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先进制造技术(AMT)是21世纪全球制造业实现技术升级的重要支撑。本研究通过文献评述和问卷调研,建立了组织结构变革、工作变革、人员管理变革与实施AMT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全国307家装备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三类组织变革行为对AMT实施效果的影响,并考察了情境因素和AMT类别对组织变革与实施AMT的关系。研究发现:(1)人员管理变革是影响企业实施AMT的最关键因素;(2)操作效益、组织管理效益与竞争效益之间存在路径影响关系;(3)实施管理/集成类AMT比设计/制造类AMT对企业组织变革的要求更加紧迫。  相似文献   

2.
This study predicts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TOE) determinants on e-maintenance technology readiness in manufacturing firms. Survey responses of 308 managers from a wide spectrum of manufacturing firms have been validated and analyzed by mean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dimensions of e-maintenance technology readiness in manufacturing firm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echn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involving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competence, expected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e-maintenance, and firm size and ownership. Surprisingly,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competitive pressures on e-maintenance readiness. This study offers managers and vendors a frame of reference to analyze firm's situation before initiating new innovations. In case of e-maintenance technology, adop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built around fostering level of employees’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sustaining potential benefits and encountering potential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e-maintenance technology. This paper is one of the early studies that predict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 readiness index (TRI) through the determinants of 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TOE) framework. Also, it is among the first attempts to link prominent technology adoption models to e-maintenance technology as a novel form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s.  相似文献   

3.
在先进制造技术(AMT)的环境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HRM)对于员工行为绩效的提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勒温场论,针对AMT环境下传统的组织系统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和约束,提出一种员工一般工作环境下的组织"力场"概念,定义了员工行为影响力的各种组织"力场"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组织"力场"环境与AMT环境之间的异同以及相互影响,进一步使用结构方程分析了在AMT环境下组织"力场"因素与AMT环境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度,为能够更好完善组织在AMT环境下实施员工行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AMTs) are often attributed with providing operational benefits, organizational benefits, and improved managerial satisfaction and the more radical the technology the better. This study acts as a counterweight to those studies by suggesting that the achievement of the perceived benefits arising from radical AMT are far from automatic.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he problems outweigh the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radical AM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perations manager.  相似文献   

5.
This study examines antecedents and trajectories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MT) adoption in three categories: stand-alone, intermediate, and integrated technologies. Antecedents of adoption include prior investments in AMT, developments in firms’ manufacturing capabilities, technology strategy,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Based on a sample of 87 Greek manufacturing SMEs, we find that AMT adoption follows an incremental, piecemeal progression from the least complicated through intermediate to integrated technologies. It is found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firms’ quality and flexibility capabilities induces them to adopt further AMT, whereas advances in low-cost, innovation, and delivery capabilities appear negatively related to further AMT adoption. Absorptive capacity, technology strategy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decisions for additional investments in AMT. In the context of a catching-up economy,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notion of a ‘stepwise’ technology accumul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satisfic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相似文献   

