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名人造字     
有一些汉字的来由,与古今一些名人有关,说来饶有情趣。 秦始皇改字秦始皇以前,“秦”写“栗”。秦始皇认为这个字“二王坐一登(木)”,很不吉利,就改为“秦”字,因它“春”与“秋”各占一半:象征秦王朝永固。然而,后人对“秦”字提出不少非议:“‘春’而无曰、‘秋’而无火,亦不吉利。”其实,秦王朝寿命很短,不在于改一字,而在于仁义不施,民心尽失。  相似文献   

2.
说明     
人教版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长”字解释为“zhǎng,生长”。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04页补充了另一种注释——“长”应读chǎng,即“高大”之意,紧接着又说明了否定这一注释的理由。显然,《教师教学用书》是赞成课本上的观点的。我以为,课本注释有欠妥当,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的“本”字,下面根部的三个小圆圈是指事符号,表示这是树木的根部所在。金文“本”下面变成了三个小黑点,意思一样,上为“木”,下面为根。小篆的“本”字下面是一条线,同样是指事符号,表示根部。楷书的“本”更明确,就是“木”下加一横。由此可见,“本”是个指事字。后世把“根”“本”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复音词,叫作“根本”。  相似文献   

4.
说“落木”     
杜甫的《登高》以其气象宏大、意境深远、对仗细密工稳,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历来脍炙人口。然而长时间以来,很多人不曾想到,就是这首我们都背得滚瓜烂熟的诗,竟有两个字其实并不真正懂得。这两个字是“落木”。现代以来,人们对于“落木”两个字,一直存在着误解,都把“落木”错误地当做“落叶”。翻一翻有分量的选本,对这两个字加以注解的,不是直接注着“落木:落叶”,就是糊里糊涂地注着“落木:指落叶”。我们课本编者好像也意识到说“落木”就是“落叶”,似乎于理不通,就又加了几个字,说成“落木:指秋天树…  相似文献   

5.
汉字不同于别种文字,其显著特点是它特有的构造法,即通常所谓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其实,真正的造字方法只有前“四书”。用象形、指事的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都是些独体字,而且这类字很少。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这些字所象之形,所指之事,都不容易辨认和理解了。至于“会意”,则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一般是象形字)组合成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会合为一个意义。以“会意”方法造的字就是会意字,如:染、解、旦、歪、尘、泪、休、从、众、采、明”等等。这一类字在汉字总量中也不算太多,据统计也不过一千多字,但如果能很好地理解了它的组合为义的造字特点,对文字教学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汉字造字法中最重要的要数“形声”。“形”,指的是形旁,也叫意符;其作用在于指出字的类属,如以“言、土、火、金、木”等为形旁的字,一般是表示这一类字分别与语言、土地、光热、金属和树木等意义有关;“声”,指的是声旁,或称声符,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如“竽、枝、功、饱、盒、妈、鲳”等字的声旁“于、支、工、包、合、马、昌”则分别起了这些字的标音作用。  相似文献   

6.
汉字对对碰     
《辅导员》2010,(1):60-60
下边的九个方格里,各有一个“木”字,都是未完成的汉字,你能依据它们的位置,把整个字完成吗?  相似文献   

7.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 ”“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辨“木”     
“木”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字又不断发展变化。本文试对“木”字作考证、推敲,展示其意义丰富多彩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1998年7月23日《北京日报》第八版刊登了几幅环境漫画作品。一幅题为“无一幸免”的漫画,看后令人忍俊不禁。作品是要告诫人们保护环境,不要污染水源。但漫画中的“污”字写成了异体字“汚”,“染”字写成了错字“(?)”。“染”字本是个会意字,从木从水从九。木,表示古时染料来源于  相似文献   

10.
本根据我国甲骨、钟鼎等古字的发现,以唐兰形符、声符、意符“三书说”为说解字指南,吸收某些字学家的研究成果,对许慎等关于柳“从木,酉声”的成论提出民异议,并以Liu为声符,对不好分析的刘字进行诠释,以古柳即瘤为立论点,揭示了柳具有聚集引申义的秘密。  相似文献   

11.
一、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教学字义“指事”文字的字义教学“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如“上”、“下”两字,笔画“一”表示指定的地方,笔画“卜”表示物体。这物体放在指定地方的上面曰“上”,放在指定地方的下面曰“下”。再如“末”、“体”两字,这两字是在象形字,“木”上用添加笔画来表义的。树梢指树的顶端,故“末”字在“木”的上面加上一横。树根长在树的下部,所以“本”字在“木”的下方加上一横。教学时要抓住指事字的构字特点,从分析字形和笔画位置着手,通过形象的教学掌握字义。会意字的字义教学。…  相似文献   

12.
《醉翁亭记》一文有几处注释值得商榷,兹辨析如下。 “佳木秀而繁阴”中的“佳”字。人教、苏教两版课本及配套教参均将之释为“好”“美好”。笔者以为,此注释值得商榷。“佳”固然有“好”“美好”之意,但此处应当作“大”讲。  相似文献   

13.
联边     
先看一首诗:少女游春黄庭坚杨柳枝枝柔,鹂鸣鸳鸯凫。妍妆妙女娇,淘淘漫游湖。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木”“乌”“女”及三点水作为各诗句中字的偏旁,引发读者对树木、禽鸟、少女、湖水的联想,进而在脑海里生发出一幅幅美丽的春游画而。  相似文献   

14.
王红 《文教资料》2007,(1):60-61
“东”字本义自古至今有两种观点:一是许慎为代表的“日木说”,二是现代语言学家提出的“囊橐说”。本文考查文献,从中国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角度出发,认同《说文》中一说,并认为“东”字本义及其现代汉语中主要引申意义均和“日”有关。  相似文献   

15.
王冠 《作文大王》2010,(8):24-24
太阳当头照,大树结果了。各位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幅图。这里有“日”和“木”两个汉字,请你分别在每个字上添上一画,  相似文献   

16.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中的“而”字,有些教科书将其视作承接连词。这一解释是不妥的。从对其语境、古音、文意的考察以及其他文献的佐证来看,此处“而”字应当作“能”(即能力、才能)解。  相似文献   

17.
十八是个木     
十八岁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把“十八”组成一个字,就成了木材的“木”字。当这个“十八”构成一个木字的时候,你就已经具有了可用之才的潜质。十八岁不是一个终点,它只不过是一个新的起跑线。  相似文献   

18.
在《诗经》中,“言”字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带用字。穷尽其中所有“言”字并归纳分析后可以看出,其词性除公认的属动词,名词外,尤其是引起注意的,是其明显具有连词(相当于“而”)和语气助语在词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杂”字不应归“木”部方德教学“杂”字时,被学生指出了一处误写,由此也意外地发现一个问题:“杂”字应归哪部?查《新编小学生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它们都无例外地把“杂”归到了木部,但“杂”的下半部分分明是“木”;在《说文解字》中,...  相似文献   

20.
谈《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白璧微瑕──从“脎”、“蝾”等字的字形想到的金树培脎音,是一种有机化名物的名称。它的规范字形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以下简称《用字表》)中被规定为“腺”,其中的“木”字偏旁是要带钩且变形为“脎”,其中的“木”字偏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