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兼语式”语法特点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兼语式”语法特点的再认识宋卫华‘兼语式”的问题由来已久.这种句式古亦有之,在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已大量存在.如“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秦伯使公子素如晋师”(《左传·信公二十四年》),“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偿者悉来合...  相似文献   

2.
王艺娜 《现代语文》2006,(10):57-57
兼语句这一名称是由丁声树等人合著的《现代汉语法讲话》首次提出来的。在这之前也有许多语法著作论及这一语言现象,只是名称有所不同。王力称“递系式”(《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纲要》),吕叔湘称“递谓式”(《语法学习》),吕冀平称“复杂谓语”(《汉语语法基础》),史存直称“连环句”(《论递系式和兼语式》),邢欣称“综合式句型”(《论兼语式的深层结构》)。对兼语句比较公认的定义为: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语句。所谓兼语短语是指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部分重合在一起,其中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这样一种短语。如:“请他来”,“他”是请的“宾语”,又是“来”的主语,叫做兼语。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大都含有使令、促成的意义。例句如下:  相似文献   

3.
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的句型归属和命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却很少受到关注的一种句式。有人把它叫“兼语句”,认为句中的两个宾语有一个是兼语;有人把它叫“双兼语句”,认为句中的两个宾语都是兼语。我们认为这种句式在句型分类上应该属于兼语句,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兼语句,因此命名为“双宾兼语句”更合适。双宾兼语句只有一个兼语成分,这个兼语有时是直接宾语,有时是间接宾语,但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不能同时作兼语。因此把这种旬式笼统地叫做“兼语句”不能反映它与一般兼语句的区别,把它认定为“双兼语句”,又混淆了句法结构中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的界限,二者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4.
汉语语法史研究表明,先秦时代汉语使动用法、使令兼语式已处在共用时期,它们常常可以表示某一相同的语法意义。如: 若二子怒楚,楚人乘伐,丧师无日矣。(左传·宣公十二年)“怒”使动用法。而使夫人怒也。(《国语·鲁语》)“使……怒”使令兼语式。汉代以后使动用法逐渐变化,变化的趋势主要有两方面:(1)有不少能作使动用的动  相似文献   

5.
一、古代汉语中存在着一种特殊兼语——隐型兼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在某些场合会发生语法变化,出现分化现象。 (1)惠子相“梁”。(《庄子·秋水》) 例(1)的“相”,分化为动词“做”和名词“相”,兼谓、宾两种句子成分。笔者认为名词分化后兼做两种句子成分的现象,是一种演化现象,其演化体,应视作兼语。这种兼语,结构上较“宾语兼主语”式复杂,外形上也不易被人们看出,笔者暂把它称作“隐型兼语”。隐型兼语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相似文献   

6.
句型划分补正:混合性谓语句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语法学界及教学语法系统中,将主谓句划分为四大句型.但是,四分法无法概括语言实际中的所有主谓句,存在分类不足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并论证了第五大句型--混合性谓语句,分析了它所包括的"动/形"武、"形/动"式、"动/主谓"式、"兼语"式(动·兼语·形、动·兼语·名、动·兼语·主谓)几种句式的特点,对句型划分作了新的补正.  相似文献   

7.
兼语式是现代汉语的常见句式之一,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界最具争议的焦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作为一种特殊句式加以研究,认为此种结构句式不同于印欧语言的基本句式,有兼语成分的存在,而V1和V2充当句子的谓语。如果有兼语的存在,此种句式是否违背了普遍语法中的论旨关系准则。本文将用Young-Sun Kim(2003)控制的合并理论对兼语式结构作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简论“兼语式”的范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兼语式”问题,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二十年代,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一书里边,就比较详细地论及了这一语言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法学界对其范围的认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到目前为止,分析的着眼点逐渐归结到三个方面上来:一是整个句型的形式分类。已提出“动·名·动”、“动·名·形”、“动·名·名”、“动·名·主谓”、“动·名·数量结构”、“动·名·名·动”、“动··得·名·动”等。二是典型句例的分类。张静先生在《连动式、兼语式应该取消》一文中,一气列举出十七个有代表性的句子,集中反映了该种分类的最大限度。三是按照第一个动词概括意义所进行的分类。这种方法可以从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十讲》有关内容的具体阐述中看得明白。我们这篇文章想就第三种分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看法,并就教于专家和同仁。  相似文献   

