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浅析当代反腐小说写作中批判理性精神缺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腐小说是公众阅读中备受关注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们是否具有真正的批判性?本文对反腐小说进行文本细读,从主体与客体关系角度运用“物化”理论和“话语”理论解析当代反腐小说写作中理性批判精神缺席现象的原因,并通过这种分析揭示大众文化的软弱性在反腐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蝈蝈 《中学教育》2004,(10):62-64
“反腐小说”是一个既似是而非又似非而是的提法。一方面几乎每一位被世人称道的“反腐作家”,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作品是“反腐小说”,觉得就好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被称作“军事体裁小说”一样是一种贬低,另一方面在书店和网上这样的归类却随处可见,这也许可以表明至少在读者心目中“反腐”确实是构成  相似文献   

3.
反腐小说与官场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人们往往把题材涉及到官场腐败的小说通称为“反腐小说” ,这是一个模糊而过于泛化的概念。本文以近几年几部在这方面影响较大的小说为例 ,对反腐小说和官场小说进行了区分和定位并指出 :反腐小说的侧重点 ,是其主题的尖锐性 ;而侧重人性刻画的 ,属于官场小说  相似文献   

4.
一个时期以来,腐败成为全国人民深恶痛绝的一种社会现象,一批关注现实政治、抨击腐败、揭露黑暗、激浊扬清、弘扬正义的反腐作品应运而生。反腐小说以其强烈的批判性、揭露性、正义性和故事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反腐小说,文艺界褒贬不一,如何看待这一历史转型期特有的文化现象,客观公正地评价反腐小说,是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抉择》是当代作家张平的反腐力作,小说通过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牺牲亲情坚决反腐的"清官"形象。小说主人公李高成在反腐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既来自于自我符号内部的各种身份冲突,又来自于与其他人物符号之间的"能力元语言"冲突,还来自于克服标出项劣势及标出性翻转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张平在世纪之交创作了一系列关注现实、关心老百姓心声的反腐小说。这些反腐小说揭示了方方面面的腐败问题。张平敢为人民先声的勇气,使他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而作家对腐败问题的思考,对正确认识反腐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平以《天网》、《抉择》、《十面埋伏》等反腐题材的小说在文坛上掀起一股现实主义冲击波.引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响。张平的反腐题材小说与其他作家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有很多共同点,更有诸多突破、超越。这种超越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张平的作品总是既勇敢地揭露腐败,也热情地弘扬正气;二是张平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强烈的思辨色彩。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化对官场小说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代反腐政治文化在题材和主题上规约着当代官场小说,表现为题材的新闻性和主题的反腐性。同时,传统政治文化包括“官本位”观念、道德自律和权术文化等,也对当代官场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当代官场小说成为折射传统政治文化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美国社会暴露小说的成功反思中国官场小说创作的不足,并以王晓方的《驻京办主任》为例,指出中国官场反腐小说必须突破原有框架,创新创作手法,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周梅森的反腐小说将斑驳陈杂的社会现象作为素材,以其题材的得当,感觉的敏锐,思想的包孕,实现了"人性"视角的"权力"解读,为反腐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大量运用骈体文,其间经历了骈体的偶尔使用、骈体的大量运用、骈体谨慎而又创造性地采用三个阶段。而骈文雅文学的身份,提升了古代小说的地位,增强了通俗文学的小说运用骈体的动力,同时又扩大了小说的表现力、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另外小说作者的文人素养和背景,也使他们借骈文来推动小说创作的精致化、典范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与张恨水的言情小说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叙述者形象,主要表现在:一是话语模式不同,二是叙述节奏有异,三是文本内部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有别。  相似文献   

13.
对台湾日据时期小说文本精神内涵的解读,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受难感可谓台湾日据时期写作者在以小说建构“历史”中流露的具体情感。使用异族的语言写作,已经有了难以抹去的被殖民印记,而中文小说与日文小说在讲述痛苦的方式和策略,以及内涵上的不同,更构成“如何说”的复杂。对于受难感的理解,则又会因诉求的不同显现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论唐代文言小说繁荣与科举制度盛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言小说在初兴期蓄势的基础上,繁荣期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者蔚起,名篇如林,呈现出堪与诗歌媲美的繁荣景象。唐代文言小说的繁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尤与科举制度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直接有关。这一时期进士科、制举以及吏部科目选等取士非常盛行,不仅选拔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而且营造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文化氛围。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给文言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而科举士子假文言小说叙写科举环境下的现实人生,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则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繁荣。  相似文献   

15.
明清小说作者借鉴八股文的文体特征是多角度、多样化的,比照明清小说与八股文可以发现,很多小说都融会了诸种八股要素。小说作者讲论儒家经典实属平常,他们频繁、大段地讲论经书,常常针对朱熹《集注》讨论句意,甚至直接将八股术语纳入小说当中,有意借鉴八股要素的意图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是对当时功利文学的反叛突围和对狭邪小说的批判继承后发展起来的.它以“衷情”为感情取向,通过才子佳人的人物模式、普遍的悲剧结局体现出浓厚的感伤氛围,为随后到来的五四新小说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17.
才子佳人小说主张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上自择自主,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尊重。明清时期理学和礼教发展到极端,扼杀人性、人欲,爱情婚姻领域极不自由,才子佳人小说力图在这一领域表现人的追求,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为此,小说从与人的自然本性紧密相连的貌、才、情等方面而非金钱、门第、权势、地位等方面来探讨人自身,表现人的精神力量,才情尤其是作家思辩的热点。同时,小说又以进步的妇女观为指导思想,歌颂了妇女的人格价值。由于爱情婚姻领域是理学、礼教禁锢最严的区域,历史的巨大惯性使新思想的曙光还很难在观念转换的初期显示出它的现实实绩,故而,明清的才子佳人小说更多地带着一种理想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我-新/马”的思维三角确立起来的是新马华族自我肯定的强烈意志。这个三维空间在每个阶段的新马华小说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凸现了新马华族逐渐走向独立的心中历程。20世纪70年代后乡土写作的兴起,使新马华小说得以超越这个三维空间的束缚,从本土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叶,大批文人以通俗小说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通过小说世界的虚拟来抒写自己的抱负,表达自己的牢骚与感伤,通俗小说成为文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媒介。传统诗文的抒情言志因素被引入通俗小说,使得通俗小说具有了文人品格。文人们将通俗小说视为"立言"之一种,当作可以藏之名山的著述。这些文人独立创作的通俗小说被称为"文人小说"。清代通俗小说的文人化进程也是通俗小说走向真正的独立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传播的主流,但它们在不同国家传播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些二三流作品的传播有时超过了其在本土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带有随意性、偶然性以及名著文化含量高,传播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古代小说对接受国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其中被改编以适应接受国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中国古代小说在译为外文时,除了文学翻译本身的限度,在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少误解与遗漏,这在非汉字文化圈表现得更明显。由于文化传统与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的解读,还产生了许多与本土不同的歧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