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伦理研究》不仅为阐释古典小说探寻了一条新路,还在于通过古典小说的研究分析,表达了面对小说叙事伦理所应采取的态度.该书将叙事伦理研究与古代小说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古代小说叙事中的伦理内涵及伦理表现清晰化,虽或有商榷之处,但无法忽视其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典小说中转述语的差异,可以反映出叙述者立场的差异.就叙事伦理而言,四种转述语都可以从伦理陈述的角度加以理解:直接引语直接显示了叙述者对人物的伦理引用,自由直接引语使人物伦理和叙述者伦理混合在一起,间接引语体现出叙述者伦理控制人物伦理,自由间接引语则意味着叙述者伦理淹没人物伦理.四种转述语在古典小说中有不同形式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中国武侠电影的侠义伦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中国武侠电影形成一种特异的"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两个"叙事母题"是一种互为映衬、同时彰显的关系;"家族为本"的伦理思想在武侠中普遍存在;引领武侠电影走向不朽、并不断创造银幕传奇的灵魂是义、是情;对信义的追求是武侠电影矢志不渝的叙事格调。研究对于深刻认识潜藏于中国武侠电影当中的伦理意识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念,书写了叛离传统的父子伦理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消解到构建的父亲形象塑写.  相似文献   

5.
人类生活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一种人心秩序的建构过程,寻求一个时代文化与伦理的一个完美结合点。古典叙事中孔子的"大同思想"、老子的"小国寡民"是一种德化伦理的奉行,是一种集体的人民大叙事;以《铸剑》为例的现代叙事,强调个体的自由伦理。但现代叙事在凸显个体性的同时,仍撇不掉古典叙事的集体属性。因此,现代性叙事是多样的,它追求个体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取缔集体意识。它追求的是一种被遮蔽的集体性即一种生命个体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个性伦理是商界小说中所蕴含的一种主要伦理价值取向。世纪之交中国长篇商界小说一方面在经济叙事、婚恋叙事等叙事景观中表现出伦理主体个性张扬、激情放纵的两种个性伦理价值观,另一方面又通过伦理主体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寻找到了自救方式。  相似文献   

7.
"家-国一体化"叙事是中国影视艺术的重要叙事特点,具体表现在:1."伦理泛情化"的叙事策略;2.着重于"家庭"、"社会"、"政治"的三种叙事结构;3."交融性"和"交叉性"的二种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8.
朱迪光先生的《信仰·母题·叙事--中国古典小说的新探索》一书以民间信仰为切入点,以叙述母题为中介,为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是古典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探索,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特点和成就.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入世"问题的论证,仅从经济意义上比较其利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伦理、法律等意义上进行权衡.从伦理的视角审视,"入世"对中国来说也是利大于弊,这为中国"入世"提供了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明代的五伦关系中,正在逐渐演变为以夫妻一伦为重;而在夫妻一伦中,夫妻关系正在被夫妾关系所取代.这是一种新型的夫妻情感伦理关系,是儒家伦理文化氛围中的明清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文章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义夫"进行适当的辨析以及对明代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男女哀情故事的举例,借此说明在传统的礼制下,夫妻之间是一种"终身相倚"的关系.这种终身相倚,仅仅是妻子对丈夫的依赖,并非丈夫对妻子必须忠诚.明代大量出现的义夫以及传统士人对义夫现象的宣扬与鼓吹,不仅仅是对原始儒家伦理观念的一种复兴,而且是情感逐渐取代伦理的新反映,是基于新的社会土壤之上伦理关系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
教育研究的叙事伦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以叙述教育事件的方式实现对叙事者自我精神生命重建的过程,是构建新的教育生活方式的过程。只有承担了伦理使命的教育叙事才是有深度的、好的教育叙事。这样的教育叙事超越了经验性、技术性的层面,成为一种具有伦理关怀和本体意味的生命实践的叙事。它需要承担存在之重、伦理之重,需要经历从无叙事伦理到有叙事伦理,进而又从叙事伦理到生存伦理的转变。好的教育叙事者需要具备宽广的精神维度,具备生命的广度和灵魂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制度伦理"与市场法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法治不是天然有效的,它需要相应"制度伦理"的支持和引导;制度伦理有规约政府成员、经济人、平民三层次法治和经济含义;制度伦理的生成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乃至市场法治"内生"的结果,应是世界市场法治伦理精神与中国传统法治道德文明的结合,是道德功效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是制度伦理文本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交融.  相似文献   

