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是自然、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它既是客体运动的过程,也是主体构成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主体选择性,是两者有机结合、和谐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历史的最终选择仍然取决于社会物质的现实状态及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
保密作为主体维护自身生存、安全和利益的特殊活动和实践方式,是以秘密的存在为前提并紧紧围绕秘密而展开的。秘密作为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只许一定主体知悉、谋划和实施的事项,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历史现象。概括地讲,资源稀缺是一切秘密赖以产生的最本原的物质根源,安全需要是一切秘密赖以产生的最直接的主体根源,阶级对立是国家秘密和军事秘密赖以产生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利益矛盾是商业秘密产生的直接根源和一切秘密产生的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3.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批判了启蒙思想通过工具理性--知识对自然进行支配,使启蒙从解放走向奴役,进而工具理性会向社会历史领域扩展.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学管理体制,就是工具理性在社会合理化进程中分别建构的以泰勒制为第一现实构件的工业生产管理和企业管理,以及布尔乔亚市民社会基础上的法理型官僚系统的行政管理.工具理性不是简单地被从自然控制中推广到社会生活中来的,工具理性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面对的是可以被直接量化简约为同质性的自然物质,而20世纪资本主义新的社会存在却是由无数个性不同、能力相异和目的相悖的个人主体活动构成的.  相似文献   

4.
一所学校的特色的形成,不仅是一所学校的个别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对社会条件的正确认识、分析、选择和利用,是学校特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条件对学校特色的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历史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内在原因。同时,唯物史观又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也是由一定历史时期物质经济生活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人。社会规律参与人的活动并制约人的活动,从而使人的活动具有历史的性质;社会规律又渗透着主体的作用,从而使历史过程具有属人的性质。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充分对表明了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都是客观的。同时,社会发展又是人的创造活动过程,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活动的规律,是在人们的自主活动中形成并实现的,这种社会规“律与人的有意识的自生活动分不开的特性,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主选择性辩证统一的前提。基…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史同自然史一样,是有规律的.但是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物质完全自发的、盲目的、无意识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社会历史规律则是通过主体的自觉选择活动实现的.对于这个问题,虽然哲学界有人论及,但尚无专文系统揭示社会规律的实现机制问题.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写道“我的观点是: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从而在人类社会领域内创立了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同时,它也没有抹煞或贬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其活动的作用和意义,为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确立了一个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客观的规律,是我们在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所遇到的挑战.要确立社会规律客观性的观点,关键问题在于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活动的介入,人的意志、自由等与社会规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实现了人类在社会规律问题上的革命性变革.社会规律是社会主体运动的规律,不是社会主体主观的规律,它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客观依据,不以主体意志及其活动为转移,对它有一个主体认识和把握的过程.社会主体揭示社会客观规律,必须注意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9.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作为资本的货币转换而来的对象化劳动“消失”的物质对象——原料和工具都不会自己跳起来活动,更不可能塑形和构序对象以创造新的用在性,所以,在劳动过程的视角上,只有非对象化的劳动才是生产性的。然而,工人自己的劳动活动的“生产性”本身畸变为奴役工人的“异己性权力”,这就是劳动的自我异化。资本家获得超出他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的剩余价值,来源于他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这种无偿占有的本质,是资本家用工人过去的对象化劳动(工资)换取了一个可以利用劳动工具塑形和构序劳动对象的活劳动,这种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属于资本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使商品获得使用价值的同时,既补偿了工资,也保存了原料和工具中已有的价值(异化的劳动),并且还额外创造出一个资本家投入生产过程时全部已有价值总和的余额(Δ),这就是由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个人的实践都具有社会性。现实的人是有意识地从事实践的社会的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不同于自然物质运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性行为,是一定社会历史关系中的人凭借和运用社会历史性的物质手段而从事的社会历史性活动。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就活动的能力与条件而言的。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特征:超越性、开放性和不完善性。所有这些特征都表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为此,就要研究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并通过研究而确立有利于人们的合理的实践的社会历史性。这样,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  相似文献   

11.
把主体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人作为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中国高扬历史主体精神,正逐步迈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在实现差序格局现代表达过程中所实现的市民社会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互动;总的来说,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突出地体现为市民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文明现代化等视域中差序格局现代表达方式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浩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认识与改造主体的人与作为被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自身),这两极之间的关系之得以形成,并在相互作用下得以发展,其基础、其机制,全在于实践,在于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实际活动。区别于其它的哲学派别,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学说具有以下特点:①实践是一种直  相似文献   

14.
社会规律与主体选择都有其各自的辩证性质,同时,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社会规律从根本上制约着主体选择,但社会规律作为一种可能性的总和,又为主体选择提供了客观前提和广阔的余地;主体选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但主体选择绝不因此而失去意义,它是社会规律得以实现的契机和不可缺少的环节。逻辑的统一性根源于历史本身的统一性,主体选择与社会规律统一的中介是历史主体对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且还是人本身的发展过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社会发展虽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它毕竟通过人来进行,人把自己的意识目的和激情带到历史活动中来,就使社会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人的主观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指明,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  相似文献   

16.
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蕴含着马克思对前人的超越和继承,也是唯物、能动、辩证地说明历史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根据。现实的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三大自然前提转变为三大历史前提的内在机制,即原始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原始人转变为社会实践中的人,原始人群共同体转变为人类社会,因而不仅为马克思历史哲学正确理解历史过程的主体与主体性确立了逻辑前提,而且也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整体结构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社会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形式,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社会信息是自在的自然信息和人的精神活动的自为、再生信息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它是已被人类认识把握,以及人类意识和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那部分信息世界的总称.可以把整个存在世界划归四个次世界(一个物质世界和三个信息世界):世界一--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以物质体的形式存在);世界二(信息世界一)--自在信息的世界(以自在信息体的形式存在);世界三(信息世界二)--自为、再生信息本身的活动(主观精神的世界);世界四(信息世界三)--再生信息的可感性外在储存(人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在三个信息世界中镶嵌着三个社会信息世界.社会信息被人类主体认识和改造了的性质,规定着社会信息具有信息三态、三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这就表明,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活动的本质概括,它既有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活动,又有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活动;既有改造自然、同自然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活动,又有改造社会、处理社会各种关系的活动.这还表明,社会上的任何人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生产、执教、管理、创作、交往等等,无不统括在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9.
期刊是一种积累、传播社会精神文明财富的物质载体,它具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双重属性。期刊的多元化社会文化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充分实现,服务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既是期刊文化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也是形成期刊文化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既相互分离又辩证地统一的基础性前提。期刊的多元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使其必然要将社会效果作为自己活动的基本取向和最高准则。同时,其经济价值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于现实利益(经济效益)的追求也应当受到重视。要实现以社会效果为基准目标,同时注重讲求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要科学地认识社会,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认识社会的方法论,而要建立合理的方法论,就必须考察其对象的特殊性质。社会的本体特征决定着认识它的方法论特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考察,试图说明社会之不同于自然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它是人的社会。正是由于社会的属人性,就扬弃了自然的纯客观性。无论是从社会关系还是从社会生产或社会实践来说明社会,都不能离开人这一根本或前提。只有以“人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才能合理说明认识和研究社会的方法论特征。马克思对于社会的本体思考体现了他对人(而不是自然或别的什么)的终极关怀。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自然是社会存在的基础;2.人是社会的主体;3.社会历史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4.社会生产是为了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