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托单位:长春地理研究所地理位置及区域代表性: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地处三江平原腹地,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辖区内的洪河农场,北纬47°25’,东经133°31’。三江平原生态类型为温带湿润平原湿地生态类型,是我国沼泽湿地集中分布而且面积最大的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业开发区。土地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耕地367.8万公顷。农作物主要是大豆、水稻和小麦。沼泽湿地的保护、高投入农业和大量开垦,给区域农业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研究方向: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为对象,…  相似文献   

2.
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到的数据的基础上,对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调研分析结果,提出了保护与开发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是曾经的"北大荒",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如今已是拥有耕地424.91万公顷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解放前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5%以上,目前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5.75%,湿地锐减。伴随湿地萎缩而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分析湿地减少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湿地生态建设与保护措施,为该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是我国华北平原的极大的淡水浅湖型湿地,对于确保华北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平衡、和谐发展有这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反应。但是在最近几年间由于受到了持续干旱以及各种污染的影响,对白洋淀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并且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白洋淀湿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各省市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对白洋淀湿地的污染进行治理以及到了必须进行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土壤类型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淡水湿地集中分布区,三江平原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人类活动的剧烈影响,过去50年期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在分析1954年~200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土壤类型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50余年中,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其中耕地增加了2.25倍,增加面积为385.55×104hm2。与耕地面积相对应的是湿地、林地和草地的大幅度减少,减少面积分别为256.72×104hm2、66.92×104hm2和57.65×104hm2。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暗棕壤和黑土为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几种土壤类型,农业开垦活动和耕地面积的增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和主导因素,湿地、林地和草地减少区域的土壤类型与耕地增加区域的主要土壤类型一致。三江平原耕地开垦对土壤类型的选择顺序为: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暗棕壤。这一现象表明耕地开垦首先从自然条件相对优良的土壤资源草甸土、白浆土进行开发;随着草甸土和白浆土面积的迅速减少,沼泽土于1986年~1995年和1995年~2000年期间成为耕地开发最多的土壤类型;随着以上3种土壤类型中可开垦的土地资源减少,暗棕壤于2000年~2005年期间成为耕地开发最多的土壤类型。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宝清县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行为特征,对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进行分析。以三江平原宝清县为例,通过1954年 、1976年 、1986年和2000年四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叠加分析和编码技术生成三个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对研究区三个时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扩张、新生、收缩、消亡和复生的图谱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时段耕地和城乡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减少,林地和水域除1954~1976年呈增加外,其他时段呈现减少的趋势。而且1954~1976年耕地以新生为主,新生速率为每年8.77%;1976~2000年耕地以扩张为主。湿地和草地以退缩为主。人类大规模的开垦活动导致沼泽湿地与草地退缩与消失,从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土地利用生态界面也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以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性河流挠力河为主要研究对象 ,结合多种分析方法 ,对挠力河的径流演变特征及趋势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性河流径流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相依性 ;自 60年代至 80年代末 ,径流量总体呈现减少趋势 ,径流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这些演化规律均与沼泽化流域的地理特征以及近 5 0a来沼泽及沼泽化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必须加强沼泽生态用水和湿地水资源调控等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湖荡湿地是太湖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湖四圈"中的一个重要圈层,是低污染水强化净化的重要水域,也是河-湖水系联接的关键节点,更是河网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重心. 针对湖荡湿地面积锐减、水质恶化、生态系统衰退、污染物拦截与净化能力下降的现状,"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湖荡湿地重建与生态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2012ZX07101-007),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研究形成了太湖流域湖荡湿地生态修复总体方案,研发集成了河湖相联复杂水系湖荡湿地重建与生态修复的成套技术和城市景观湖泊西湖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并以滆湖和西湖为典型区域开展了工程示范,推进了太湖流域湖荡湿地的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9.
湿地作为干旱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环境指示性。为了准确地认识和评估人工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湿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成效。文章通过遥感技术手段,动态地监测了人工应急生态输水前后塔里木河下游的湿地景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0余次的人工生态输水,在总体上改变了流域湿地长期持续减少的状态,流域范围内湿地总面积呈现稳中有增,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变化过程呈现"V"型逆转,面积有着显著的增加;沼泽湿地减少的速度得到明显遏制,动态度由1990-2000年的-5.35%降低到2000-2010年-1.09%;此外,下游河道断流现象得到改善,尾闾湖——台特玛湖在干涸了近30年后重现恢复往日生机。说明了塔河人工生态调水对下游的湿地生态环境拯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上研究可为塔河的综合治理提供有益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湿地作为干旱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环境指示性。为了准确地认识和评估人工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湿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成效。文章通过遥感技术手段,动态地监测了人工应急生态输水前后塔里木河下游的湿地景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0余次的人工生态输水,在总体上改变了流域湿地长期持续减少的状态,流域范围内湿地总面积呈现稳中有增,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变化过程呈现“V”型逆转,面积有着显著的增加;沼泽湿地减少的速度得到明显遏制,动态度由1990-2000年的-5.35 %降低到2000-2010年-1.09 %;此外,下游河道断流现象得到改善,尾闾湖——台特玛湖在干涸了近30年后重现恢复往日生机。说明了塔河人工生态调水对下游的湿地生态环境拯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上研究可为塔河的综合治理提供有益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洪泛湿地生态环境问题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鄱阳湖和洞庭湖为代表的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是我国最重要的洪泛湿地湖群,其独特的水文条件繁衍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通江湖泊与洪泛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研究挑战。本文首先论述了通江湖泊与洪泛湿地系统的开放性与复杂性特征,其次系统梳理了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洪泛湿地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通江湖泊洪泛湿地生态—水安全需要重点关注生态水文相互作用机理及耦合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湖泊湿地碳源汇格局及其气候效应、江湖关系连通格局的优化调控以及湖泊湿地保护管理与流域绿色发展5个方面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论文对于揭示通江湖泊洪泛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维持湿地生态功能与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对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三江平原湿地研究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中的VIP维普中文期刊网1989年~2003年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自1994年~2003年间,以三江平原为关键词,同时包括挠力河和别拉洪河等三江平原典型流域湿地公开发表的湿地研究论文为对象,分别对其加以分析归类.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该区以湿地农业和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主;中后期以资源开发和自然环境变化为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和流域治理领域研究明显加强;2000年之后,从资源开发到湿地环境变化、湿地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湿地结构、功能、湿地评价、湿地研究技术与手段、湿地保护和管理等各项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明显拓宽.论文对三江平原湿地科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内容及其在国内湿地研究中的地位作了评述及展望.  相似文献   

