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流动儿童规模庞大,其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关乎这一特殊群体人力资本的形成。本文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于2010年5月在绍兴地区开展的流动儿童教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检验了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的教育质量差异是否存在。本文研究分析了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学习成绩与两者个体及家庭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小学阶段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显著要优于户籍儿童,但到了初中阶段,流动儿童的成绩则会落后于户籍儿童;第二,无论在哪个阶段,同伴关系对学习成绩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男生的成绩显著低于女生的成绩;第四,小学阶段母亲的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初中阶段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18,(4):76-86
基于北京市340名流动儿童学生及家长的多段抽样调研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动儿童家长教育期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家长的教育期望越高;且中高等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的教育期望更高。关键是,流动儿童城乡户籍差异影响了家长的教育期望,并强化了家庭背景对家长教育期望的影响力。家庭背景对农民工与非农民工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不同。总之,流动儿童家庭条件的细微差别——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导致了家长教育期望的差异,其影响力被户籍差异所放大并强化,最终导致农民工群体弱势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3.
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社会处境不利群体,流动儿童问题倍受关注也倍受争议。本研究从认知和人格两个角度来探讨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现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创造力水平与城市儿童无差异,显著高于农村儿童;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同农村儿童无差异,并显著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带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流动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流动人口举家迁移趋势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环境变化、背景差异等许多原因,流动儿童的法制教育状况十分堪忧。本文从影响流动儿童法制教育的主要因素、重要性以及改善策略等方面对流动儿童法制教育进行探析,以期能够对我国流动儿童教育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5.
基于融合教育的视角,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技术探讨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及其对流动儿童校园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大部分流动儿童与教师间的师生关系良好,但存在性别和就读年级的差异.师生关系影响流动儿童的教学活动参与、学习适应和同伴关系适应,教师转变态度接纳流动儿童、转变角色构建朋友型师生关系、关注初中后教育需求建立稳固型师生关系都是融合教育中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本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学习投入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父母教育投入与自己的学习投入、学业表现上,三类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公立学校本地儿童在父母教育投入上得分最高,而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自己学习投入和学业表现上得分最高,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各项得分都最低;(2)三类儿童自己的教育期望与感知到的父母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差异,儿童感知到的父母的教育期望显著高于儿童对自己的教育期望;(3)教育期望差和父母教育投入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期望差越大,父母教育投入越多,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越好;(4)流动儿童学习投入在教育期望差、父母教育投入和自己的学业表现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适龄儿童中流动比较频繁的群体可分为四类:移民家庭儿童、无家可归儿童、贫困家庭儿童和军人家庭儿童.这四类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既有差异也有共性.为此,美国政府通过美墨两国流动儿童项目、流动者教育相同起点项目、联邦麦金尼·文托无家可归儿童项目、建立国防部内部学校、流动者教育计划等措施,为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做出了大量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我国政府在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学龄人口的流动率较高,美国学者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许多研究表明,学龄人口频繁的流动既不利于流动儿童自身的学习,也会对学校甚至学区的教育产生影响.为此,美国通过完善立法、利用网络传递流动学生信息、帮助贫困的流动家庭、加强学校(社区)与流动儿童家庭的联系等措施,力图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美国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研究与实践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属于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目前,这两个群体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同时,在研究和工作过程中又存在很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或注意的事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大,增速快,且仍有较大幅度进一步增长的可能,由此带来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我们在研究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时,要突出重点人群,如:大龄流动儿童、留守女童、学龄前留守儿童、独自留守儿童、跨省流动儿童等;也要突出重点地区,如:主要接受流动儿童的城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地区等。同时,要注意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内部差异,区别对待,避免把他们“标签化”。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要统一确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整合研究力量,规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了解跨区域流动的儿童在学校适应的情况,对湖南省X市两所小学的14名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支持下,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因为区域文化的差异,导致跨区域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心理情绪适应以及行为适应上存在困难。