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洁作为新时期的女作家,对母女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行了新的书写.作品《无字》从几位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出发,描写了母女之间由于共同灾难而建立起来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不论是爱人、父亲、兄弟、朋友的母女共生固恋情怀.同时《无字》中的母女关系超越了狭窄的血缘至亲的限制,书写了同性之间的姐妹情谊.张洁对这种母女关系的书写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张洁基于个人人生经历,对经验世界的进一步的延伸和领悟,是个案的写作.张洁的《无字》闪耀着女性进步思想的光辉,是女性自我认识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洁创作《无字》因与个人经历过于紧密而招来非议,从创作视角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建构、作品主题的内蕴去分析童年缺失性经验对张洁创作《无字》的影响,可以从中揭开《无字》艺术创作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太深重的苦难恐怕难以表述,太饱满的感情恐怕无法言说,是曰《无字》。"为写《无字》,张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凝聚了莫大的心血,用了整  相似文献   

4.
女作家张洁的作品从早期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到21世纪的《无字》,从构建女性爱的理想观到抒写恨的新篇章,揭示了张洁在探索女性精神家园方面的新层面。  相似文献   

5.
张洁的《无字》再获茅盾文学奖,使这位优秀作家和她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再次显示了鲜明的时代气质和局限。《无字》中描绘的性别战争,寻求的女性自救之途,都颇有惨烈的意味。张洁是借助世纪末一场古典爱情的破灭,来表现她痛苦的理想主义的最后回响的。  相似文献   

6.
作 家 档 案 张洁,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自1978年在"伤痕文学"大潮中以一篇《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之后几十年间笔耕不辍.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无字》,小说、散文、随笔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相似文献   

7.
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张洁的婚爱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主义的画卷,这幅画卷主要包括对纯真爱情的执著追求、对世俗婚姻的解脱、对两性之爱的超脱和对爱情的解构等几个方面.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笔调揭示了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她们内心的创伤和痛苦,从而鲜明地传送了张洁婚爱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8.
看《收获》     
自20世纪70年代始,具有典型“张洁风格”的小说总是以逼人的“情”字见长。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等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中,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在不同语境下探索着爱情之于女性认识男性和自身的意义,其中那些虔诚而圣洁的向往与追求、深重而惨痛的幻灭与伤害,都曾是张洁作品提供给我们的独特味道。本期《收获》刊登的《知在》(长篇)显然接续了张洁小说的这种“传统”,但又分明试图为此“传统”添加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2005年张洁凭借小说《无字》再次荣获茅盾文学奖,这部深沉凝重的长篇小说是作者生命与心灵的书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文学史的研究视阈,解读《无字》的自我认同主题、母爱主题与人文关怀主题。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种种世事沧桑之后,张洁对于婚姻爱情的书写更加理性、平和,没有了以往的热情,也没有了一度的刻薄,她从对男性的幻想中挣脱出来,找回迷失的自我,不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男人身上,而是要自立自强,自己拯救自己。在作品《无字》中,张洁将曾经悉心构建的"爱"的理想世界进行了无望的颠覆,她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对爱情无比绝望的虚无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肖邦《觉醒》与张洁《爱 ,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和《方舟》3部中篇小说主要人物的分析和对比 ,探讨她们作品之间所涉及的女性自我意识这种共同话题 ,以及在共同主题、共同形象和可能的共同来源上的相似和形成这种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张洁前期小说的研究,分析张洁前期小说创作理想法则与生活法则的冲突现象;张洁小说创作重在找回失落精神道德世界,重在精神自由的审美追求。分析理想法则与生活法则的矛盾现象,小说本身艺术强化与弱化现象特点,探讨张洁前期小说创作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3.
《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成名佳作,作品以北美殖民时期新英格兰地区为背景,将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命运与不断变化意义的鲜红的“A”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凸显出女主人公自我救赎的善良本性,谴责了保守宗教势力的伪善与冷酷。  相似文献   

14.
蒋捷是宋朝末年一位多有创作的词人,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蒋捷的白话词数量较大,风格鲜明,独标一格,颇具独创性和艺术性。通过对蒋捷白话词的概要分析,体味其自然之趣,了解其独创性和艺术性,并结合南宋末期词的典雅化、贵族化状况,对蒋捷白话词给予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和“爱”的思考是张洁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主题。本文就《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张洁前期作品分析作者对“爱”的思考:从对两性之爱的精神构想到两性之爱失落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的爱,再到两性之爱、母爱的相继失落后的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张载的四句话:“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对其哲学中的相关概念“太虚”、“天”、“气”、“道”、“性”、“心”进行层级分析,进而来分析张载哲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严复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张伯苓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作为思想启蒙者,严复对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张伯苓的“教育救国”、“西学救国”、“实业救国”、“德育为本”及“女子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洁的女性观无疑是先进的,她特别强调女性的独立、自强。但在创作中仍表现出其不足,这典型地表现在一系列“男性化女人”的塑造上,其实这是在以牺牲女性价值向男性标准靠拢,是对女性本位的丢失和消解,是对女性解放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9.
蒋捷,宋末遗民词人,与张炎、周密、王沂孙有“宋末四大家”之称,其《竹山词》受到历代词坛的关注。元、明两代是蒋捷词传播接受的初始及成长期,词人或选家从词集流播、词作艺术、思想意蕴、词史地位等着眼,既有品评鉴赏,又有实践创变,显示出不同时代词学观念下的接受效果有显著区别,并为走向繁盛的清代竹山词学提供了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从本性的纯真情感、等待的执著情感、对爱的绝望情感到世俗的复杂情感,分析了张洁小说创作的心路情感历程。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到《他有什么病》,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张洁小说创作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