13.
湖泊生态安全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基于对澴东湖流域水文、生态环境的长期调查和多边形生态安全状态判别方法,选取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6个层面21个影响因子,构建了澴东湖多边形指数生态安全判别体系。建立五元联系数评价模型对澴东湖B的现状进行评价,同时结合马尔可夫链建立预测模型对湖B 2016年的生态安全状态进行预测。将历史数据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为澴东湖B的长期安全监测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根据近几年调查研究数据和资料,概述了嘉兴市秀洲区北部湿地生态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以及发展湿地生态高效农业的潜力,提出五种适合当地的湿地生态保护和湿地高效生态农业结合的开发模式,即:滩地立体水生植物栽培模式、湖荡洁水型养殖模式、池塘和低洼水田生态循环型养殖模式、种养加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湿地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模式,以期达到湿地生态、经济和景观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自然沼泽湿地开垦前后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别拉洪河、浓江河流域自然沼泽湿地和开垦后的农田 (旱田和水田 )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自然沼泽湿地开垦前后土壤中 1 3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 ,与自然沼泽湿地相比 ,农田土壤中B、Cd、Cu、Ni和Zn的含量较低 ,Ba、Be、Co、Cr、Mn、Pb、Sr、Ti的含量较高 ;自然沼泽湿地土壤中元素垂直分布分层性较明显 ,而农田土壤中 ,除Pb外 ,其他元素含量的剖面变化较自然沼泽湿地平缓 ,但剖面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 (B和Cd除外 ) ;某些元素的相关性 ,农田不如自然沼泽湿地明显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游湿地生态替代产业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江中游是我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地域之一 ,区域内河、湖、洲滩湿地具有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经济功能。在“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的耕地将转变成为新的次生湿地。为了保证湿地调蓄洪水的功能 ,这类次生湿地大多已不能用于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传统农业生产。依据湿地的生态环境特点 ,寻求既适合于汛期蓄洪需要 ,又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湿地替代生态产业开发 ,成为长江中游区域环境整治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农业生态安全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吉林省西部是吉林省耕地主要集中区和商品粮主产区之一,而该区长时序、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引起了农业生态安全水平的大幅下降。研究该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农业生态安全响应具有现实意义。以吉林省西部193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以ARCGIS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该区域进行LUCC及农业生态安全研究,探讨该区的LUCC及农业生态安全的作用机制和响应方式。结果表明:草地和湿地的面积迅速减少,区域景观不断破碎化,景观异质性显著变化。LUCC的驱动力主要是政策鼓励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农业安全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环境安全程度降低;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安全受到威胁;农业生物资源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农业水资源匮乏,水质恶化,环境污染加剧;粮食等农牧业产品安全形势严峻。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农业管理与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96-97
<正>中科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的同江市东南部(47°35N,133°31 E),始建于1986年,1992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5年成为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试验站依托单位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现任站长宋长春研究员。1监测与科研目标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集中分布区之一,代表着我国中纬度冷湿(季节性冻融)低平原沼泽湿地典型分  相似文献   

19.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平原惟一保持生态系统完整的内陆淡水湿地。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衡水湖湿地的恢复与保护,国家发改委、环保部、林业局等八部委已将其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的完成衡水湖湿地保护与生态文化的宣传与研究,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以动漫产业在衡水湖的宣传与开发为中心,分析动漫艺术形式的优势与特点,探讨如何将动漫产业与衡水湖湿地的保护,与生态文化的宣传发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西部湿地动态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湿地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引起了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定量分析湿地退化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本文选择吉林省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基于1930年、195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以及1986年、1996年、200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研究了该区湿地从1930年~2000年的时空变化规律,计算了湿地在各个阶段的动态度和湿地的转出贡献率。结果表 明,从1930年到2000年的70年间,本区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沼泽湿地面积从1930年的123.7×104hm2,2000年仅为22.8×104hm2,湿地从一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27%)下降为微量类型(5%);从湿地的空间变化来看,各阶段的湿地都在减少,但各阶段的湿地减少程度和方式差别较大;从湿地转出贡献率看,湿地不仅被大规模开垦,而且也在迅速退化,以及大量转化为盐碱地。随着湿地的大量丧失,湿地的调节气候、调节河川径流、降解污染物、防止侵蚀、抗洪减灾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多种环境功能大幅度减弱甚至丧失,加速恶化了研究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