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唐元和时期,同时崛起而风格迥异的,主要有两大诗派:一是元(稹)白(居易)诗派,一是韩孟诗派。韩愈和孟郊是“韩孟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们在中唐诗坛上都是盛名卓著的诗人。唐人赵玲《因话录》卷三载:“韩文公与孟东野相友善。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两人诗风相近,工力相敌。他们高举“韩孟诗派”大旗。努力革新诗歌,以各自的创作成就,为扫荡颓弱的大历诗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奇怪的是,自唐以后,有人对韩诗却褒多  相似文献   

2.
论韩孟诗派创作特色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韩愈、孟郊、贾岛、李贺、卢仝等为代表的韩孟诗派是中唐诗坛上的一朵奇葩。他们以“不平则鸣”为创作思想 ,创作出一大批风格迥异的诗篇。之所以产生这种诗风是有着深刻的心理原因的。而中唐时期诗人创作心理转变 ,韩孟等人仕途的曲折经历及其童年成长的生活体验等方面 ,是韩孟诗派形成独特诗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令的诗文风格显著,思想奇崛。受北宋两位著名人物孙觉和王安石的影响,王令对韩孟诗派情有独衷,诗文带有中唐韩孟诗派的特征。他吸收韩愈的思想并加以改造,提出了“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在语言风格上,王令借鉴了韩孟诗派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追求古拙拗涩、奇崛峭拔。其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议论情感化,以议论为诗,然而诗中奇崛的想像又使诗歌有了一种浪漫色彩,从而冲淡了议论的理论性。  相似文献   

4.
<正> 创造社诗人所形成的“创造诗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中,是十分活跃的。郭沫若、成仿吾、郑伯奇、邓均吾、黄药眠,楼建南……乃至创造社后期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都创作了不少颇有影响的诗歌。与初期白话诗派、初期写实主义诗派、“小诗”派、湖畔诗派、象征诗派、新月诗派等各种不同的诗歌派别相比较,“创造诗派”的诗歌,呈现出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貌,是任何诗派不能代替  相似文献   

5.
论贾岛、姚合诗歌的心理文化内涵及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韩孟诗派中,贾岛、姚合诗歌创作的个性尤为鲜明,以仄僻寒狭的趣尚与风貌表现出对韩孟派一定程度的超脱,显示出独立一体的特点。贾、姚以诗为生命的存在方式,造成极端“苦吟”的创作态度,寒苦委顿的人生与逃避现实的心态,又使其创作局限于极为狭小的视界,表现于诗歌艺术之中,则是寒狭精密的意象构织。这是一种衰世文人命运与心态的典型标志,因而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唐末以后的末世文人无不借助贾、姚诗歌范式而得到心灵的调适与休憩  相似文献   

6.
论韩孟诗派的产生及其诗歌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孟诗派是中唐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大约四、五十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人物是韩愈和孟郊,重要人物有卢仝、李贺、贾岛,此外还有刘言史、张碧、刘叉、马异、欧阳詹、皇甫湜等人.他们思想相近,艺术趣味相投,在各自的诗歌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了共同的风格特色,成为当时及对后代都有重要影响的诗歌流派.上述诸人的生平事迹,古籍记载较详的只有韩愈和孟郊.据现有的诗文、资料考证,大体可以知道,他们之中,刘言史、孟郊、张碧三人年纪较大,李贺、贾岛年纪较小,而韩愈等人则介乎中间.他们之间,多为诗友,有的是师生,也有的并未有直接的交往,但彼此文心相照,互有称许.从诗歌作品的基本风格看,他们的同时代追随者至少还有李正封、轩辕弥明、刘师服、侯喜、张彻、李翱等.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文学流派的产生,总是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的.从客观方面说,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文学自身的重要因素相关.从主观方面说,则与流派中的重要人物的思想、气质、经历、艺术修养等有联系.韩孟诗派的产生也不例外.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走向衰落.在平定“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有增无减.人们对王朝的向心力已经大大减弱.从初盛唐以来思想上的儒、道、释三家并行的局面到了此时更显得自由活跃.  相似文献   

7.
元和时期,是唐诗发展的“中兴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形成了颇具时代风貌的“元和诗风”。进士行卷对“元和诗风”的形成发展产生两大作用和影响:一是进士行卷有助于韩孟、元白两大诗派的形成和诗歌风格的确立;二是有利于元和时期现实主义诗歌思潮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韩孟诗派之奇崛生新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孟诗派在创作中都各自追求一种怪奇的美学风格。韩愈追求新奇生硬之美 ,贾岛以清苦奇僻为美 ,孟郊很喜欢萧索清峭之美 ,李贺追求清幽凄艳之美 ,卢仝以朴拙雄浑为美 ,刘叉则以狂劲直为美。韩孟诸人打破了古典抒情诗的和谐优美和种种程式 ,开拓创新 ,并各自成家 ,大大地拓宽了中国文学的审美视野 ,成为中国诗史上一个奇特而罕见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9.
韩盂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李贺等人。在中唐后期的咏物诗创作中,韩孟诗派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他们的咏物诗寄托深邃、内涵丰富,在对外物的吟咏中,寄托了诗人对社会和世态的批判。另外,他们还在创作中刻意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和新奇反常的立意,追求一种生新、奇峭、怪异的风格,达到以丑为美的审美效果,给咏物诗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自晚唐北宋起,人们对韩孟诗派的艺术成就一直存在争议,进入20世纪以后,或肯定,或否定,看法仍不一致。经过论争,从80年代起,已少见全面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意见,大多既肯定他们诗歌新变的功绩,也指出他们矫枉过正的弊端,持论多为公允,这就是20世纪韩孟诗派艺术成就论辩的最大收获。  相似文献   

