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雨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2):93-94,F0003
近年来,校园欺凌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研究与防治亦取得诸多成果。随着情感社会学的兴起,情感在教育社会学研究方面也开始发生转向,为我们认识校园欺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情感动员的角度审视,个体情感冲突、集体情感认同和情感话语协同是导致校园欺凌成为公共事件的重要原因。充分理解情感在校园欺凌成为公共事件中的生成机制,要求重视情感治理在校园欺凌中发挥的作用,以便准确与有效制定校园欺凌治理方案和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萍 《宁夏教育》2024,(3):36-38
校园欺凌无小事,任意一起欺凌事故的背后,都关系到两个或一群孩子的健康成长。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不仅给小学生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也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带来重重阻碍,给孩子的心灵成长带来永久性伤害,更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要积极联动,协同育人,还校园阳光、安全的本色,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校园欺凌成为关系青少年权益保障的严峻问题,深受媒体广泛关注。媒体在校园欺凌报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即追求时效性和趣味性、报道表层性和片面性、追踪间断性和断取性,以及个别媒体忽视人格性和权利性。从应然层面讲,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引导力量,应有社会担当和法治观念,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校园欺凌行为,为校园欺凌行为治理出谋划策。所以,媒体参与校园欺凌治理的路径应体现在,发挥媒体在校园欺凌中的舆论监督作用;媒体可以借助自身优势,提供公众讨论平台,深入挖掘校园欺凌的成因和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4.
校园安全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校园欺凌正逐渐从校园内部管理问题转化为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从校园行为规范问题转变为良法善治的障碍之一,治理模式正由教育工作者为主转变为公共组织及相关多主体广泛有序参与。校园欺凌的成因包括不良文化的影响、法律规制的缺失、平等人权的避视、区域人口的变化。以平安校园建设为导向,加强校园欺凌协同防治,应切实做好思想协同、区域协同、制度协同、技术协同、司法协同、社会协同,多维度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多主体实施精准干预活动,多举措健全防治制度体系,多手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多条款促进法治校园建设,多样本探索人口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5.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不利于学生成长。当前,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存在一定痛点,对此,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协同合作,有效防控校园欺凌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频发的校园欺凌问题引发社会、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为防治校园欺凌,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各省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教育部、学校、监护人乃至社区的责任,通过多年的干预和治理,省政府分配权责、学校全纳支持以及社区的协同共进,校园欺凌防治成效斐然。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建设、系统的治理方略和多元主体的参与是其防治校园欺凌的主要经验。给予我国的启示:应推进立法,建立系统的反欺凌政策体系;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营造全纳校园环境;构建反欺凌共同体,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凌事件是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文章以巢湖市Z镇小学为样本,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一般压力理论构建分析框架,探讨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机制及治理逻辑。研究发现,作为校园欺凌治理主体的家庭、学校和群体文化的行为策略对校园欺凌行为具有重大影响,其中,家庭层面的阶层跨越使子代承受压力,学校层面的升学评测使学生承受压力,当多重压力汇聚,以校园欺凌为表现形式的群体文化层面的应对策略相应出现。基于此,建议发挥家庭层面的教育与社会强化功能,学校层面的育人、教学功能以及突出政府的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我国校园欺凌治理政策议程中,指标警示、焦点事件以及实践反馈等构成问题源流,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国民情绪以及公众舆情等构成政治源流,国家层面的政策共同体对于治理政策的自觉建构与第三部门、企业、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行动以及国际校园欺凌治理行动等构成了政策源流。我国校园欺凌治理议程政策之窗开启的耦合机制以政治源流为主导,以问题源流为推动,以政策源流为支持,其中政策企业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协调并发挥多元社会主体力量,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加快校园欺凌防治专门立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较多恶性事件的出现,校园欺凌治理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有学者指出,治理校园欺凌必须依靠法治,但该论述受到部分质疑和误解。这些质疑与误解源于其对法治化治理校园欺凌的重点、方法等层面的模糊认知,对校园欺凌的最终价值取向等认知存在偏差,对法治化校园欺凌缺乏实际的理性解读。结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法律精神,结合教育理念,提出育人是校园欺凌治理的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法治化治理校园欺凌的指导原则,校园欺凌治理研究与实践需多学科有机融合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前,校园欺凌被视为“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未受到足够重视.1999年科伦拜高中枪击案以后,如何通过立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规制成为美国联邦和各州关注的重要问题.囿于公共教育的州权自治传统,美国在联邦层面至今未制定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是通过《教育法修正案》《民权法案》等法律加以规制.联邦层面的法律规制以事后救济为主,不足以让校方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在州层面,美国各州通过专门立法对校园欺凌予以规制,在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报告机制、处理机制和协同治理机制.但同时,各州立法在规范学校反欺凌政策、惩罚欺凌行为实施者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勤 《江苏教育》2023,(17):51-54
