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们曾经醉心于孕育了“一门三父子”的这片奇异土地,我们曾经流连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与豪迈,这些都是我们阅读印象中的“三苏”。“三苏”故里的眉山一小立足“三苏”文化土壤,把儿童时代的“三苏”还原于真实的生长情境,诠释着他们的教育理念——“儿童是课程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我们曾经醉心于孕育了"一门三父子"的这片奇异土地,我们曾经流连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与豪迈,这些都是我们阅读印象中的"三苏"."三苏"故里的眉山一小立足"三苏"文化土壤,把儿童时代的"三苏"还原于真实的生长情境,诠释着他们的教育理念--"儿童是课程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循着这时代教育哲学之脉络,走进张雪艳老师鲜活形象的课堂,我们触摸到了这位独具思想的教师探寻适合儿童自身成长规律、构建儿童喜欢的课堂的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3.
以三苏为杰出代表的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对风水历来讲究,时人以及后人还产生了许多关于苏氏家族与风水的谚语、传说,但风水却不是苏氏家族兴盛的原因。在科举制较完善的宋代,良好的家族教育才是眉山苏氏家族振兴的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4.
《孙子兵法》战略文化研究范式、现实意义及传播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新 《滨州学院学报》2011,27(5):133-137
《孙子兵法》是中国战略文化的重要智慧之源,是构成中国战略文化的重要基因。探索其战略文化思想,加强其战略文化理念的传播,对于弘扬《孙子兵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孙子兵法》战略文化思想体系构建的范式、范式的现实意义及其传播理念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孙子兵法》战略文化研究与传播。  相似文献   

5.
正壬辰年腊月十九日,在眉山三苏祠寿苏会上,刘清泉先生告诉我,他正和画家杨再琪先生合作,采用现代散文诗和水墨画组合的方式来诠释苏轼诗词的意境。我听了顿时感到十分兴奋和愉快。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像东坡这样的文化巨星的优秀诗词,乃是华夏文明思想精华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不断听到一些同志对眉山师范附小教学工作的赞扬。为探求他们的成功之道,阳春三月。我们来到了这所座落在“三苏祠”旁的重点小学。短期的接触、了解,可能仅限于皮毛,但就接触所及,这所学校领导、教师们的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勇于进取的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色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实践活动,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这里我们向读者概要介绍的,是他们教学工作的几个主要特点。胸有全局多路探索眉师附小是一所老学校,师资队伍长期比较稳定,而且比较整齐。加以通过不断的充实,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年教师和他们的徒弟为主体,各年  相似文献   

7.
2005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马斗成先生的《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一书。此书是作者积十年之功在中国古代士大夫家族的典型代表———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十年间,作者在陆续搜集了各方面丰富资料、进行了大量专题研究基础上,终于完成此书。作者之  相似文献   

8.
眉山苏轼遗迹大多湮没于历史的风尘,眉山苏轼遗址比较重要的有纱縠行故居、天庆观乡校和老翁山坟茔,它们超越时空、衍生发展,并在符号化的过程中演变成为眉山苏轼符号的标志,眉山苏轼符号具有苏轼潜意识主体的特征,象征苏轼孕奇蓄秀的精神特质和苏轼文化之根。因此,潜意识乃苏轼的文字之根、仁政之根、灵魂之根。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连续文明发展史的古老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我们的先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堪称精神文化经典产品的古代小说名著,便正是中国古代璀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究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借鉴与启示,挖掘古代小说名著之于当今社会的意义与价值,无论对中华学术文化的弘扬,还是对新世纪新生活的创建,都具有现实意义。笔者不揣简陋,现仅以《三国演义》和《金瓶梅》二书为例,略作个案剖析,权当引玉之砖,并期望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不断走向全面和深入。 一、“《三国》精神”与…  相似文献   

10.
京剧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程砚秋名剧《马昭仪》来研究京剧典籍英译,论述其英译价值,并以(兵困禅宇)一场为例对《马昭仪》唱词进行中英对照,目的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与佛禅     
苏轼是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宋代特有的社会氛围培育出来的民族文化精英。本文着重探讨苏轼与佛禅的关系,即苏轼学禅的原因、历史,佛禅对苏轼的影响以及在其作品中的反映。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探讨民族文化是怎样影响和造就文化名人的,而文化名人又是怎样发展民族文化,从而显示民族文化承传的。  相似文献   

12.
归纳综合梁肃作品有关学创作,评论的见解,将它与前辈古家和后起古运动主将的学主张作对比分析,说明梁肃学观念承前启后的意义,指出他是唐代古运动中由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到韩愈,柳宗元之间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3.
以批评柳永词为“柳七郎风味”而著称的苏轼,其实也创作了大量的“艳科词”。以对女性的描写为视点,苏轼的“艳科词”大致可分为“侍儿词”、“妻妾词”、“歌妓词”等诸种类型,且在艺术上不乏与“花间词”相类者。导致苏轼创作“艳科词”的主客观原因,既与豪放词在北宋不受欢迎、“柳七郎风味”大畅其行的社会背景相关,又与苏轼对其词学审美认识的调整与改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刘勰雅俗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指出文艺创作主体应注重品德修养,必须“儒雅”与“文雅”,提倡“括乎雅俗之际”,隆雅轻俗,并且具体论述一系列雅俗审美命题,如“典雅”、“温雅”、“和雅”,常常“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把《诗经》中来自民间、化俗为雅的诗作的审美经验作为论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惠州文化的包容性特征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意义。基于苏轼作为寓惠时期的历史名人为惠州文化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等缘由,选择以苏轼及其诗文为视角,可以领略到惠州文化海纳百川、宽待来者的开放心态,热心仗义、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热情好客、友善待人的人文风尚等特征。体会惠州文化的包容性内涵并努力使之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精神资源,能为创建更加美好的惠州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神话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300多首苏词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意象,可概括分为神女意象、神物意象、神境意象三大类。这些神话意象的大量运用丰富了苏词的色彩,增添了苏词的神韵,使苏词充满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17.
柳永与苏轼都是宋代词风转变的关键性人物。柳永对词的抒情形象、情感本质及审美空间等进行了全面开拓,突破了五代词的藩篱.使词开始转向个性化、自我化,使词的审美空间移到了广阔的自然山水之中,同时对都市生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描绘.苏轼在柳永的启发影响下进一步开拓,使词进一步男性化、多样化,情感内涵有了本质的飞跃,把自然山水与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思考相结合,同时对农村乡野与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极大地拓展了词的审美空间及表现内容.  相似文献   

18.
苏大山(1869-1957),字君藻,福建泉州人。清末廪生,爱书成癖,搜购过大量的古今图书。倡组诗社,并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著述颇丰,是泉州著名诗人、藏书家。1958年其后裔遵其遗愿,将红兰馆藏书悉数捐赠泉州市图书馆,为福建的藏书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词作风格多样,不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蕴藉深厚。苏轼词蕴藉美的形成除了与文本本身的凝练、留白,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读者的阅读接受创造,社会时代的影响有关,还得益于苏轼"本身原具有的一种双重之性格"。苏轼词运用比兴寄托和典故,借用古史、书、文、人,实现对一切人、事、物、情的关照。含蓄蕴藉使苏轼之情得以曲折变化地传达,摆脱世俗,实现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