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婷茹 《科教导刊》2024,(3):133-135
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与“五育”相结合,共同努力,完成教育目标。文章对“德智体美劳”五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价值指导,智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内容,体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体素质基础,美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劳动教育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五育并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想要落实好“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其核心要义。在我国,“五育并举”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其主要涉及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管理体制等内容,都与新时期教育方针相契合。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以理解为五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文章从农村小学教育的角度对“五育并举”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农村小学课程体系中,以德育为中心,体育和艺术为核心,劳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建设和未来农村小学课程的发展体系建设等问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存在“五育”实施不平衡,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是对教育本质属性的回归。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宋闽莉 《教育》2024,(10):57-59
<正>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成为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五育融合”教育。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五育融合”背景下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适时了解学生课堂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的一种有效反馈。小学音乐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开展教学,进行科学的课堂评价,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五育融合”教学简述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五育融合”、“双减”精神,是育人方式改革提出的重要命题。当前中小学生教育体系中,“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的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过于强化智育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人才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五育”的内涵和意义,学校教育协同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在心理育人工作中肩负时代使命与责任,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通过打造“一个目标”“双育理念”“三维互动”“四级体系”“五重保障”“六项举措”的“123456”心理育人模式,落实“一心五环”、靶向治疗的育心方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七中学校始终贯彻国家“五育”教育方针,以“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为办学目标,以“全人教育”为育人方向,以助力学生“彰显个性”、全方面积淀为特色,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心”健康成长的“六育同构课程赋能”为理念,构建“德智体美劳心”“六育”课程体系,赋能学生全面成长。“六育”同构,以课程为依托,完善与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开设了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例如生涯规划探索、学习力指导、考前放松训练等;并利用社团和广播站加以拓展,以社团形式开设了注意力训练、亲子沟通、沙盘游戏团体辅导、心海扬帆志愿者服务等课程,并建立了“心灵驿站”学生广播站。  相似文献   

8.
梅亚萍 《江苏教育》2023,(52):21-22
<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强调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要动员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医院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回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在认真落实这一战略要求时,我们应努力构建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精准把握好“全”“育”“人”三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张俊 《青海教育》2022,(12):27-28
目前,各学校以国家课程为本,以课程标准为纲,大力推进“五育并举”,推进大思政、学科课程、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围绕五育融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据此阐述了依托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开展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100多年前马克思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始终追寻“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要重提“五育”?“五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校教育如何真正落实“五育”?围绕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定初教授。  相似文献   

11.
五育融合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整体发展,以“整体的教育培育整体的人”是开展五育的逻辑起点。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内容,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当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本质理解偏差、劳动教育课程落实不够、家校社协同育人不足、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仍然突出。新时代背景下,五育融合成为劳动教育的突破口。因此,在五育融合视野下加强小学劳动教育应确立五育融合育人目标、强化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设计、打造“三力整合”育人格局、构建实践取向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五育”融合即通过融合的形式实现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一种育人能力,是对新时代“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路径,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在“五育”之中,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协调育人价值,是“五育”的主要突破口和“五育”融合教育的关键所在,劳动教育是融通五育的粘合剂,劳动教育需与其余四育建立有机链接,形成融合互动,谋求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五育融合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整体发展,以“整体的教育培育整体的人”是开展五育的逻辑起点。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内容,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作用。但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常常淡化甚至忽视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造成劳动教育定位偏差、劳动实践活动资源不足以及劳动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本论文在集中分析五育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活动开展问题的基础上,努力探求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意蕴,从而找到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李粤 《教师》2015,(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序深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日益成为新课程改革下新的生长点.而以往那种以辅导和咨询为主的“矫正式”心理健康教育已不适应“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身心都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课改理念.为此,我们将绿色教育理念引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视野下构成一个德智体美劳相交融的、完整的绿色心育生态体系,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职班主任心理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心育工作开展有难度;家长心育意识不强,心育能力急需提升,家校心育合作困难;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欠缺,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缺乏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广西中医学校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探索中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通过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全程关注全体学生,分阶段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关注学生,全方位落实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开发更加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能够实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深度开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对“五育融合”和“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深化师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有助于学校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智育固本、德育铸魂、体育健体、美育浸润和劳动淬炼工程,焕发劳动教育的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代教育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艺术教育是学校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中学音乐教师要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努力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我们也面临诸多困难: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料设备短缺、要变身“全能教师”(负责学校的舞蹈、合唱、鉴赏、乐器等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8.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发展,是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对传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的一种扩展和完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传统的教育模式如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团体训练等,目前校园心理剧成为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比较演绎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领域综合分析和论证;同时,与现代教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体系进行比较,对新时代“五育体系”文化内涵、内在关系进行研究,目的是为新时代“五育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五育体系”是对儒家“内圣外王”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