13.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迄今最成熟的作品,素有中国版《百年孤独》之称。《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别具特色,从说话体语言到"缀段性"结构,从"说书"叙事风格到平衡式的叙事模式,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美学有很大关联,本文从该小说文本出发,探讨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以一种平实的、朴素的叙述语调讲述女人个体存在的内在事件、生活的琐屑之事,形成关于女人叙事的伦理基础;其叙事伦理主要包涵三方面的内容:呵护现代生活秩序中脆弱的个体的身体感觉、肯定女人对幸福、快乐的现实追求以及建立一种小说叙事的模糊性伦理观。因而"她"的时间和空间能够拒绝流行的概念的夹带,整饬属己的生存经纬,作为生命实体的女人得到了某种更接近原貌的书写。  相似文献   

15.
巴金立足于启蒙性的叙事立场,以肺结核作为中心意象,以一种聚焦"疾病现场"的在场叙事,用自己深切的体验关注和书写疾病世界中的人和事。巴金小说的疾病叙事体现了一种以病人的生命和灵魂为主角的叙事伦理,表达出批判封建制度、改造国民体质与灵魂,以及弘扬现代人格精神的价值取向。在结核病卷土重来的今天,巴金的疾病伦理叙事为关注疾病状态下人类的生存困境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自刘小枫提出叙事伦理以降,就掀起了一股叙事伦理研究热潮。对叙事伦理的态度有“同盟派”和“敌对派”之分。对叙事伦理的拥护和推广过分夸大了其作用,对叙事伦理的批判和补充固然有一定洞见,但鲜有学者关注叙事伦理可能引发的负面社会影响。因此,在对个体生命感觉和生活尊重的同时,也要提防可能引发的社会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民族国家皆建立于民族认同的基础之上,所以,建构合理的"民族"是近代中国的迫切需要.对此,严复提出了"国群"的构想,以宣扬民族国家意识."国群"的观念动摇了"家国一体"的传统伦理形态,使中国的近现代伦理奠基于崭新的伦理实体之上;"国群"作为新伦理的基石,决定了"自由"的意义与限度,从而建构起近代中国"群己共生"的新型伦理秩序,进而建构了国家至上的爱国观念——爱国高于个体自由.在"爱国"精神的统摄下,"自由"是实现民族自主的基础,"科学"和"民主"是民族发展的保障.可以说,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背景下,严复以"国群"为起点,使得民族意识与个体意识统一于民族整体利益,并以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共生的独特模式追求救亡图存的伦理目标.概言之,严复的民族思想以建构"国群"为具体表现方式,对中国近现代伦理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伦理与伦理政治--析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本,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政治理念之一,表达着一种非常好的政治伦理,却与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官本"--一种非常不好的伦理政治并行而不悖.深入到民本学说之中去考察,就会发现传统民本学说的内在理论缺陷民本的政治伦理所建基于其上的"伦理结构"是内在冲突的,从而导致民本学说空有美好的政治伦理,却不可能发展为如何把这一政治伦理落实为政治制度的政制学说.进而,民本学说的政治哲学天命说及其道德理想主义更是从根本上弃绝了任何政治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萨特早期的伦理叙事大量描写了身体现象,尤其是某些具有隐私意味的身体器官。萨特的身体哲学成为了伦理叙事中出现身体意象的思想基础。从文学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揭示了伦理叙事中身体描写的基本特征;对伦理叙事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身体意象进行了解读,阐释了伦理叙事中以身体为视角的技巧,说明了身体意象成为展示个体精神困扰和生存困惑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贾大山的小说经历了从"文学工具论"下的民间伦理书写到五四启蒙伦理与民间伦理结合形成的启蒙叙事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审美特点。在贾大山的文学世界中,"民间伦理"作为一种价值融入到新文学传统的启蒙叙事,成为它的补充。贾大山虽然摆脱了国家抒情体制下写政治、写政策的主旋律文学成规,但依然坚守着五四新文学的"主旋律",他是孙犁开创的河北文学启蒙叙事流脉中的重要作家,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参与了新国民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