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消费主义境遇中的当代文艺以资本意识形态为主流话语方式,日渐丧失了文艺本真的生命价值和理想色彩。如何实现艺术精神的复归,主要可以从美学学科本体观和文艺创造主体论二重思辨理路上诉求艺术的审美自律,从文艺鉴赏主体视角和实践哲学论域出发,探求消费语境下审美跃迁的通途,即立足生活实践、冲破生存藩篱、觅求生命觉解,在审美活动中实现由"异化"的审美状态返归"本真"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2.
古代审美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感应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感情发生的经典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其功能既体现在审美创造方面,也体现在审美欣赏方面。审美感应论涉及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等重大理论问题。古代宇宙创生论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影响了审美感应论的生成。审美感应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审美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有效运用这一美学课题的深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本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一般具有三种表现形式:遐想、理想、构想,并结合生动的审美实践作了具体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艺具有各种社会功能并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称之为审美价值系统。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其功能结构特点不同。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审美价值手统会有不同的发现和理解。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文艺应当重视文艺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不能忽视文艺的认识启迪功能,应当十分重视文艺的教育功能,这就是他所描绘的社会主义文艺审美价值和艺的理想形态。  相似文献   

5.
论李白尚"清"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白有着尚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这表现在他一系列以“清”为主要审美尺度的审美活动中;这些审美活动有以清论人、以清论物、以清论文艺等。李白以清为美的审美意识与尚“清”的审美理想对其诗歌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审美活动往往被看成是理想状态的,但具体的审美活动是现实的,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审美的中断、转移,使得审美保持度维持在不同水平上,从而对各种艺术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然审美     
美的形态是在审美关系中形成的。从宏观上看,审美关系的建构经历了古代和现代两大历史阶段。古代审美关系的重心着落在客体,进入现代后则向主体推移,这个重大的变化导致了古代美的消亡和现代美的生成。现代审美活动所面临的美,是正在生成的美;现代人所欣赏的自然美,也不同于古代人所欣赏的自然美。在这个有着巨大历史差异的审美活动中,现代人的情感体验、理想追求和人生境界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寄托和展现。在这里,是否自觉地意识到美的形态的历史转换具有关键的意义,否则,自然审美将会笼罩在浓重的古典主义阴霾中。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艺审美性的论述代不乏人,而苏轼之论述更为生动丰富.苏轼强调在文艺创作这个审美活动过程中,于重视美感的同时要善于捕捉典型的形象,要善于传达丰富的感情,要善于把握特定的灵感.苏轼的这些主张无疑丰富了我国文艺审美思想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9.
对审美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有效运用这一美学课题的深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一般具有三种表现形式:遐想、理想、构想,并结合生动的审美实践作了具体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就是一种自学的审美过程,贯穿着审美因素,以能让学生产生美感,作为评估一节音乐课优劣的最高准则。而且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正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音乐教育只有在对真、善、美统一,知、情、意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中发掘其独特作用,才会实现真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想象的文化记忆--论怀旧的审美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怀旧与回忆有同有异,在审美创作、审美接受和审美情感三个层面上,怀旧体现了其作为一种审美心理的独特性。怀旧是一种建基于回忆之上的价值甄别和想象构造,是一种想象的文化记忆,怀旧感是伤感与优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王朝元 《大学教育》2013,(15):34-35
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和形象性显现等构成要素。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这些属性。审美主客体必须形成情感价值关系。美具有形象性,需感性显现出来。艺术创作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要借助于审美形象来间接表现。审美活动与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审美情感价值关系及其形象性显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活动。  相似文献   

13.
文艺审美价值的产生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影响和制约文艺审美价值的产生和实现的诸因素入手 ,探讨文艺审美价值实现的特殊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审美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构建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人格塑造的自觉性,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注重审美活动以“社会美”为中心理念,认识优美与崇高的不同内涵,在欣赏和实践中培养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塑造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5.
和谐文化视野中的马尔库塞审美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代和谐文化理论视野中重新解读马尔库塞的美学著作,意义深远。马尔库塞揭示了现实政治与审美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审美活动参与构筑社会现实的可能性和理想结果。在马尔库塞看来,审美是一个关系到和平、环保、社会和谐等问题的重要人类生存要素。审美活动并不仅仅存在于文学艺术中,而且内化于人类愈来愈高尚的思维方式、物质活动和生产活动之中。充满高尚的审美理想的生存方式不是一种社会制度的实现或某种生存现实的状态,而是渐进性的努力方向和渗透性的现实演变,它永远不可能是固定的、完成了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断构建着的。在我国建构和谐社会,提倡社会良性发展的政治环境之下,马尔库塞的思想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是美化人类自身、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与谋划现实一与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具有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情感三种心理因素。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把符合儿童生活经验、情感需要,能够培养幼儿美的感受能力的客体都纳入教育内容,并为儿童审美活动创造宽松、优美的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机会,以及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美育,即审美教育,亦称美感教育。它主要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求塑造合乎时代需求的审美素质。苏霍姆林斯说:“美似乎在打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经过长期的美的熏陶,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不良的、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美教给人识别恶,并与之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18.
职业体育竞技产品的审美价值是职业体育生命力的体现.竞技产品生产中生产者因素决定着审美价值的生产,职业体育的经营者、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媒体参与者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审美主客体合一的特性,使职业体育审美生产由消费者的需求压力转化为产品生产者自身的内在动力,从而使职业体育竞技产品审美价值的提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审美活动是人类整个社会活动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心理是审美活动联系于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中介机制。审美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具体体现在审美与经济、审美与宗教、审美与科学技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审美活动既离不开主体的感官感受,也离不开客体的具体可感的感性形式.审美活动总是通过人化了的感觉器官作用于对象的"可感受的形式"方可发生并正常运行,因此,审美活动须以感官感受-感性经验为基础、为起点、为途径.感官感受-感性经验虽不是审美活动的全部,却是它须臾不可脱离的,也是不可抛弃的.作为审美价值之基本品格的愉悦性,其中必然包含着感官愉快;但是,审美愉悦的感官愉快绝不是生理性的官能快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