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孙中山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由赋予新意的"自由、平等、博爱"说、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道德观和进化的人性论等三方面内容构成.其理论基础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二元论社会历史观以及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其思想特征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东方与西方思想的融通;它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的奠基者,谭嗣同则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之集大成者。他们都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来革新传统哲学中的“仁”,但是他们的仁学思想仍有各自的特色。谭嗣同从宇宙本体高度言“仁”,突出“仁”的平等内容,强调“仁”无差等,更富有激进主义色彩。康有为偏重“仁”的博爱内容,以进化论言“仁”,强调“仁”有等差,充满传统仁学的保守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的奠基,谭嗣同则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之集大成,他们都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来革新传统哲学中的“仁”,但是他们的仁学思想仍有各自的特色,谭嗣同从宇宙本体高度言“仁”,突出“仁”的平等内容,强调“仁”无差等,更富有激进主义色彩,康有为偏重“仁”的博爱内容,以进化论言“仁”,强调“仁”有等差,充满传统仁学的保守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博爱与自由、平等一道,构成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三位一体的政治口号。孙中山是这一口号在中国的热心提倡者和实践者。他真诚而执着地追求这一革命理想,不愧为“法国18世纪末叶的伟大宣传家和伟大活动家的同志”。孙中山一生曾以苍劲的笔力书写过许多条幅,其中同一内容书写较多的就有“博爱”二字。他将此二字书以赠人,不仅是为了联络感情或表彰对革命的赞助,而且还有与人共勉的意思。孙中山曾指出,博爱就是“仁”,而仁有三种:救世之仁、救人之仁、救国之仁。这救世、救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吸纳西方伦理道德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提出的“救国之仁”、各民族“一律平等”、“为人类谋幸福”和“替众人服务”的“博爱”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通过对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义","恕"、"仁"的比较研究,提出人道主义应该成为伦理思想的主流,自由、平等、博爱是道德的根源,主张人性解放,这给当时中国思想界、教育界带来了全新的内容,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吸纳西方伦理道德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提出的"救国之仁"、各民族"一律平等"、"为人类谋幸福"和"替众人服务"的"博爱"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道德思想的创树,首以中国传统道德为基.对传统道德,孙中山采用“古为今用“的原则,赋予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以崭新内容.对西方道德文明,孙中山遵循“取法乎上“和“洋为中用“原则,对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理想─自由、平等、博爱学说作了合乎近代中国国情的全新阐释,初步形成了一个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近代道德体系.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道德思想也存在某些缺陷.但从孙中山变革道德这一总体精神来看,其道德思想对于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仍具有一定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女权思想是对维新派的女权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吸纳和重构,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既为后来妇女权利的发展及其制度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又为女权思想的现代性发展做好了铺垫,对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解决当今社会的妇女权利问题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晏阳初在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民本主义精华,融汇了近代西方的民主科学观和基督教所宣扬的平等博爱思想,并赋予其以社会为本位的现代化改造的崭新含义,从而形成了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本政治观。  相似文献   

11.
五权宪政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五权宪政思想的提出及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中西和谐社会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在中国,从孔子提出“大同社会”理想,到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西方,从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蓝图,到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也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相比较而言,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近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在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现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古今中外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五权宪政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五权宪政思想的提出及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在不断经受列强侵略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型。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人们对西方的思想认识也在变化:先是从“器物”上的学习,然后是制度层面上的反思与效仿。具体而言,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军事与科技,维新人士则侧重于西方制度的理论介绍与设想。真正搬用西方政治制度的是孙中山,他以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理论为基础,举起三民主义旗帜,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主权在民是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核心。民国建立后,他力图用这种思想巩固民主政治制度,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有力地推进了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大革命中,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最为著名的政治口号。二百年来,西方资产阶级高擎着这三面反封建的大旗,扫除旧制度的羁绊,开辟新时代的坦途。同时,资产阶级也将其作为新的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思想工具而任意滥用。从理论上讲,“自由、平等、博爱”是近、现代西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皮埃尔·勒鲁在他的名著《论平等》中指出:“自由、平等、博爱”是“真理和生命的最妙的表达形式”,“是一个完整的学说”。在“自由、平等、博爱”的三位一体的学说中,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和谋划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博爱思想,融合了西方现代的博爱理念,提出了“大同世界”社会观。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作为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他的教育思想是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从中国民主革命的需要出发,在革命实践中,向西方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伦理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的心性论。他的这种思想虽然渊源于先秦以“仁”为中心的儒学,但在根本义旨上有悖于儒家“仁者人也”的义理,否定了人的主体性,是对孔子“仁”学的一种歧出。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以天人论为形上依据,吸收百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他的改造突破宗法血缘限制,否定了孔孟的“亲亲”之仁、“敬长”之义,从人我的角度对仁义思想进行区分,把“仁”和人、“义”和我联系起来,提出了“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的仁义法思想,从而赋予“仁”和“义”新的内涵。这一改造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率先接触、学习、宣传、提倡社会主义。他的“三民主义”正是他接触西方社会、研读社会主义之后所得出的改造中国的方案。探讨孙中山与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这一问题,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认识革命先驱为推动革命的探索与奋斗.从而认识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