跨区域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存在明显脱节现象;跨区域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不稳定,师生关系不和谐;跨区域流动儿童情绪未完全适应;跨区域流动儿童行为适应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人口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近年来产生了因教育而流动的群体。但流动对学生学业能力的影响到底如何,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本文在厘清流动儿童、留守儿童、随迁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流动的主要目的是否涉及教育,区分了主动教育流动群体与被动教育流动群体,并探究主动教育流动对学业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数据可以发现,主动教育流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业能力,相较于不同对照群体,提升效果在0.06至0.08个标准分之间;主动教育流动通过家长教育期望与家长参与对学业能力产生了直接与间接的影响;主动教育流动对不同户籍群体和不同流入地存在异质性作用。研究试图分离出流动效应中具有积极影响的部分,为流动正名,给不同背景家庭制定流动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北京市1164名流动儿童,525名当地儿童及流动儿童主要来源省份的568名农村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现状及其与教育安置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北京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社会文化及心理适应不足,但与农村儿童相比,他们的社会文化适应更强,但心理适应不佳;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社会文化和心理适应上都明显优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控制了性别、年龄、来京时间及家庭经济地位等影响因素后,教育安置方式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仍然有显著预测作用,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社会文化适应更好,自尊更高,且更少产生孤独、抑郁等心理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化的策略——文化资本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文化资本是影响儿童学业的重要因素。农民工三种类型的文化资本均十分薄弱,对流动儿童学业产生不平等性影响。要促进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化,必须采取以下策略:推进社会公平,促进农民工家庭文化资本建设;从教育方面为流动儿童提供非家庭的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的纵向关系,以及该纵向关系在城市与流动儿童之间的差异,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对653名城市儿童和686名流动儿童进行连续五次追踪。交叉滞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1)虽然总体上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的纵向关系支持了交互影响模型,但儿童类型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城市儿童支持了发展观,而流动儿童则支持了交互影响模型;(2)在七年级上学期到八年级下学期期间,流动儿童先前的学业成绩对后来的学业自我概念的影响显著大于城市儿童。未来教育实践中要注重群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培养流动儿童的积极学业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规模扩大,大量的流动儿童随迁进入城市生活,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采用三种途径解决这一问题。然而,这些政策在实际当中却遇到了困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试图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角度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进行分析,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创设一种开放、多元、尊重、包容的人文环境,为弱势人群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在我国社会分层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流动儿童在民办学校中的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对友谊、自由、家庭、学校、环境基本满意,对学业不满意;父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对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影响无显著性差异;母亲文化程度、年级对其生活满意度影响差异显著。为了提高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应该鼓励民间办学,规范流动儿童的入学途径;增强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能力,保证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建设民办学校校园文化,为流动儿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流动儿童由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是成为校园欺凌的高发群体。本文分析了校园欺凌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防范对策,以期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术界在应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中存在缺陷和不足,社区、学校和家庭层面忽略对流动儿童的本质关注。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提出尊重人的本体价值,提倡以关爱的实际行为受益于被关爱者,并在长期道德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包括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4个相互制约的过程。其关怀教育理论与方法恰如一缕清风,为研究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带来新的启发:在社区文化中认可流动儿童价值、在学校教育中树立教师榜样作用、在家庭互动中加强父母与流动儿童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对城乡结合部的桂林力创小学3个教学点的83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笔者长期的教学观察手记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学习绩效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多次转学、城市生活适应性、教育资源差异、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等是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没有非流动儿童好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应关心流动儿童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教育资源,使他们能与城市儿童一样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204名流动儿童为对象,通过编制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家庭支持系统的调查问卷,对流动儿童教育的家庭支持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家庭支持系统结构由家庭经济环境、自我评价、自我要求、亲子关系及人际交往、邻里关系、父母教育期望六个因素构成。性别、年龄和流入年限的交互作用对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家庭支持水平有显著影响,性别、年龄在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家庭支持系统结构的各具体维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