6.
影响先进制造技术实施效果的组织因素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先进制造技术被广泛应用以来,以组织因素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提高技术的实施效果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比较,综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层次和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分析了组织结构、工作特性、人员、组织文化和组织战略因素对先进制造技术实施效果的影响,并提出已有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媛媛  齐中英 《科研管理》2011,32(11):139-147
企业IT投资过程中,组织冗余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组织冗余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文章对此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并假设IT投资的不同时期,企业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的水平发生变化,并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相关关系。然后利用中国制造行业196家上市公司1994-2008年度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六个假设中五个得到证实:IT投资初期企业未吸收冗余水平较高,未吸收冗余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已吸收冗余与企业绩效负相关;IT磨合期企业已吸收冗余水平较高,未吸收冗余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组织冗余作为IT投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能够反映IT对企业内部运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技术创新是否会提升公司绩效?目前理论界存在着相悖的观点。基于组织学习顺序视角,采用纵向对比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的组织学习顺序对企业绩效提升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组织学习方式均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对公司绩效的提升作用;但四种组织学习方式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处于探索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播种型”的学习顺序可能更具优势;而在快速发展阶段,企业采用“咨询型”和“增强型”的组织学习在技术创新过程对提高公司绩效方面没有太大差异。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根据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选取不同的组织学习顺序与技术创新相匹配,才能提高企业的绩效。最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技术创新、组织学习顺序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理论框架模型。研究结论对丰富组织学习的相关理论以及指导企业科学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入地影响着企业管理变革、业务边界的扩展和管理模式的改变。结合互补资产的观点和组织学习理论,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AI应用能力和AI管理能力的分析框架,强调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结合的必要性,阐述了两种能力的功能和作用及其协同对企业效率和创新成本的影响。本文提出,企业必须具备管理AI的能力才能有效应对大数据、数字技术、AI的不断革新及技术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变化以及风险;企业AI应用与管理能力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控制AI应用带来的成本和风险,增强企业在人工人力、协调沟通、和数据搜寻方面的效率,同时降低AI应用带来的数字基建、道德情感、数据安全、组织结构变革方面的成本,进而促进企业的组织学习、对内外部数字技术使能资源的获取和管理以及互补资产的形成,对企业创新绩效发挥正向作用。最后,本文为企业的数字化创新战略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先进制造技术面向世界前沿的追赶收敛承载着实现科技自强自立的重大期待。应用logistic模型对先进制造技术子领域技术生命周期进行识别,应用显性技术优势指数(RTA)指数对主要工业国家在不同技术子领域不同发展阶段技术优势分析测算,在此基础上选择我国先进制造技术追赶的子领域并建立其在不同技术周期阶段进行追赶的成本收益模型,通过对模型中技术价值、技术距离、产品与技术扩散速度赋值进行仿真分析。得到的结论有,第一,先进制造技术在周期化演进过程中呈现出子领域非均衡、周期阶段非同步发展的特点,为后发经济体技术追赶提供了重要的机会窗口;第二,从显性技术优势指数及技术生命周期看,我国在再制造技术、仿生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子领域中技术追赶机会窗口更显著;第三,即使对于存在技术追赶机会窗口的领域,在不同技术周期阶段发起追赶,追赶总收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结论对我国先进制造技术识别追赶领域,制定追赶战略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小企业绩效的视角,借助组织变革相关理论,采用逐层回归模型等方法,对472家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制造的制造维和智能维对中小企业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企业内部不同维度的组织变革对制造维、智能维与中小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并且,这种调节作用具有差异性,组织战略、业务流程变革与制造维匹配,组织结构变革与智能维匹配会对中小企业绩效产生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文给出了中小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两家后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企业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科学依循技术能力的序贯性。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对其的关注应贯穿技术能力提升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张冬梅  史雅楠  徐雨森 《科研管理》2019,40(11):123-133
通过对两家后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企业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科学依循技术能力的序贯性。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对其的关注应贯穿技术能力提升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肖瑶  郭京京  李全升 《科研管理》2020,41(8):105-113
 破坏事件作为组织负效应的研究分支被组织创新领域学者广泛关注,近期基于创新理论与非契约治理中的组织惯例研究意识到,组织内外基于颠覆性创新的不同类型破坏事件有可能对组织惯例的非契约治理结果存在不同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双元创新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以组织适应性作为因变量,探究不同阶段破坏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双元惯例的治理选择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在一阶破坏水平高而二阶破坏水平低的情况下利用式惯例与探索式惯例对组织适应性同样有效;在一阶破坏水平低而二阶破坏水平高的情况下探索式惯例对组织适应性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而利用式惯例对组织适应性存在负向抑制作用。研究结论有利于理解破坏事件通过惯例促进组织适应性与组织绩效原因,并为企业如何利用组织双元惯例在组织变革中存活与提升组织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Costs and benefits of inter-departmental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er-departmental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facilitate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source of increased coordination costs. Using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this paper builds and tests hypotheses on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innovation-related collaboration within firms. Based on a sample of 433 German manufacturing firms we show inter-departmental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to increase proces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ut also to produce costs in terms of project delay and project termination. These costs, however, do not affe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t the firm level. This finding suggests firms to be well able to balance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inter-departmental collaboration across their innovation project portfolio. Theoretical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王喜刚 《科研管理》2016,37(2):107-115
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基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流程创新能力,探讨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对沈阳、大连、长春等市174家工业制造类企业进行问卷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对组织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创新可以促进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流程创新能力的发展,但组织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受到工艺流程创新能力的调节;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都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产品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组织创新实践,对企业绩效有直接影响,但工艺流程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受到产品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层面上决定了众多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而大企业又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本文利用1995—2008年我国装备制造业14个3位数产业的面板数据,分别考察了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为:(1)R&D经费支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与企业规模之间表现为显著的倒U型关系;(2)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企业规模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以专利度量的创新产出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3)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表现为显著的倒U型关系;(4)不论是对技术创新投入还是产出,国有企业比重都表现出显著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8.
双元性对后发企业追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次序双元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机制仍不清楚。慈星1988~2018年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可根据行业技术变革性质开展不同的组织学习,技术范式发生转变的根本性变革期以探索性学习为主导,可由独立的自治机构负责,技术范式趋于稳定的收敛性变革期则以利用性为主导,可在主流机构内完成,同时随着追赶技术难度的增加,企业研发团队由轻量级升级为重量级。技术变革性质、组织学习类型与企业内部要素三者之间的动态匹配,使后发企业有节奏地在探索与利用之间进行转换,形成了次序双元,进而实现了对国际领先企业的技术追赶。本文研究结论对技术追赶和双元学习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杨张博  王钦 《科研管理》2022,43(7):154-162
组织合作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两类相反的作用机制:网络闭合和网络开放。论文认为,哪种机制起作用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创新任务以及知识来源在网络中的位置。基于汤森路透、USPTO和Compustat三个数据库,论文构建1990-2001年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追踪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对此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战略联盟网络密度增加和结构洞指标增加会负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数量,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网络结构调节着直接联盟关系和间接联盟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摘要:以重庆市制造企业为样本,运用基于Bootstrap的结构方程方法,对质量管理在先进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中介效应的三步检验结果表明:先进制造技术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并不显著;先进制造技术对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对企业绩效均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质量管理活动在先进制造技术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完全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先进制造技术通过对质量管理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的递进作用,最终经由员工管理和流程管理活动间接改善了企业的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