11.
中国19世纪和20世纪中叶接受了象征主义,产生了象征主义诗派;象征诗派产生也有它自己的土壤与环境,它不是逆时代而动,而是“五四”时期的产儿。“五四”初期,在中国诗坛上出现了象征主义新诗的萌芽;“五四”低潮时,象征诗派兴起,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共同苦闷与怅惆的情绪。到了二十世纪中期,象征诗派成为“异军突起”的一支劲旅,那是新诗发展的必然。特别他们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合乎诗歌的艺术规律。自然有些诗过于晦涩难解,荒诞怪异,防碍了它的发展。到了三十年代,象征诗派被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所代替,也是新诗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诗派”同“非非主义诗派”、“星期五诗派”等一样,都是继“朦胧诗”之后出现在中国诗坛上的诗歌流派。曾有人用“后朦胧诗”概括他们,可又不得不取消这个名称,因为它是以反“朦胧诗”为目的而涌现出来的,它也不具备朦胧诗的任何特点。“大学生诗派”于1985年成立于成都,主要成员大都来自正在高校念书的莘莘学子。其中代表人物有尚仲敏、燕晓冬等。他们创办了《大学生诗报》,发表他们的诗作和理论。作为一个探索中的青年诗人群  相似文献   

13.
刘叉是韩孟诗派中一名重要的诗人。相对于韩孟诗派的领军人物韩愈、孟郊的诗歌研究来说,对刘叉的诗歌特色研究就薄弱的多。这不仅是因为他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27首,更因为刘叉自云"生涩有百篇",他的诗歌以追求险怪为主,有时候甚至刻意去追求这种特点,导致其诗歌晦涩难懂。尽管流传下来的诗歌的数量少而且晦涩难懂,但是他的诗歌依然在中唐诗坛焕发光彩。  相似文献   

14.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通过将贾岛与姚合、许浑诗歌的比较,评论贾岛诗歌具有"格高"、"瘦硬枯劲"的特点,并追溯了贾岛诗歌的创作渊源及其影响,认为贾岛诗宗杜甫,对江西诗派的主要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方回对贾岛诗歌持论甚高。  相似文献   

15.
张志先 《新读写》2009,(3):48-48
1 以字得名 古人到了成年才取字,如王勃,字子安。少有才名,被举为神童,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有《王子安集》。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一些诗歌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孟郊,字东野,与韩愈交谊颇深,共同组成“韩孟诗派”。孟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相似文献   

16.
“七月”诗派是当时社会大变动和社会大灾难的结果,他们的创作直接记录着当年社会的变动和灾难;“七月”诗歌中的苦难意象反映了不同境域中诗人们的真实形象及情感,着重分析了“七月”诗派中主要诗人的苦难意象。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中国新诗派”认识及命名的混乱要求我们对它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对40年代未两个诗歌刊物《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分析与研究,从源头上认识“中国新诗派”的发轫与形成。“中国新诗派”不同于其他流派,它是因诗歌艺术客观上的趋同而被后人追认的文学流派,是“自觉”的现代主义促成了“不自觉”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18.
“同光体”在诗歌艺术风格上与贾岛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在创造诗歌的意境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这与他们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贾岛不同于韩孟,他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生活的遭遇及其心理感受的浓缩。他善于捕捉佛禅体验中的“废馆”、“孤灯”、“寒蝉”、“秋萤”等意象,留意的不是绿茵而是枯草,不是郁郁新枝而是寒木,通过“苦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取向和创作特色。对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生活于南宋中期的永嘉四灵,有鉴于江西诗派之流弊,转而学晚唐体,宗姚合、贾岛,专攻五律,凭着一股苦吟的精神,他们的诗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时人的推崇,在当时出现了众多的追随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后人对他们的诗歌却往往贬褒不一,当代学者更是贬多于褒,对四灵诗基本主持否定态度。而诸家的指责又首先集中于“四灵”诗“取径太狭”的问题上,鉴于此,本文拟对“四灵”诗的艺术渊源作重新探讨,以求教于学者方家。前人批评“四灵”诗,多指责其“取径太狭”,如:永嘉四灵学晚唐,宗贾岛、姚合,凡岛、合同时渐染者,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