<正>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班级是在家庭以外发挥最经常性教育影响的微观系统,班主任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在预防和处理同伴欺凌事件中,班主任应精准辨识、关注重点、协同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育》2017,(1):28-36
法律制度因其权威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在治理校园欺凌中能发挥重要价值。新时期校园欺凌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的表现特点,这是社会结构变迁及规则缺失、学校治理无力及无奈、家庭结构变迁及失能、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征共同导致的结果。校园欺凌依法治理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反校园欺凌的制度设计、司法应对、学校角色、社会参与几个方面,但存在对校园欺凌后果严重性认识不足,治理校园欺凌的责任主体不明确,治理校园欺凌的方法缺乏有效性等问题。校园欺凌有效治理需要推进专项立法,明确反校园欺凌立法目的与原则、理清立法主要内容以及明晰参与主体责权利边界。  相似文献   

13.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市域社会治理中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安阳市校园欺凌行为存在着普遍性、多样性、隐蔽性、渐进性、隐忍性等特征,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法治等五个方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安阳市校园欺凌问题如何“发挥六个作用”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4.
校园欺凌是国际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较多,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加之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因此治理校园欺凌,农村小学更应重点关注.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具体而言,农村小学校园欺凌的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不断出现且其形式愈加多样化,给中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事件处理方式的不当是造成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处理的现存问题表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失范行为存在误导性;教师的被迫性失职行为;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问题发生时存在压制和推脱行为;司法机关配合不紧密,滞后校园欺凌问题治理;中小学校园欺凌判罚缺乏针对性。构建反校园欺凌共同体需从国家立法层面、社会舆情层面、家庭教育层面、学校教育规制层面、完善校园欺凌三方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疏导、保障中小学校园欺凌三方主体未来发展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以色列中小学反校园欺凌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园欺凌概念的界定、学校干预计划的制定、家长对话平台的建立、分层处理方式的运用、心理辅导的实施五个方面,具有政策内容灵活多样、多方合作共同治理、家长参与内外协同、处理方式以法为主以及心理辅导预防为主的特点。政策实施后成效显著,以色列国家教育测量与评估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以色列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明显下降。然而就反欺凌政策本身而言,仍然存在政策覆盖率低、部分学校执行力不足等问题。借鉴以色列经验,我国应通过健全法律体系、明确政府主导、加大处罚力度、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等方式有效治理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17.
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为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治理行动,其中,英国中小学校在校园欺凌防治上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进一步明晰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健全和完善校园欺凌的防治机制,强化针对校园欺凌者的惩戒教育,增强师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工作的关键力量,研究其参与和干预校园欺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中小学教师干预校园欺凌计划研究结果发现"感知欺凌情境严重性"、"自我效能"、"同理心"是教师干预校园欺凌情境的三个显著因素,而大多数组织特征变量并未产生明显作用。该计划为防治和降低校园欺凌事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策略,即发挥教师旁观者正向作用,阻断欺凌情境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校园欺凌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以906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小学生校园欺凌的特点及特质情绪智力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发现:小学校园存在欺凌行为,男孩遭受身体欺凌显著高于女孩;母亲具有研究生学历所遭受的言语欺凌显著高于母亲具有初中、高中、大学学历;特质情绪智力与校园欺凌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且情绪倾向、自尊、同伴关系显著预测校园欺凌。小学校园欺凌防治建议:切实关注男孩校园欺凌现象,提高男孩特质情绪智力;不可忽视高学历家庭孩子的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高度重视小学生的情绪倾向、自尊及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20.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校园欺凌对欺凌者与受欺凌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了解校园欺凌现状成为当务之急。以某小学作为个案研究为例,通过对该学校三至六年级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该校校园欺凌现状,发现学校存在处理欺凌行为机制不完善、家长对待欺凌行为态度消极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视角提出防控校园欺凌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