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州学人》2001,(3):49-49
这是一首赞美画的诗。每一句诗的第三个字分别介绍了画面的内容:高山、流水、鲜花、飞鸟。山,远看有颜色;水,近听无声音;花,不随春去而凋落,依然怒放;鸟,不因人来而受惊吓,依然嬉闹枝头。  相似文献   

2.
张开瑰 《甘肃教育》2003,(10):24-24
这是一首题画诗。所谓题画诗.就是根据绘画所题的诗:题画诗从形式上一般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广义的题画诗,即是观画者根据画面的内容所赋的诗。其诗可以离开画面而独立,一般不题在画面上。严格来说,此类题画诗是属于赞画诗,它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题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的风格而议论绘画理论等。例如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就是一首广义的题画诗.  相似文献   

3.
小议题画诗     
诗和画,都是通过艺术加工,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于人的文艺创作。众所周知,中国画十分重视“情景交融”,表达深远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宋人说:“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这就清楚地说明了诗和画是密切联系着的。苏东坡也曾评王维的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即道出了中国画与诗的结合,注重诗意表达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不少读者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语,只明其意,不知其来由,其实个中有典故。 据史考查,我国秦汉时期的绘画,大都以人物故事为主,山水画是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唐人开元年间,出了个山水画家叫王维,字摩诘,他不但擅长画画,诗也写得很美妙。后来辞官归故里,以诗画自娱,闲来描绘家乡的林木山川,画图饶有诗意,在我国山水画中,他独创了一格。 北宋年间,有位亦能工画的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大为赞赏王维的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名士苏东坡这一评议,不但中肯、精辟,而且很有感染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语就广为流传了。自此,人们把王维这一派画中含有诗意的佳品,称做“无声诗”;反之,赞其抒写山水情调的  相似文献   

5.
像一首优美的诗,合辙押韵,琅琅上口;似一幅迷人的画,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其实,它非诗非画,却有诗的韵昧,画的色彩。这就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首创的“词串识字”。  相似文献   

6.
陈生祥 《青海教育》2002,(11):26-27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则谜语的谜底是画。画有色,但却静止,无声。画面所描绘的是生活中“一瞬间”的情景,是一件事整个过程中“定格”的镜头。应如何根据画面去写作文呢?这种根据所提供的画面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作文形式———看图作文,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一种基本方法,对命题作文起铺垫作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极为有效。看图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决不是对图画的一般说明,而是一种创造。如何把画面表现的“形”创造性地“传神”地表现出来呢?一、有“骨架”———审图领…  相似文献   

7.
《画》这篇课文是一首诗。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字,但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一首诗谜,书中虽有插图,如果教师不加点明,小学生是不容易从读诗中猜出诗的谜底就是“画”。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可能把谜底猜出来。但是,学生猜出了谜底并不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何帮助学生通过“画”去理解课文语言,又通过课文语言的理解进一步欣赏画,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诗中所描写的景象与学生生活经验恰恰相反,在生活中,山远看无色,水近听有声;人来鸟飞,春去花也谢。而诗中却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对此,小学生是心存疑窦,不能理解。所以,教师应着着帮助学生从具体现象去作抽象思维,讲清自然现象与艺术的关系,让小学生从疑问中求知。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过去已经掌握了如何看图作文,又从美术课上学会了欣赏评价美术作品。今天我们就学习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把自己欣赏画时的感受表达出来。唐代大诗人王维曾写下一首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首诗描绘出了画的特点。而我们在观察一幅画时,要走进画面,展开丰富的想像,想办法看到画面上闻不到听不到的东西,以便丰富自己的表达内容。同学们往画边一站,应充分展开想像,应该能听到泉水叮咚,百鸟欢唱;应该能闻到花香四溢,稻谷飘香。(观察提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下面这幅…  相似文献   

9.
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以生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因此,人们历来都爱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古典诗词中画面的组接方法,跟电影中的蒙太奇有不少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飞白”,原为一种书法艺术,笔画中间露出一丝丝的白地、无墨、断丝。就像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叫“虚实相生”,如画鱼不必画水,目的是留给欣赏遐想的余地;音乐家演奏,也要留点空白,叫“无声胜有声”,目的是让听众于无声处想音乐,充分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就像人写章,用笔“挫顿”,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目的是让读从有尽的字中体会无尽之意;象戏剧表演中的“静场”、  相似文献   

11.
文字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关系和异同,无论理论家们如何解释,这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今中外都是很普遍的.正所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钱钟书《旧文四篇·中国诗与中国画》,吴龙翰语)但是如果作家仅像画家那样满足于直观物质的画,那他便永远也不能超过画家,不可能完整地表现出这幅画面所蕴涵的全部意义.莱辛说得好:“…… 在绘画中虽然不是实在的东西却仍然是潜在的,如果用文字来描绘一幅物质的绘画,只有一个正确的办法,那就是把潜在的东西和实际可以眼见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否则…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诗与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古今中外的文人往往把它们相提并论。或曰:“诗中的构思,犹如画面的布局(法国拉宾);或曰:“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无声诗”(希腊西蒙耐底斯);或曰:“诗如画”(罗马贺拉斯);等等。我国古今也有此类说法的.但对其界胀和联系都没有认真地研究过,因而在论述中往往抽象概括,似乎有些神奇的感觉。笔者就此问题淡点肤浅意见。  相似文献   

