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底层叙事近几年来在文坛掀起热潮,如李约热的《青牛》、曹征路的《霓虹》都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知识分子作家出现这样一种文学创作倾向可以说是对文化自觉的实践,是作家对当下现实的自觉的、迫在眉睫的回应。但是需要警惕的是,这样一种底层叙事到底是"底层"在"叙事",还是为"底层"而"叙事"?作家怎样才能摆脱一种高高在上的写作叙事姿态,让底层发出真实的声音,这是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底层叙事的两部力作,《那儿》与《好大一对羊》有着相同的表层结构与话语方式:从表层来看,两篇文本都以“拯救”过程作为主线,以彼岸意象作为终结,在解蔽本土现实的同时解构了改革话语.而文本深层的底层仿像,则体现了真实性、普遍性的创作追求与标本化、符号化的叙事手法的内在矛盾.因此,底层叙事依然“在路上”——它的叙事策略与话语困局既体现了知识分子与底层接触的困境,也体现了中国本土现代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论文分析了近来底层写作两种倾向:“美学脱身术”和“苦难叠加”,认为这两种倾向都并不能真正表述底层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那儿》在“底层写作”中的独特性及其现实、思想背景,并将其与“左翼文学”的传统相联系,认为“左翼文学”在历史实践中虽有诸多失误,却是当下理论与创作界值得重视、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活着》以幽默、底层语言塑造了一位饱经磨难,"貌似"最该死亡,但却一直活着的老人——福贵的一生。通过福贵表达了老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活着。《活着》是余华作品风格改变的开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双重叙事的风格,以简洁含情的语言勾勒出以福贵为代表的穷苦大众的底层生活。通过福贵人物形象,读者感知到生命的厚重、活着的意义;通过两位各具魅力的女性,读者感知到包容的价值。接地气的叙事不流于形式,这正是《活着》艺术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5.
“说”作为文体有七种形态:解说、论说、小说、诸事、叙说、辩说、上书。其各自的文体特点,或说理、或以叙事说理、或叙事,其行进路线由说理至以叙事说理、至单纯叙事,就成为小说。《文心雕龙》与《文选》所述为狭义的“说”,视“说”有两种形态:“辩说”与“上书”。《文选》不录“辩说”,其原因在于认定它未独立成篇章,又不可“剪截”。  相似文献   

6.
从文本出发,解读了“知识分子写作”代表诗人西川和“下半身”盟主沈浩波的同名诗歌《一个人老了》。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比较,结合知识分子诗人和民间诗人的论争来探讨这两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由此为例浅探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在当今诗坛各有诟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药》是“双线结构”的说法在学术界和中学语文界至今占着统治地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药》的结构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小说以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的经历和结局这一情节的联系性为叙事线索,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了华、夏两家有两条基本情节线索贯穿其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我们可以称这种结构为“一写二”结构。“一”指的是一条叙事线索,“二”指的是被叙述的两个故事。“双线结构”说中的“双线”指的是“两条故事线索”,《药》只有一条叙事线索的事实在“双线结构”这个概括语中没有得到体现。而不与叙事线索相联系的故事线索属于题材范畴,不属于结构范畴,所以“双线”与“结构”这两个概念在这里联系在一起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底层文学的创作者以"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写作姿态,以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情感介入的方式探入底层生活深处,以艺术的方式真切地传达了底层经验、底层情感、底层利益诉求,充分体现了包括作家在内的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和价值担当。  相似文献   

9.
鲍红新 《现代语文》2009,(10):127-127
叶舟的中篇小说《羊群入城》在“写什么”与“如何写”两个层面上,对“当代小说应该如何表述底层”这一新世纪“底层写作”论争中的焦点问题给予了精妙解答。而在“为谁写”这一层面上,《羊群入城》仍未脱出“快意苦难”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鲍红新 《现代语文》2009,(8):127-127
叶舟的中篇小说《羊群入城》在“写什么”与“如何写”两个层面上,对“当代小说应该如何表述底层”这一新世纪“底层写作”论争中的焦点问题给予了精妙解答。而在“为谁写”这一层面上,《羊群入城》仍未脱出“快意苦难”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尤凤伟的长篇《泥鳅》,以乡村“打工仔”在城市的不幸遭遇为讲述角度,通过对这一群体生存状态的揭示。引发出作者对社会体制、城市文明、人性善恶的反思和阐释。尤凤伟的这种书写底层,挖掘底层人群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写作。相对世纪初浮华、繁杂的文坛是一种沉潜和净化。  相似文献   

