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苏轼的艺术创作,与中国酒文化密切相关。现存东坡词300余首,竟有半数以上涉及到酒。其中的关联,一方面是东坡对传统醉美风范的认同,另一方面在于他融会高尚的人格修养、精深的学术见解和牟富的创作经验于己怀,在把握传统醉美精神的基础上对“酒趣”的内涵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的开拓与扩展。  相似文献   
2.
苏轼各种体的作品中,呈现出一个奇妙的音乐世界。这一以往研究鲜所涉及的领域,是苏轼作品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了构成苏轼作品音乐世界的几大主要因素,即苏轼所受传统音乐理论和家庭音乐气氛的影响,苏轼个人天赋中所独具的节律感应能力,苏轼观察总结人生物理而抽绎出的音乐理念。章还对苏轼作品音乐世界的表现方式和鲜明特点进行了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总目》在著录杨升庵的《谢华启秀》时,对其编纂意图、注释体例、收罗范围、对偶工拙等多有指责。本文认为这些指责与原书状况出入较大,甚欠公允:作者编篡该书的意图旨在倡导博学以矫时弊;其注文体例难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应予理解;关于收罗范围,并非都不当,应区别考量;至于对偶工拙问题,杨升庵只是辑录前人佳句丽事以资启迪,不愿以格式伤内容,应予谅解。除此之外,还应看到,该书多辑名作要籍,平正通达,足以博大眼界,启迪文思,自其问世以来,后出之类书、杂纂及近代辞书多所取用,其作用和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4.
庞石帚先生是20世纪前半叶蜀中著名学者。论著宏精,而诗名尤高。所作《国故论衡疏证》为当时蜀中各大学重要教材,影响深远。本文着重介绍了《国故论衡疏证》的成书过程以及它的突出特点,这就是:鸿博、精审、打通。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弘扬东坡精神,传播东坡文化"具有更加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东坡文化精神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爱国爱民、奋励当世的崇高理想;二是求实求真、探索创新的认识追求;三是信道直前、独立不惧的处事原则;四是坚守节操、潇洒自适的生活态度。东坡文化的传承需要对苏轼全部著述进行细致入微的整理,《苏轼全集校注》对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词、文进行了全面的校勘、注释、编年、辑佚、集评,且自成体例,做到"五通",即通收、通校、通注、通编、通评。只有把握苏轼与中国文化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文化巨人在文化精神与艺术精神的相通之处(以杜甫与苏轼为例),把东坡文化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传承东坡文化。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苏轼所作常州词6首:《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浣溪沙》(倾盖相逢胜白头)、《浣溪沙》(炙手无人傍屋头)、《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等的背景、内容进行分析,解说,言简意赅,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7.
三苏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们应当弘扬的辉煌灿烂的重要文化。刘川眉的《眉山苏洵》、刘小川的《眉山苏轼》、熊朝东的《眉山苏辙》是最近完成的研究三苏文化的重要成果。这三部书稿的作者都是眉山当代作家,他们对三苏的研究饱含着对乡邦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激情。他们研究的视角新颖,作品鲜活通透,采用立体用笔,展示了中国文化如何造就了三苏,三苏又如何增添了中华文化的光彩,启迪我们今天该如何去认识与弘扬三苏精神。  相似文献   
8.
苏武学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苏武研究学会和山东诸城市有关领导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于1998年8月24日如期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二十个省市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的研究苏武的专家学者共七十余人,收到论文近五十篇。经过三天来的大会发言和会下交流,学者们对于苏武研究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思考切磋,这对苏学研究的深入扩展,是一个继续的推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关于“苏武与密州”的研究《密州的文化氛围与苏轶知密州时期思想的转变》一文认为,苏武在密州,…  相似文献   
9.
本是对苏轼黄州时期咏花诗的审美解读。黄州贬谪是苏轼人生旅途中的非常重要时期。他的感情,他的人格操守,他的内在精神,通过咏梅花、海棠、老枳等得以寄寓。章从三方面对其黄州咏花诗予以赏解,指出咏梅诗是其精神格调的映射;咏海棠诗是其灵魂道德的投影;咏老枳诗是其美学情趣的展现。由此也能看出苏轼对诗品与人品、物与我等关系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0.
书简与东坡的文学个性相结合,使其书简散文成为整个苏文“真、精、妙、达”的高度艺术风范的缩影。由于文献传存中的差错等原因,东坡书简涉及到的一些人和事至今往往不太清楚,给后人充分理解其书简带来一定的困难。经考证,《与张君子五首》中的张君子应是张君子;《与江子秀才》中的江亭子为江端礼;《与孙志同三首》中的受主当是孙志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