9.
所谓“兼语式”,就是由兼语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所谓兼语词组是由“宾语兼主语”这种成份构成的一种词组。(黄伯荣《现代汉语》)如“请他来”,“他”是兼语,是“请”的宾语,兼作“来”的主语。从整个句子角度来看,兼语句有两个谓词,后一个谓词可以同前一个谓词的宾语发生主谓关系。下面的句子,是现代语法学界公认的兼语式: (1)你叫他马上来。 (2)大家选他当代表。 (3)他有个妹妹在大学念书。 (4)我请你写一篇文章。 (5)这件事使我非常着急。 (6)班长命令我们开炮射击。这种句式是古亦有之的。在我国先秦时期的  相似文献   

10.
“我喜欢他老实” 这类句子,目前在现代汉语里的句式归类仍然存在种种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一般认为是兼语式,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有的认为是双宾句,如宋玉柱著《现代汉语语法十讲》(一九八六年版)“准双宾语句的类型”一文所谈,史有为先生《现代汉语语法教程》(一九七九年版)也有此说,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这一类型句子的结构分析,是现代汉语语法中颇为复杂的问题之一。由于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据笔者所见)有以下八种:(一)连动式(或连谓式);(二)兼语式(或递系式、连环句);(三)连动式和兼语式均套用(或混合);(四)连动式和兼语式构成的粘合句(或融合式);(五)复杂谓语;(六)补足语;(七)偏正词组作谓语;(八)兼语紧缩句。此外,还有一些语法书在这类句式的分析上,自相矛盾,难成一说。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单就以上所列八种方法来看,也都并未能彻底地、或令人较为满意地解决问题。或是只重视了第一个名词或代词(M_1)和两个动词(D_1和D_2)之间的主谓关系,而忽视了第二个名词或代词(M_2)与第  相似文献   

12.
双宾兼语句是指双宾语句中带兼语的句子,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式。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对双宾兼语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更全面了解这种句式的特点,从而加深对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语法结构,它既具有连动句式的特点(谓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连接而成),又具有兼语句式的特点(其谓语部分由一个动宾短语套接一个主谓短语而成).这种句式实际上是连动句和兼语句的合用,笔者姑且把它称为“连动兼语句”.例如:  相似文献   

14.
兼语式是现代汉语中独有的一种特殊句式。对兼语式现有研究展开回顾,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分析兼语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征,认为兼语在句法、语义、语用上具有双重身份。兼语式由N1、V1、N2、V2四个句法成分构成,通过分析语料可发现,兼语构式的四个成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压制共存。  相似文献   

15.
一般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课本和参考书,差不多都谈到了连谓式和兼语式。但这两种句式,是否应分析为“连谓”和“兼语”,很值得商榷。这个问题有的地方还牵涉到语法体系和术语问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汉语兼语句与英语SVOC句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留生 《天中学刊》2007,22(3):89-91,140
汉语兼语句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特点的句式,英语的SVOC句式是英语中的一种基本句型。从语法构块的视角考察两者在构形和意义方面的异同,结果发现:在结构上,两种构块都可以归结为“S V O 后续成分”这一统一的形式。在语义上,汉语兼语式是同形异义构块,而英语的SVOC是多义构块。二者的原型都是含有使令动词的构块式,它们现在的语义特征是原型构块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发展方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以……为……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以”和“为”的词性、词义不同,它们表示的语法关系也就不同。第一,“以”和“为”都是动词。“以”表示“让”、“任用”、“拥戴”等意义,“为”表示“当”、“做”、“担任”等意义。例如:以其弟子兰为令(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史记·屈原列传》)白公欲以子闾为王(白公想拥戴子闾当楚王)。《左传·哀公十六年》)  相似文献   

18.
汉语兼语式与英语复合宾语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兼语式与英语复合宾语句进行了比较:两种句式中的动词;汉语兼语式中的兼语与英语复合宾语句中的宾语;汉语中兼语的谓语与英语中宾语的补语。  相似文献   

19.
比较王力的"递系式"和黄伯荣、廖序东的"兼语句" 的不同,归纳出兼语句的范围和分类,将其与易混句式相比较.  相似文献   

20.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