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促进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发展的核心。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决定了文化适应在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已有很多研究。诸多研究都聚焦在对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从文化适应的视角进行探讨的研究很少。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必须置于大的社会文化场景中。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新疆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探索。发现新疆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文化适应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文化适应的视角进行分析发现,应该将文化适应纳入到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中;在教师的培训中,应加强对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培育,加大社区和学校对少数民族教师文化适应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2.
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768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分析了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特点,以自尊和幸福感为心理健康的两个指标,探讨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民族认同以自尊为中介变量,对抑郁幸福感产生影响。(2)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呈正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对主流群体态度呈负相关;(4)民族认同具有情景性,随着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民族认同逐渐减弱;(5)民族认同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社会中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采取不同文化适应策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尊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透过“他者”视角China’s National Minority Education—Culture,Schooling,and Development一书,记录和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眼中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社会文化图景,聚焦了教育人类学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族群、文化和教育,其中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少数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等问题的探讨,在时下仍有其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本书凝聚了一批研究中国民族教育的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包括本书的引介者、译者在内,这一代教育人类学人对中国民族教育相关政策、成功案例、研究成果起到了推介、传播等积极作用,并在20世纪90年代,推动了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和民族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青海民族大学藏族、蒙古族和回族共120名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对他们在以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的文化适应能力状况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发现:在以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文化适应能力较弱,但渴望实现文化适应的热情极高;藏族学生适应能力明显优于蒙古族和回族学生;将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的年龄差异对其文化适应能力的影响非常明显;汉语使用率高于本民族语言使用率的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优于本民族语言使用率高的学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回族女学生的文化心理适应水平较低,家庭背景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霜 《教育文化论坛》2011,3(3):101-108
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是个偏僻、边远的苗族小山村,由于基督教的传入,百年间石门坎苗族教育经历了从无学校、无识字人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贵州乃至世界闻名的"苗族教育圣地",培养了近百名大学生、博士等苗族人才,再到如今成为全县教育最落后地区。本文通过对基督教与本地苗族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影响的调查与分析,探讨在社会变迁中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和社区的文化适应状况及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为教育之“土壤”,教育亦具有文化传承与拓展之功能和使命。在科技、经济等要素现代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从而引发许多新的教育命题。本文基于人类学视野,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侗、瑶民族聚居地区进行田野考察,描述了民族传统文化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提出学校教育适应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民族成员精神需求的诉求,探讨了教育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滕星撰写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对凉山彝族社区学校的彝汉双语教育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撰写,并从教育人类学的立场对彝族社区文化变迁和双语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本书从认识论上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重性特征的启发和思考:(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标是传承民族文化与融入主流社会的统一;(2)少数民族群体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存在工具性和情感性两大视角;(3)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中既要重视群体的文化传承,也要关注个人的发展需求。"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体利益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重要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云南高校(含高职高专院校)1,064名少数民族一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从“文化中断”视角探讨傣族大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傣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主要出于个体对社会适应的需求;从就读学校类型来看,一半以上的傣族学生选择高职高专院校就读;从性别上,傣族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远远高于男性;学校教育的“一元化教育模式”造成傣族学生在学校教育前后出现了两次的“文化中断”。  相似文献   

19.
该文运用调查法检视云南边境H县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化"现象背后的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民族认同危机,初步分析表明,家庭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淡化和学校教育的倾"汉化"是造成少数民族小学生本民族认同危机的主要原因。为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管理者应统兼顾现代化与民族化,构建具有多元文化的地方课程体系;教师应丰富多样民族知识体系,促进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建设;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增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承德市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在这一地区,民族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仍不能适应这一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必须树立民族教育促进当地文化、经济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加大少数民族教育投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校的管理,提高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水平。积极鼓励民族学校开设民族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中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