12.
“朦胧诗”是“传统诗学精神的复苏”而非“新美学原则的崛起”。“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是超越“朦胧诗”的不同途径并真正萌生了“新的审美原则”。这两种写作倾向不仅在理论上显出了创新意义,也为具体的诗歌写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和可能。遗憾的是,“知识分子写作”在作“形而上”的攀升中,诗意关注和价值立场越来越空疏,语言越来越神秘化;在“关注当下”时,“民间写作”反而被“当下”淹没进而消弭了精神向度和价值立场,语言也越来越嬉戏化。辨析两种写作倾向所昭示的新路和陷阱,有助于把握未来诗歌写作的路途。  相似文献   

13.
东西的《后悔录》是一部“如果书”。他用“如果”这一个词构架了一整部小说。“如果”是小说叙事的动力、核心、关键,“如果”叙事营造了过去——现在往复循环的时间架构,揭示了人生的偶然感、虚幻感,展示了“揪心”的后悔体验,最终小说写作这一事件本身成为“游戏”的一个文本。  相似文献   

14.
“底层写作”对于政治性“底层”的过度关注,为其开拓了艺术的空间,也使其存在着难以持续的潜在问题。所以,在坚持“底层精神”的前提下,“底层写作”应当汲取“左翼文学”的缺陷教训,将“政治的底层”内化为知识分子“生命的底层”。在这方面,抗战文学具有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范经华 《考试周刊》2010,(11):30-31
“民间立场”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我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陈思和先生认为,民间理想主义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立场,是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作家把自己隐藏在民间。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作为认知世界的出发点。表达原先难以表述的对时代的认识”。本文之所以将晋剧《打金枝》定位在民间视角或者民间立场下的公主驸马的婚恋生活,因为纵观全剧,处处都体现出一种以道德评判为标准的民间逻辑,一种以智取胜的民间策略,一种大团圆式的民间理想。  相似文献   

16.
在形成于元明之交这一历史断裂期的市民文化消费语境中,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近世通俗文学,在具体操作死亡叙事的过程中,受到了“以奇为美”和“以惨为乐”这两种典型的民间审美情趣的深刻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两种带有原始的民间气息的审美情趣已经内化为通俗小说家常规性的文本叙事策略。民间审美情趣的强烈渗入,正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文本世界中的死亡叙事在美学品格方面区别于“文人独创型”文本中的死亡叙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卫慧的《上海宝贝》为代表的“另类小说”,不但是对宏伟叙事和全权意识形态话语的一种反驳,也是对传统价值观念和话语方式的一次颠覆性尝试。建基于反思的知识学批判——“反拨”,则是对人的身体性的正当性的论证,并突显了偶在个体的生存意义问题。应把这一文化新现象置放在时代的现代性思潮背景中,抱以理解地同情,同时也应对这一现象采取分析的姿态——同情地理解。卫慧们的身体写作与法国女性主义创立的“女性写作”理论惊人契合,是中国女性书写的一次新尝试。  相似文献   

18.
“私小说”作为一种新兴小说其叙事风格与传统写作有非常明显的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叙事语体 ,场景的选择 ,情节建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综观2007年的中篇小说,其叙事编码的基因变异是非常突出的特征,尤其是“底层叙事”的结构性变化。以方方的中篇小说《万箭穿心》为代表的“底层叙事”的基因突变,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文学摆脱了以往的陈旧模式,不再固执地以工农阶层的代言人自居,以简单的二元对立式的思维去看待社会现实,就这一点而言,确实意义非凡。而以叶广芩的中篇小说《三击掌》为代表的历史叙事在叙事模式上的觉醒,以及宁肯、马叙的先锋叙述的话语调整,和滕肖澜、鲁敏的都市文学、乡土文学的话语流变,无不显示着2007年小说在深层结构上的种种变化与革新。基因的突变,预示着物种的进化与成长,而文学的发展亦如是。  相似文献   

20.
<正> 《左传》有两种最基本的叙事形式,一为“每事自为一章”,一为“分年散见,隔《传》相接”。前者这种类型笔者曾已具文讨论过。本文所要分析探讨的是《左传》“分年散见,隔《传》相接”叙事之例,它是《左传》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叙事形式。另外,还准备谈谈由上述两种基本叙事体例演化出来的一种变例,即“绝不相蒙而连缀成篇”者。明了这几种叙事体例的特点,对于认识《左传》这部先秦历史名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