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教育是无“根据”的教育。教育研究有本质说而无本体论。本体论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方式。教育哲学必须究问本体论,也就是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人以领悟存在的方式来成就其存在,这种存在方式称为生存。因此教育哲学也就是究问生存论的生存论教育哲学教育。生存论以人存在的时间场域为起点,追问人存在的时间性、意义性和体验性。教育的意义在于完成人的美好生存,为此何谓生存、何以生存、以何生存相应地构成生存论教育哲学的主要题域。回归本体的教育即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现行教育理论中教育者优越论的实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等级性地位观,是一种不平等的教育观,其失误在于以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三个方面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与作用过程中的无限定、无边界的泛化式思维,因此,对现行教育者优越性的改造就要走出其理解方式,而把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与作用的考察转换到对具体的教育事实的关注上来,只有在转换后的新视野中,才能真正构建出反映当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新理论,即以平等为基础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生存论哲学指导下的"人之生存"要求教育必须摆脱工具性、功利性的异化现象,摆脱社会、政治、经济的奴役,注重人的人性化、个性化以及生成性,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与生命个体的融合,使教育真正由人之生存中的"谋生"手段变为引导人"乐生"的一种方式。"人之生存"语境下的教育目标是受教育者,即教育的发生与作用都应从促进作为生存个体的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出发,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发展或者其他附加功能的实现。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回归其应然状态,并且不论在何种社会中都能发挥其作用———即促使个体由自然走向自觉自由,成为创造性的存在,成为健全而富有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4.
将教育爱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无条件的爱,似乎否定了教育爱之于教育的必要性,因为在经验的意义上“无条件”是不可能的。然而教育爱作为一种价值事务,本就不能通过经验论证来证明其可能性和规范性意涵,而需诉诸于先验论证。先验论证表明,自由体间的关系是使无条件的教育爱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其规范性的意涵是教育者对作为自由体的受教育者的绝对尊重和维护,它要求作为爱者的教育者在意识之中隐去受教育者的一切功能性角色并承认受教育者作为自由意志存在的无限性和不可被理解。这一无条件的教育爱对于教育具有构成性的意义:因为正是在无条件的教育爱中,受教育者才能生成位格,进而使其自身所承载的理念性价值得以浮现,并由此学会“自爱”。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是从属于唯意志论的一种哲学观,他的生存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是唯意志论学说的两块基石.唯意志论宣称意志是万物生存的最高原则,否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意志的力量”,并断言,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是不以周围现实为转移的,根本否认了科学认识现实的可能性.因而,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随着我国各方面体制改革的开展与深化,西方的一些哲学观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中国来,在广大青年人中产生了重大影响.青年人血气方刚,正是试图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时代,所以唯意志论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文章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讨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问题及其教育。文章阐释了人作为人而存在的“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与“独特性” ,分析了由此产生的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基本问题———“死亡”、“奴役”、“有限”、“孤独”、“自我认同” ,并将其区分于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问题。文章最后区分了“存在教育”与“生存教育”两个概念 ,就如何在学校情景中进行存在教育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结合“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有关观点分析认为,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应由四个要素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同时,重新思考与阐释教育的定义,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者的“教”与受教育者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普通教育学的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构建。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依托于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经历了由意志主义到生命哲学,再到存在主义的演变过程;其意蕴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论、教学方法论、师生关系论、知识与课程论、道德教育论这五个方面。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新时代我国教育的启示,即教育者要珍视个体的存在性与自由性,要充分重视个体的独特性,要注重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的引领性作用,以便更好地培养新时代所需的特色人才。  相似文献   

9.
"对话式教育"何以可能?--关于对话式教育理论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式教育”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对话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预示着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主体性哲学的转向、化适应模式的变迁以及课程观的变革是对话式教育诞生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对教育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杰 《教育探索》2002,(1):34-36
一、教育价值观研究的现状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评价等的总称。它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的属性,而是教育这个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以它因人的总体需要不同而不同。由此引起的关于教育价值观的种种争论,总起来说有“工具论”与“本体论”、“均衡论”与“统一论”等观点之争。1.“工具论”与“本体论”“本体论”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由此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因而促进受教育者在个性、理智、身体各方面自在、完善、和谐地发展是教…  相似文献   

11.
体验:教育哲学新的生长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体验”是最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以存在论的视野,从体验的存在论特征、体验的存在论价值和当下的精神状况三个方面论述体验的存在论意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强调指出教育在理念和实践层面都放逐和遗忘了个体体验,而使受教育者受制于机械论和目的论。体验在当下的时代精神状况下的教育学价值正在于它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厚重的历史感觉。教育必须回归到人的体验上来。体验论是教育哲学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从本质上来说,个性化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受教育者笼统的、抽象的个性,而是要塑造受教育者的优良品格,在实际中处理好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教育投入,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兼顾自考、民办教育等多种教育体系、教育市场。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成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针对成人教育学习主体的特征,阐述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教学对成人教育学习主体在学习空间与时间、学习深度与广度以及学习的灵活性与自主性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母体,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也深受时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哲学是一种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哲学,也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化的结果.传统哲学型塑了传统 "科学范式"的教育研究.随着生存论哲学的转向,教育研究范式也开始从"科学范式"向"人文范式"变革,开始关注教育中的"人"和"事件".  相似文献   

15.
感动教育就是指对受教育者情感的感受力进行培养以提高其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境界并升华其道德行为的过程。它在主客体张力关系中,寻求人本质的完善;它在事实和价值二个维度中,寻找人的价值的正当性;它在手段与目的二者关系中,探究生命的意义。感动教育的实施可以发展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促进个体本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满足受教育者利益需求的教育才能收到实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观照大学生的利益需求,分析他们在生活、学习、就业和发展等方面的利益需求状况,选择满足他们利益需求的教育路径,引导他们认识、认知、认同、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为了培养"自然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教育理念的思考过程中,中国当代教育走过的是一条曲折之路。关于教育的本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人、经济人或文化人,而作者则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自然人”。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教育使不同人的个性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8.
Perspectives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re is no well-established tradition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either as regards its methodology or as regards its subject-matter, as there is in other branches of philosophy. Some possible perspectives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re considered,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given to whether philosophy is an empirical or a non-empirical discipline, and how it is to be formally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forms of enquiry. Its subject-matter is also defined by reference to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the possible contestability of that concept. The conclusion is that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s a logical discipline which has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各种努力传递价值体系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内化并践行社会价值要求的过程,因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才能使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出发,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必要性,进而创造性地提出培养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话是教育与被教育相结合并达到完美结合的途径.教育对话的开展依赖于教育主体的对话品格,即爱、谦逊、信念、信任、希望、批判性思维等思想素质和心理条件,这要求加强培养教育主体的以上对话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