13.
课前准备:给每个孩子发一张备用白纸。本课教学采用以画配诗的形式,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先由学生读诗,据字猜测画面的内容,从而达到领会诗意的目的;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勾勒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进入诗的意境。师:如果让你们为这首诗配幅画,你觉得该画哪些景物?为什么?生:应该画上绿绿的草,因为第一句里有“草长”。师:是稀稀疏疏的几根草?还是绿油油茂盛的一大片?生:是长得很壮的,很茂盛的草。要不,诗人就说“草疏”不说“草长”喽!生:我从“莺飞”看出应该画上黄莺在空中快乐地飞。生:我从第三句看出应该画上放学归来的…  相似文献   

14.
《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焕留给世人的不朽之作 ,短短 2 0个字 ,既写出了登楼所见美景 ,又借景抒发了作者的感受。在教学中 ,我们采用了“画画、看看”的方法 ,以加强教学直观性。一、画首先让学生一边听配乐朗诵 ,一边根据自己的理解 ,想像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然后让学生画一画 ,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有学生画了这样一幅图 (见下图 ) ,在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 ,许多同学表示了不同观点 ,认为画得不恰当 :诗中有“白日依山尽”句 ,但他只抓住了“依”意而没有表现诗中“尽”味。这时我们利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情景 :火…  相似文献   

15.
李慧娟 《快乐阅读》2011,(9):128-128
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以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因此,历来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的说法。古典诗词中画面的组接方法,跟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确有不少相通之处。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它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创作构思,  相似文献   

16.
王维后期山水田园诗诗境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运用了诗歌、绘画、音乐等全部艺术手段来创作山水田园诗,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引向了一个新的境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这一点,前人有透辟的论析。苏武云;“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活之画,画中有待。”这是千古名断。王继还常常以动静相生的手法造成诗境;空寂中有流动。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这是一幅秋山落照图。“空山”,“深林”,林下“青苔”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寂静无声、色调冷暗的图画;但诗人给这幅画面着意点…  相似文献   

17.
评语     
这篇考场作文,至少有这样一些优点:1.题目鲜亮,吸引读者的眼光,冲击读者的视觉——一个“润”字巧连“雨”和“万物”,将二者间的生命关系动态地揭示出来;一个“香”字,妙接“馨”和“满天”,让人顿时嗅到了浓郁的芬芳;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由两个短语巧妙构成的文题,很有些“诗”之味,很有些“画”的美。由此可见小小年纪的作者“文学”的素养较高,审题、拟题的水平上乘。  相似文献   

18.
蜜蜂和蚂蚁     
人们喜欢蜜蜂,爱赞蜜蜂。画家画了许多采蜜图;诗人写了许多赞蜂诗;连刚会说话的三岁小孩都在说:“我们的生活比蜜都甜。”蚂蚁们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忌妒(jìdu),心里一直搁着一个问题:蜜蜂每天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每天到晚回窝,我们也到晚回窝,为什么人们只赞蜜蜂,不赞我们蚂蚁呢?蚂蚁想啊想,但一直都想不明白。总觉得人们偏心,不公平。有一次蚂蚁到花枝上去觅食,看到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很快走过去气冲冲地说:“喂,蜂儿,我问你个问题。”“啥问题呀?”“我们蚂蚁勤劳不勤劳?”“当然勤劳啦。…  相似文献   

19.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诗中都忌讳使用重句.在一首诗中,也很注意少使用重字或不用重字。如果一首诗里重句复字多了,诗味也就不浓了.但是,有的一首诗中重字较多,由于重字组合得巧妙,读起来倒也自然流畅,有趣有味.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有一幅《百鹅图》,他让众臣在画上题诗.别的大臣都不敢下笔,唯独纪晓岚挥笔而就:“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种禄,凤凰何少尔何多”.28个字的一首诗,重复的“鹅”字就有10个.前两句用宇重复,毫无诗味,但是末尾一句成了“压轴”句,表露了作者喜爱凤凰的思想倾向.传说清代有位文…  相似文献   

20.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苏轼曾经说过,王维诗如画,画如诗。这一首《山居秋螟》,正其有画面的美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第一句扣诗题中的“山”字。“空山”之“空”字有两层含意,一是秋天,山中落木纷纷,显得空旷;二是照应“雨”字,雨打叶落,这山在雨后就更显得空旷寥落。秋天多晴日,一段时日没有下雨,骤然下了一场大雨,故称之为“新雨”。次句扣诗题中的“秋”字和“暝”字。这“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